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为何后代一门两国公?

宋安之

徐达何许人也?他有萧何的王佐之才,又有韩信的点将之能,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为大明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多次赞其能,是明朝的百战百胜李靖,可以理解为加强版的,因为徐达各方面都很均衡,位列功臣第一,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至于说一门两国公,这涉及到大明王朝最忌讳的大事件---靖难之役。

徐达长女嫁与朱棣为妻,作为朱元璋最有军事才能的儿子,朱棣在北平守土防范蒙元,若是没有后来的事,也许朱棣会一直在北平做个太平王爷。建文登基后,急于展示自己的肌肉,磨刀向自己的叔叔、兄弟举起屠刀,祭起削藩大旗,为应对建文削藩,朱棣举起“清君侧”的大旗,孤注一掷,自北平起兵。

徐达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中同情朱棣,私下给朱棣传递消息,被建文帝所杀。可怜建文一手好牌,败光了朱元璋给他打下的基业,被朱棣夺取江山,一场大火,建文不知所踪。朱棣顺势继位,是为明成祖,追赠徐增寿为定国公,爵位世袭。至于徐达长子徐辉祖,出于政治原因反对朱棣的夺位之战,而遭朱棣圈禁,死后魏国公爵位由其长子继承。终明一朝,徐家位极人臣!这就是老徐家一门双国公的原因。

朱棣与皇后徐氏,鹣鲽情深,两人共患难,感情堪比朱元璋与马皇后,是一对模范夫妻,徐皇后深得朱棣敬重,其所生长子即是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老徐家有这样显赫的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欢迎参与讨论,说出您的观点。我是三藏,带你走进尘封的历史殿堂,穿越历史的时空,探寻失落的往事。

三藏说史

徐达家之所以能拥有两个国公爵位主要还是得益于徐达的大姑爷——明成祖朱棣,与徐达本人无关。徐达故后,终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惠帝朱允炆两朝,徐家只有徐达传下来的魏国公爵位,由其长子徐辉祖承袭。按常理来讲,徐家已经是位极人臣,基本不可能再有更多福利了。可他家偏偏遇上了不按常理出牌的朱棣,在野心、利益和面临被朱允炆削藩的压力催动之下,朱棣造反了,名为“靖难”。而在这期间,作为朱棣三个活着的小舅子,徐家兄弟分成了三派。


第一派是徐达的大儿子徐辉祖,也就是承袭了徐达魏国公爵位的那位。在朱棣造反的全过程中,这位爷始终坚决地站在朱允炆一边,和自己大姐夫对着干,甚至还披甲上阵,和自己大姐夫兵戎相见。(也不知道这位爷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自己亲姐夫当皇帝怎么着也好过朱允炆吧?)朱棣打进南京城之后,估计开始也没想把自己这位小舅子怎么样,就想让他服个软,自己就坡下驴这事情也就算了。可是这位爷不知道是不是哪根筋搭错了,誓死追随朱允炆,就是不服软。结果可想而知,被自己抢班夺权成功的大姐夫给革爵软禁了,一度还动了杀机。幸亏他老姐还活着,而且和姐夫关系还很不错,这位爷脑袋基本算是保住了。几年之后,徐辉祖在高墙之内郁郁而终,朱棣看在岳父和老婆的面子上,并没有除掉魏国公爵位,而是以“中山王(徐达死后被朱元璋追赠中山王,谥号“武宁”)不可无”为由(其实这是屁话,随便找个理由而已,定国公系难道就不能延续徐达的祭祀香火吗?),让徐辉祖的儿子徐钦承袭了魏国公爵位。毕竟还是一家人,这事情到此就算了了。但可能因为有这档子不愉快的往事,朱棣迁都北京时终究没带上岳父家的这一支后裔,而是让他们留在了南京。



