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30招,考試用得著!

寫作方法|高分作文30招,考試用得著!

一、點面綜合法

向水面投一粒石子,一圈圈波紋就從石子入水的“點”向外漾開,漸去漸遠, 這圓形的“面”和“點”組成一幅和諧的圖景。把這個生活圖景移植到作文上,就成了“點面結合”的寫法。“面”是俯視圖,給人以廣闊展放的視野;“點”是特寫鏡頭,給人以具體深入的印象。

【例如】劉白羽的散文《長江三日》對長江三峽進行了全面繪景,作者不是對所有景物都點到為止,在具體寫景時,也沒有對三峽的景點進行一一細寫,而是既全面概括地勾勒出了景物的全貌,又抓住了三個峽不同的特點,選取重點的景點進行細緻刻畫。寫瞿塘峽是突出它的雄偉。巫峽體現了幽深秀麗、千姿萬態的特點。至於寫西陵峽,則著力突出它的奇險。這樣既全面描寫了三峽全景,又突出了三個峽各自的特點,給人深刻的印象。

散文多用“點面結合”的方法,議論性文章亦常見此法。

【例如】《過秦論》中用反襯法先說六國之強盛時,主要從人才下筆,先以信陵君等四君子為例,用“明智忠信、寬厚愛人、尊賢重士”寫其為人,用“約縱離橫”寫其外交,用“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寫其才能;這是“點”的剖析。接著一口氣列舉了20位著名的人士,從出謀劃策、溝通思想、統帥軍隊三個方面說,這是“面”的敘述。這種把典型與全局、個別與一般結合起來的方法,會使議論既有深度,又有廣度,顯得深刻全面,豐滿充實。

【例如】記敘文《包身工》也同樣用了此法,那群受盡苦難的小姑娘就是“面”的描寫。可是,也只有當枯枝般的“蘆柴棒”活生生地站在我們面前,當病中的她被帶工頭狠命踢打,在刺骨的寒風中被冷水澆頭時,憤怒的火焰才會在讀者心中熊熊燃燒。這正是“點”的力量。

二 、多角立體法

作文如何選擇角度,對於其成敗,常常是至關重要的。蘇軾《題西林壁》詩中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恰可說明這個問題。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什麼位置,以什麼樣的視角,以及以什麼樣的思維方式來觀察、審視、認識客觀事物,從而描寫景物、敘述事件、說明事物、評論問題等。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立意也不同。儘管高考話題作文的主題是唯一的,不能反其意而為之,但是隻要巧妙轉換立意角度來表現,會令人眼前一亮。如變一般性的歌頌為思考,寄以遠慮;或從人文角度來批判,表達憂思;或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縱論價值;或從生物科學的角度表述,推因析果。總之,轉換立意角度、進行立體思維的方法很多,只要將其中一兩種運用熟練,便能在考場上出奇制勝。常用立意法有以下三種:

1、順向立意法,即根據材料的中心,聯繫實際,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這些觀點和主張是對原材料中心的具體化。

【例如】高考作文,依據《智子疑鄰》的故事,提出自己的主張:不能憑感情親疏遠近認知事物,感情阻礙人對事物的認知。

2、逆向立意法,即以原材料的中心為對立面,提出與其相反的觀點。

【例如】高考作文,也可這樣立意:感情是促進人正確認知事物的催化劑,正是人有了感情親疏,才能加深和促進對事物的認知。

3、辯證立意法,即換一種眼光,變換一個角度看原材料。這是一種辯證思維。它提醒我們多從事物的不同側面來思考和分析,進行多角度的審視。

【例如】論述學習“苦與樂”,一般同學會說學習是苦的,只有先吃苦然後才會快樂。“換一種眼光”呢?對“苦與樂”的認識是因人而異的,有人認為苦的事,有人卻樂此不疲;有人認為樂的事,有人卻認為苦不堪言。吃不著苦的苦比吃著苦的苦還苦,是心靈之苦。這樣認識立意就會比前一種觀點更高一籌。  