第二派是徐达的次子徐膺绪,此人属于典型的逍遥派。可能是因为非嫡非长,也不是一般父母比较疼爱的老幺。所以,这位爷对于政治似乎也没太大兴趣。“靖难”时期也没有什么史料记载他卷入其中。总之,这位爷一生就是一个逍遥土财主,虽然没有像哥哥和弟弟那样飞黄腾达,但是也没有付出生命的代价,安安稳稳活到永乐十四年,后世世袭指挥使,也算是衣食无忧了。



第三派也就是徐达的小儿子、老幺徐增寿。感觉这位爷似乎有那么点儿蔫坏。表面上对朱允炆一直恭恭敬敬,一副忠臣孝子的模样,背地里却和自己大姐夫暗通款曲,把他所知道的朱允炆的军事机密、虚实,一股脑全透露给了朱棣 。不过,个人觉得,他的选择其实是最明智、最合理的。毕竟,朱棣和徐氏家族的关系才是最近的。不过,纸终究包不住火,这位爷和他大姐夫勾勾搭搭、狼狈为奸的事情最终还是被朱允炆知道了,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二五仔还能留?于是乎,朱允炆把他给宰了,但已经于事无补了,也就泄个愤而已。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倒是没忘了这个小舅子,为了表彰他的功劳,额外又给了徐家一个定国公的爵位,由徐增寿的儿子徐景昌承袭,而且迁都北京时也没忘了把这位为自己丢了性命的小舅子一家捎上。



自此,徐氏家族成为了明朝二百多年唯一一例一门两公爵的世家大族,地位显赫。而且,分别在南京和北京开枝散叶,作为明朝第一世家,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農民工老楊

中国古代的爵位自王以下,分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自从刘邦“白马之盟”之后,封建王朝一般不封异姓王,所以对于非宗室的外臣来说,公爵已经是最为荣耀的爵位了,而要得到这一外姓最高封爵并不容易,朱元璋开国之后仅仅封了六位公爵,而朱棣在靖难之役后也只封了五位公爵,可见公爵之不易得。

而徐达一家则显得更加突出,徐家一门两公爵,封号不同,分别是父子两代人各自挣的,老子是魏国公徐达,儿子是定国公徐增寿,分别是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所封。

徐达,大家都知道,明朝开国第一武将,和常遇春并称明朝双子星,徐达有勇有谋,是朱元璋最为倚重和信任的武将,他辅佐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奠定了朱元璋一统天下的基础,后又与常遇春合兵北伐,将元顺帝赶出大都,将元朝从国家政权形态打回了游牧部落形态,收回来汉人失去几百年的燕云十六州,所以徐达不仅是朱元璋、明朝的大功臣,更是整个汉民族的民族英雄。


徐达在洪武三年被晋封为魏国公,成为开国六公爵之一,徐达的功绩大家耳熟能详,在此就不再赘述。那他的儿子徐增寿为何又被封为定国公呢?

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之时,徐达的两个儿子徐辉祖和徐增寿站在了两个不同的阵营——魏国公徐辉祖坚定的站在建文帝这一边,誓死效忠建文帝;而徐增寿则成了朱棣的内线,不时的向朱棣传递南京城内的军情,堡垒通常都是从内部被攻破,有了这些内线的帮助,朱棣顺利的走进了南京城,而建文帝也不知所踪,朱棣登基做了皇帝。

但是徐增寿并没能看到朱棣成为皇帝,在南京城破之前,建文帝朱允炆已经意识到内部出了奸细,并且怀疑是徐增寿,于是建文帝召见徐增寿对质,徐增寿无言以对,等于默认了,于是恼羞成怒的建文帝下令斩杀了徐增寿。

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当然,这也与朱棣娶了徐达的女儿有关,毕竟这是自己的老丈人和大舅子的爵位,还是要保留的。

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


魏国公和定国公享国都很长久,两个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之时,而且伴随着明朝两京的沦陷而依次灭国。首先断绝的是定国公,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城,崇祯皇帝上吊殉国,京城大乱,而此时定国公已经传到了第九代徐允祯,根据史料记载,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一,因为李自成打算东征吴三桂,为了稳定后方“取勋戚大臣皆杀之,。。。内阁陈演、定国徐允祯等”,随着徐允祯被杀,定国公也不复存在。

李自成进京

而另一支魏国公则要延迟一年多,魏国公一直留在南京,在朱棣迁都后南京成了闲散之地,直到崇祯殉国。崇祯死后南京得大臣们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是为弘光帝,南京又重新成为了政治中心,而此时魏国公已经传到了第十一代徐文爵,因魏国公在南京,故并未受到李自成的影响,但是魏国公逃过了李自成却没有逃过清兵。1645年五月清军兵临南京城,弘光帝逃跑,忻城伯赵之龙身为守备南京勋臣却大开南京城门,率文武大臣于南京郊外跪迎清军主帅豫亲王多铎,而魏国公徐文爵也赫然在列,“赵之龙先剃头,魏国、安远、永康、灵璧、临淮以渐次剃迄”,后徐文爵被清朝贬为庶民。


天涯看点历史号

徐达是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徐达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尤其在朱元璋和陈友谅争锋的关键时候,徐达表现有勇有谋,打败陈友谅,因功封为左相国。在推翻暴元统治时候,他和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攻入大都,推翻了元朝。


Δ徐达

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问题来了)《明史·徐达传》中有一句话“洪武诸功臣,惟徐达子孙有二公,分居两京”。按明朝“继承法”规定,徐达死后,只能有一个儿子承袭他的爵位,而实际情况是,徐达死后,他的后代出了两个国公,这是为什么呢?

①徐达有几个儿女。谁符合承袭的条件。

徐达一共有四子三女。

四个儿子分别是:徐辉祖、徐添福(早卒)、徐膺绪和徐增寿。

三个女儿分别是:长女为明成祖皇后(仁孝文皇后);次女为代王朱桂妃;三女为安王朱楹妃。换言之,徐达和朱元璋是儿女亲家。

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爵位,受封魏国公。这是合乎明朝“继承法”的。

②为什么朱棣没杀徐辉祖

朱元璋对徐达的儿子徐辉祖颇为重用。建文帝即位后,将他提拔为太子太傅。徐辉祖对建文帝忠心无二。后来,建文帝为了巩固皇权,开始对叔叔们削蕃。燕王朱棣是主要目标,朱棣为了稳住建文帝,听从姚广孝的建议,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到京城作为人质,朱棣考虑到,徐辉祖是三个儿子的舅舅,(朱棣的老婆是徐辉祖的妹妹――仁孝文皇后)当舅舅的肯定不会加害外甥吧。



就把三个儿子从北京荣到了南京,住进了舅舅徐辉祖的府上。前文说了,徐辉祖忠心于建文帝,他不因私废公。当时就建议建文帝将他们囚禁起来,用以牵制朱棣。但是建文帝没有采纳建议。以至于造成朱棣有充分时间制造武器,组织兵力,等三个儿子乘机逃脱后,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发动了战争,经过四年的死磕,最终朱棣夺了侄子朱允文的江山,朱允文也在人间蒸发了。

朱棣进入南京城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对建文帝的忠臣进行了灭绝人性的杀戮,可是面对徐辉祖,兽性大发的朱棣却无计可施。

史书记载,徐辉祖被朱棣囚禁的时候,朱棣削了徐辉祖的爵位,但是因为有父亲徐达留下的免死铁券、还有徐辉祖是徐皇后的哥哥的关系,朱棣不能把徐祖辉给杀了。等囚禁过了五年后,徐皇后和徐辉祖相继去世,在徐辉祖死后不久,朱棣就以“中山王不可无后”为由,就命徐辉祖的儿子徐钦承袭了“魏国公”的爵位,恢复了原来的俸禄。做了第三代的魏国公。

③为何朱棣又封了个国公呢?