三、大題小作法

所謂大,指的是題目可寫範圍比較廣,時間跨度比較長,空間距離也比較大,可寫的人、事、物、理,很多很多。一方面,這類題目為考生提供了張揚個性、馳騁筆墨的廣闊天地。另一方面,這類題也使考生難於把握,落筆時不易集中,好比脫韁的野馬,失去方向,無法駕馭。大題小作就是把內容寬泛的話題具體為自己要寫的小事件、小文章,為大題目、寬題、虛題找一個小巧的突破口,從小處著手,以小題材反映大主題,從小題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閃光的思想。大題小作,有題材上的,也有立意和聯想上的。題材上的化大為小,指從寫作題材紛繁複雜的結構組成中,精選出被一般人忽視、看似平凡微末的事物作為角度,通過對這些“小”的擴寫,來展示整體事物的萬千氣象之“大”。在這裡,這些“小”要能體現原整體事物的神髓。立意上的化大為小,指從一個大主題中找出一個他人所輕的“小”意思來作為切入點,表現大主題。聯想上的化大為小,指從聯想中取其與此聯想神晤的一端,拓展聯想的空間。這裡的“小”大多指細節性的。無論哪種類別上的化大為小都是以“小”為角度寫其“大”。大題小作的要領如下:

1、先應判定哪種題目是大題。

所謂大題多為統率的內容,頭緒多,不便歸類,或概念抽象,題目是一個詞,或不好駕馭,難以將眾多而龐雜的內容統一在一篇文章之中。

2、限制定向,寬題窄作。一般限制的方法是在標題前面加修飾語,也可在後面加中心詞,還可前後都加。如“父輩”可寫成艱難的父輩、父輩的輝煌、父輩的遺憾、父輩——執著的一代、對待父輩即對待傳統……,這樣一限制,文章的範圍就縮小了。

3、大膽取捨,見微知著。作文不求面面俱到,但要力求用八百字的篇幅將屬於這一題範圍內的某一點、某一側面、某一感人片段寫得深刻一些,充實一些,生動一些。如簷大筆,不一定篇篇都是妙文華章,倒是一些日常凡人小事,能讓人領略生活的況味。

四、順序多組法

寫人記事,先說什麼,後說什麼,總得有個順序。因為事物是複雜的,多種多樣的,所以反映客觀事物的文章也是千變萬化的,因而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方法。記敘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四種:

1、順敘,是指按照事件發展過程的先後次序進行的敘述。這是一種最常用、最基本的敘事方法,它能起止清晰、層次分明,事件人物交代明白,前因後果變化自然。事件脈絡清楚,令讀者一目瞭然。順敘多以時間先後為序,即按事件發生、發展、結局的先後來寫,多件事的敘述中,則先出現先發生的事先寫,後出現後發生的事後寫,一切按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後為線索。

2、倒敘,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精彩片斷提到文章的開頭寫,然後再按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寫,這種方法稱為倒敘。倒敘可以造成懸念,使行文跌宕起伏,牽動讀者去尋根溯源,產生閱讀的強大吸引力。

3、分敘,又稱平敘,就是平行敘述或交叉敘述,指敘述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兩件或多件事,也即通俗小說中所常說的“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分敘可以使紛繁的事表現得頭緒清楚、氣氛突出,造成文章的多線交錯卻脈絡分明 ,具有立體效果。

4、插敘,是指因特殊要求,中斷原來的敘述,插入與中心事件或與主旨相關的內容,結束後再續原來的敘述,插敘的方法很多,有所謂“追敘”,如對過去事件片斷的回憶;有所謂“補敘”,如對有關人或事作必要的補充、解釋;有所謂“逆敘”,如對有關內容進行由今及古、由近而遠的追根溯源。

話題作文要有所創新,就應調用多種敘述方法。除以上敘事方式外,還可把文章分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和意識流順序。但無論使用何種敘述方法,其主要目的在於敘事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能將所選用的材料連綴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五 、照應圓合法