这事还得从朱棣造反时,把三个儿子送南京当人质说起,当初朱棣的大舅哥徐辉祖劝朱允文囚禁三个外甥,用以牵制朱棣,防止他造反。但是朱棣的小舅子徐增寿暗中助朱棣一臂之力,力劝建文帝放朱棣的三个儿子回去,并且向朱允文打包票,说朱棣不会造反。原来朱棣平时就和小舅子关系不错,关键时刻帮了他一把。

等朱棣打进南京时,朱允文想起当初事情,质问斥责徐增寿,并杀了他。没过多久南京城门大开,燕军拥入城中,朱棣入宫后,找到了这位对自己有莫大之功的小舅子,抚尸痛哭。

几天后朱棣称帝,他下令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忠愍,不久又进封其为定国公,由徐增寿之子徐景昌承袭“定国公”的爵位。至此徐达家族同时出现了“一门两国公”的特例。




撰文/秉烛读春秋


秉烛读春秋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封魏国公,死后追封中山王。按照惯例,就算是爵位世袭,也只是世袭一个爵位。但是除了他的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之外,他的第四个儿子徐增寿也被封为定国公,后代世袭。

为什么会这样呢?

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无话可说,算是正常“接班”。而徐增寿的爵位,就和靖难之役有关了。

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朱棣的妻弟。靖难之役,朱棣还没发兵的时候,建文帝就问过徐增寿,你觉得燕王会不会造反啊?

徐增寿回答说:“燕王现在大富大贵的,有什么理由造反啊?”

但是徐增寿暗地里是支持朱棣的,曾经多次把京师的情况告诉朱棣。建文帝还是有所察觉的,等到朱棣大军渡江之后,建文帝就把徐增寿叫过来,质问他相关情况。

徐增寿无话可说,建文帝当时就拔剑把徐增寿杀了。

朱棣进京之后,知道徐增寿已死,非常伤心。等到即位之后,先是追封徐增寿武阳侯,后来又加封定国公,后代世袭。

此后,徐增寿的后代就一直世袭,直到明朝灭亡。

再说说徐达的长子徐辉祖,他袭了徐达的爵位,在靖难之役时是支持建文帝的。当时徐辉祖一直带兵和燕王军队激战,甚至多次获得胜利。

等到朱棣进京之后,徐辉祖不迎接朱棣,被关进监狱。朱棣念及徐达,没有杀徐辉祖,只是革了他的爵位和俸禄。徐辉祖死后,朱棣认为徐达不能“无后”,

就让徐辉祖的长子继承了魏国公。

也正因为如此,就有了徐达后代一门两国公。


七追风

徐达当之无愧的是开国第一武臣,从剪灭群雄,到北上灭元,他都以大将军统率诸军征伐,纪律严明,不伐不矜,功高一代,谦逊谨慎,屡受朱元璋称誉。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徐达拜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予世劵,可谓位冠诸将,勋名威望,卓越一时。其魏国公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徐达逝后,追封中山王,由其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建文帝时,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徐辉祖受命统兵抵御,互有胜负,及燕王入京,他不朝拜不拥戴,被削爵幽居,不久去世。朱棣的皇后徐氏是中山王长女,朱棣念徐达是开国第一功臣,不能让中山王绝嗣,故命徐辉祖长子徐钦承袭魏国公爵位,魏国公这一支常驻南京,执掌南京留守,与明相始终。徐达的四子徐增寿,在朱棣起兵后,一直暗助之,及燕王将入京门,建文帝愤怒异常,召徐增寿上殿亲加责问,被建文帝挥剑而斩。朱棣入京后,抚尸痛哭,追念功勋,封为武阳侯,谥忠愍,不久又进封其为定国公,由其长子徐景昌承袭,世袭罔替,至此徐门两国公,可谓千古无两。朱棣迁都北京后,定国公一支随之北上,世居北京,执掌都督府,故而徐氏一南一北,尊贵无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