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談小說創作時說:“要是你在頭一章裡提到牆上掛著槍,那麼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開槍。如果不開,那槍就不必掛在那兒。”這是一種什麼寫作技法呢?前面寫到的事物,後面要有著落;後面寫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這就是所說的“照應圓合”法。寫作假如忽視照應,就會造成上下文之間脫節,全文結構含量顯得支離破碎。照應手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1、首尾照應。文章的開頭與結尾遙相照應。這就是說,把開頭描寫的事物或提出的問題,在結尾處用各種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給人首尾圓合的印象。

2、文題照應。這種照應法往往用在標題比較含蓄、或含義較深刻的文章中,須加一定說明、註釋。因此行文對標題起了註釋、說明、點化作用。

3、對話照應。就是以典型人物語言多次重複照應。

【例如】如魯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頭禪:“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這句話在文中多次出現,突出了孩子之死對祥林嫂的沉重打擊。

4、細節照應。生動而典型的細節反覆出現,可以突出細節的典型意義。

【例如】茹志娟小說《百合花》中,小通迅員衣裳的破洞共出現四次,突出小戰士羞澀、淳樸的性格。

5、關鍵詞語照應。即表達主旨的關鍵性詞句在行文中互相照應,互相補充。

6、懸念照應。在作品中設懸,又不馬上釋念,而是反覆暗示,使讀者關心人物命運或事件結局的興趣愈來愈濃厚。

7、伏筆照應。即前伏後應,作者在描寫、敘述過程中,對有聯繫的人物或事件預先提示或暗示,即埋下伏筆,待其出現後自然形成一種照應關係。

寫作方法|高分作文30招,考試用得著!

六、 由虛入實法

高考作文時經常會有這樣的苦惱:一些題目看起來頗為抽象甚或“空洞”,如“嘗試”、“誠信”、“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識”、“時間啊,時間”,有些描寫議論的對象難以直接表現,這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理解題目的隱含意義。題目除字面上的意義外,還有豐富、深刻的隱含意義。這就需要我們對重點詞語,進行反覆推敲,理解蘊意,從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如“誠信”包括誠實、有信用,抓住這兩個方面才能真正做到切題。若把誠信理解為真誠、誠意等顯然不十分切合本意。

2、先發散,後聚合。在準確審清原意的基礎上,依據事物的內在聯繫,展開豐富的聯想。化抽象為具體,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現象想到社會現象,由虛擬事物想到現實事物,由個別想到一般等。在聯想中應特別注意兩者的相似點或相通點。

【例如】高考作文“時間啊,時間”,有考生這樣寫“是什麼使稻米變成香醇的佳釀?是時間。是什麼使咿呀學語的孩童變成沉默的老人?還是時間。是什麼使我們一窮二白的祖國變成今天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大國?也還是時間。時間,是一個多麼偉大的魔術師啊!”作者在議論說理時,採用“虛則實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乾巴枯燥的說教,把“虛”的概念闡述得真切可感。

七、借象傳意法

借象傳意,就是作者把文章主旨和濃厚的感情寓於客觀事物或事件的描寫敘述之中,而不是明顯地、生硬地直接說出。這種方法寫作動機上,是作者從客觀事物或事件中悟出了某種道理,產生了某種情感,從而形諸文字。它往往根據客觀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藉助聯想與想像的作用,通過熟悉的、具體的、自然的東西的狀摹,表現生疏的、抽象的、社會的東西,從而形成象徵性的手法,展示出象徵性的某種哲理意義,使主旨深遠,寄意深刻,給人深省、深味,接受啟迪,得到教益。

這便是所謂“借物抒情”、“託物言志”的象徵性表現手法,常常採用委婉、曲折、含蓄的寫法,去體現深刻的哲理,寄寓長遠的旨意。它可以用於構思全篇文章。

【例如】《白楊禮讚》中的白楊,象徵中華民族的質樸、堅強和力求上進的精神;也可以用於局部,如魯迅的《藥》的結尾,以墳上的花環象徵革命的前景與希望。中學課文裡選用象徵手法的還有高爾基的《海燕》、巴金的《燈》、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等。

象徵包括本體和徵體兩個方面,二者之間的聯繫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種傳統習慣和心理感覺上的特殊聯繫。運用象徵手法,必須緊扣這種聯繫,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傾向等寓於徵體的具體描寫中。同時,要找尋出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接近處,展開對形象的深層次聯想,對所狀寫的事物進行創造性想像。最後,要選好象徵物,充分顯示象徵物的本質審美屬性,處理好點眼之筆。這樣,就可以構成一種詩的意境,使形象生動、思想蘊藉、感情真摯,整個作品富於哲理的深刻性和藝術的感染力,顯示出一種含蓄美,從而有力地啟發讀者的思考和想像。因此,這種文章的特點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讀起來感到含蓄、生動,富於哲理、意味深遠。

八、故事新編法

所謂故事新編法,即在話題作文中,根據古典名著、外國名著、民間故事或名人名作中的人物,重新演繹故事,反映社會生活。這些帶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可以放在過去的時代,也可把他放到現實生活中來。或借古說今、折射現實,也可以透過他們的眼睛去看現實,寫他在新環境中所經歷的故事,以此歌頌社會進步或暴露問題,批判醜惡現象。這種作文形式,好就好在它翻了花樣,出了新意,令人耳目一新。寫這類作文應注意兩點:

1、聯繫原著,熟悉故事。故事新編人物是從古典名著或其它作品中借來的,人物的言行、性格應與原著相一致。凡新編必須熟悉原著,對原著所述故事、所寫人物瞭解得越透徹、越仔細越好。只有這樣,新編出來的故事才能與“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語言風格相吻合,才能與“故事”的基本情節續連得上。

2、聯繫現實,暗釦主旨。故事新編是借古人說今人,表面上寫的是古事,實際上是折射現實社會

九、點睛明旨法

點睛明旨法又叫“畫龍點睛法”,龍有龍眼,戲有戲眼,文有文眼,畫龍要點睛,撰文也要點睛。作文時,在關鍵地方,或一針見血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質,或用一兩句話點明主旨,這就叫做“點睛明旨法”。從作用看,一是向讀者闡釋了開篇背景描寫的深刻含意;二是點破題目,明確主旨;三是留下深長的思考;四是突出所寫事物的特點。有點睛,文章便生動精警,不點睛,便呆板平滯。從句式上看,點睛明旨的警句多是議論句式。

【例如】《過秦論》的最後一句:“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作者前四段敘史實,末段發議論。這樣寫,能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避免了議論的空泛,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不過,點睛句也可以是敘述、對話,甚至是描寫等。

從位置上看,點睛明旨句可在作品的不同位置。它可以置於文首,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開篇便是“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由此寫出了內心苦悶和出遊的原因,引出他來到荷塘排遣煩惱。再如郁達夫《故都的秋》也是這樣開篇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一個“清”,一個“靜”便寫出了作者內心的悲涼,奠定了全文濃厚抒情的基調。它也可以置於文中,如莫泊桑的《項鍊》,在寫主人公瑪蒂爾德為賠項鍊而十年苦鬥、備嘗艱辛時,作者描述了瑪蒂爾德的嚮往並進行了評論:“要是那時候沒有丟掉那掛項鍊,她現在是怎樣一種境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作者用點睛之筆,揭示出人生遭遇的不確定性。它還可以置於文末,即“卒章顯志”,如上面的《過秦論》便用了此法。因此,何時點睛,並無一定之規。關鍵在於你能否把“點睛”處寫深寫透,使重點突出,主題突出,人物性格活靈活現。

十、曲折含蓄法

平淡之作,常常讀了前面就知道後面,稍露端倪,便見結局;作者唯恐讀者弄不清楚,就不留餘地,全盤托出,這類文章,讀之不假思索,給人的印象,大抵只能是索然無味。藝術的妙絕,常在其委婉含蓄。它要求作者把思想感情表達得深沉細膩,運用各種旁敲側擊、寓意雙關的筆法,收到含而不露,弦外流音的效果。所謂曲折含蓄法就是把深意隱含於作品所描繪的形象之中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言有盡而意無窮”,蘇東坡的話道出了委婉含蓄的真諦。含蓄的方式有以下四種:

1、藏情於敘。是指通過敘述事件來抒發感情,即寓情於事,使感情從具體的事件敘述中自然流露出來,從而感染讀者。這種滲透感情的敘述,讀者品味起來就更覺真誠、可親。

2、藏情於物。是指通過寫物來抒發感情。在描繪動態和靜態的物體時,不只反映事物的狀態特點,而且把內心世界的愛憎好惡的情感交融於物體中表露出來。詠物詩和託物言志類的文章多采用這種手法。

3、藏情於景。我們常有這樣的感受,感情的火山爆發了,不可遏止,但赤裸裸地表露出來又太直白,希望它能使讀者回味無窮,於是就把它藏於山水草木之中,把無形的情思化為有形的景物。

4、藏情於理。理中含情,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和厚度,又可以使理閃爍出充滿個性色彩的情思撥動人的心絃。

【例如】林覺民的《與妻書》可謂情理交融,烈士將對愛妻之深情藏於“勇於就死”之理中,催人淚下。

當然,講含蓄不應把它與率直對立起來。含蓄不是隱晦的同義詞,含蓄不是含糊,而是雖未直接說出,但可以給人以啟迪和深思。含蓄是能夠讓人心領神會,決不至於發生歧義。

寫作方法|高分作文30招,考試用得著!

十一、 幽默諷喻法

文字的魅力靠語言,高考作文的成功靠的同樣是語言,由於話題作文的多樣性,使雜文也進入了高考作文。而雜文最主要的語言特色就是幽默的諷喻,所謂幽默即通過影射,諷喻、雙關等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乖訛和不通情理之處。運用幽默諷喻手法,要做到詼諧而不失之無聊,輕鬆而不失之膚淺。也就是說,在滑稽可笑之中要含有一定的意味。

【例如】魯迅先生的《“友邦驚詫”論》就把話說得很詼諧,他在文中是這樣結尾的:“‘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這話是幽默,又是諷剌,僅僅一句話,就點出了“友邦”瓜分中國的陰謀和“黨國”媚外賣國的本質,具有千鈞之力,給中外反動派以致命的一擊。幽默不同於諷剌,但在文章中往往結合起來運用。它是一種藝術手法,也是一種鬥爭武器,它不是大聲疾呼,也不是板著面孔訓斥,而是一種含笑的諷刺,作者往往抓往生活中有情趣的東西,寓教於樂,叫人在微笑中受到教育,這也是一種藝術享受。

當然,不能為幽默而幽默,幽默要講分寸、看對象。輕鬆發笑是幽默的形式,寓理於微笑之中、啟人深思才是幽默的內核。

十二、多面表達法

敘述要概要平實;議論要凝練精深;描寫要形象生動;抒情要真切感人;說明要簡明得體。其實在高考作文中,幾種表達,不同風格,往往可以糅合統一在一種文體或一篇作文中。近年來,高考命題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考查,往往只有一個引導性的情境和一個寬泛的話題,鼓勵考生大膽創新,表達上不拘一格,明確標示可以記敘經歷,可以編述故事,可以抒發感情,可以發表議論,最後還加上“等等”,給考生以極大的發揮自由。所以,只要我們根據自己的表達特長,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就能寫出別具新意的好文章。

首先,在記敘類文章中,記敘是基本的表現手法,但也可以有議論和抒情。它一般有兩種基本方式:一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是記敘,而開頭或結尾部分是議論或抒情;一是邊敘邊議(或抒情)。不管哪種表達方式,記敘是議論和抒情的基礎,而議論和抒情是記敘的深化。通常說來,對人物、事件、景物的描述比較具體,而議論和抒情則應力求精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其二,在議論類文章中,議論是基本的表現手段,但在行文中,也時有記敘。記敘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對議論對象的交待,二是議論時的舉例。不管哪一種,議論文中的記敘都要言簡意明。

其三,在抒情類文章中,往往寓抒情於記敘之中,在敘述描寫的字裡行間滲透著作者的感情。感情是比較抽象的東西,獨立的、不依附於其它表現手法的抒情手段是不存在的。抒情總是通過議論、描寫,敘述等來表現的。一般說來,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常通過議論感嘆的方式來表達,間接抒情通過描寫和敘述的方式來表達。不管採用哪種方式,作者抒發的感情應當健康、真切、強烈以激起讀者的共鳴。

總之,不論哪種文體,記敘、議論、抒情、描寫等相結合,一定要注意內容的內在聯繫,要注意轉換銜接自然,使全文融為一體。

十三、與時俱進法

“與時俱進法”主要指選材講究一個“新”字,“新”既是相對於陳舊而言,也是相對於一般化、大路貨而言。材料新鮮,指寫進文章中的材料要有時代氣息,儘量關注社會熱點,讓自己的文章與社會脈搏同時跳動,面對社會大舞臺、大變革,面對環保與居住環境,面對市場經濟,面對腐敗現象,面對許多的社會矛盾,藉助作文話題寫出來。那麼怎樣在作文中做到“與時俱進”呢?

1、注意擴大視野,多讀書報,多關心時事,特別是關注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熱點問題。平時應觀新聞類電視節目,閱讀報刊,開展時事討論,都是積累鮮活材料的好途徑。

2、引入時代的活水,向生活學習語言。近些年來,我國的社會結構呈現出急劇的變化狀態,新事物、新現象、新情況大量湧現,隨之而來的是現代漢語的新詞彙也呈現出空前發展的態勢。

3、注重觀念更新。要善於感受時代氣息,從活生生的現實中不斷髮現新問題,捕捉生活中的熱點、焦點、閃光點,尋求解決問題的新辦法,從而確立富有時代特徵的新的命意。

十四、撫今追昔法

“撫今追昔法”就是用典型的歷史事實來闡明主旨的方法。它以史作證,談古論今,將古代事實正反並用,顯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積澱,因而比一般的講道理更令人信服。那麼,如何選好這些事實呢?

1、選例合適,敘例恰當。選例的原則是史實要能和觀點相吻合。例要真實,不編造杜撰;要選典型,儘量選名人名事;可選一例,也可選多例,但不是多多益善,力求以少勝多。

2、敘述史實,可以具體,更要概括。對盡人皆知的,要概括敘述;對人們不熟悉的要具體敘述。可以詳細敘述一個事實,展開想像,精心描繪;也可以通過幾個簡明的片斷,扼要概述。

3、對議論文而言,敘述史實後,還要加以分析闡釋,不能以例代議。分析可以是一段話,也可以是一兩句話。可以在敘述事例之前,也可以在敘述事例之後。這兒所說的分析,就是指對事例發議論,使事例論據與論點融為一體,更好地起到證明論點的作用,充分顯露事例與論點的關係,使論點立於不敗之地。

4、事實有好幾個,還要合理安排好先後順序。原則上是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也可以從國外到國內)。總之,所用的例子一定要能夠確切有力地說明觀點,或鮮明,或暗含。

十五、時空飛揚法

作文離不開聯想和想像,就像鳥兒離不開雙翼一樣。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所以,在寫作時,當你無話可寫時,就可以通過聯想和想像,跨越時空的阻隔,擺脫現實的束縛,根據立意的需要,把事件縮小或放大,把相同、相近或相反的東西聯結相組合,把古今中外的事物串聯起來,從而表達思想,突出中心,這就是所說的“時空飛揚法”。那麼,如何在話題作文中運用這種技法呢?

1、緊扣話題的“限制性”聯想和想像。高考話題作文最大的限制性主要表現為主題的唯一性,如“誠信可貴”,不能說“不誠信可貴”。所以在話題作文中,聯想和想像要緊扣話題所限定的主題。雖然高考話題作文不能做反命題,但可以逆向聯想,如聯想與主題相對應的人、事、物及思想言行等,然後加以批判或提出質疑,從而換個角度表現話題所包涵的主題思想。

2、把握話題的“開放性”聯想和想像。如果說話題主要的“開放性”表現為“立意自定”的話,那麼,話題的聯想和想像的核心就是圍繞話題立意自由發揮。具體說來,就是在對話題進行多向度、多層次、多角度分析立意的基礎上,考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或閱讀積累或文化積累情況,揚長避短地展開聯想和想像:

①聯繫現實法。聯繫現實聯想有兩種基本方法:一是聯想和想像的人、事、物、觀點等直接來自現實生活;二是聯想和想像的內容不一定直接取於現實生活,只與現實生活中的暗合。

②溯古法。從話題的內容聯想到古今中外名著、歷史故事傳說中與之相關的人和事,依據原著或故事傳說運用想像擴充改編或續編,或是從中聯想到與之相關的觀點、詩文,加以分析闡釋。

③比較法。將古今中外與話題立意相關的人、事、物、觀點、詩文聯想到一處,加以類比或對比想像,使之為文章主題服務。

寫作方法|高分作文30招,考試用得著!

十六、移花接木法

把自己讀過的書報上的故事原文搬上考卷,往往給人抄襲之嫌。但這不等於說不能用別人文章中的材料,如果對自己熟悉的幾個故事進行壓縮,然後將其巧妙地組合在一起表達某種新的思想。這種寫作遷移的方式,我們就叫它“移花接木法”。它在舊故事裡融入了新思想,是一種巧妙的借鑑,不是抄襲,而是一種創新。移花接木有以下幾種形式:

1、借鑑暢銷書引發寫作靈感。緊扣時代的脈搏,是高考命題的特點。

【例如】餘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嘆》問世,有位考生就用了這個題目 ,給人耳日一新之感。某位考生曾借用白巖松的書名《痛並快樂著》也得了高分。

2、藉助四大名著來展開故事。它可以新編歷史或以歷史人物為依託,編寫與現實密切相關的故事,也可以直接借用名著中原有的故事。

3、藉助學過的課本進行獨創.

【例如】高考優秀作文《諫父親三思疏》就仿照了高中語文中的《諫太宗十思書》。2001年有考生寫了《六國新論》、《新皇帝新裝》等都是這樣。

4、藉助中國及世界名著中的人物,移花接木。

【例如】有考生寫了《天堂通行證》就藉助了雨果《巴黎聖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和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中的守財奴葛朗臺,把兩個世界文學長廊中的著名人物放在一起寫。

5、藉助其它文體的形式進行文體的嫁接和雜交。如日記、手記或書信,本屬應用文體,用日記、手記或書信形式寫小說就有了新意。還可用招標書、診斷書、徵稿啟示、會議紀要、試驗報告、採訪記、問答錄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寫作文。

十七、正話反說法

用正面話來表達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話來表達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語或正話反說。這種形式在文章中恰當地使用,往往帶有較強的譏刺、嘲諷口吻。

1、表示諷刺的反語。它在敵對性論戰中用得較為普遍,多對敵人或不良風氣、現象時運用,特別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具有辛辣諷刺、幽默有趣的效果,使文章富有戰鬥性和嘲諷性。

【例如】高考作文《“誠信靈”新產品介紹書》,運用反語手法對虛假產品介紹書的虛偽性進行了諷剌,是典型的“明捧暗罵”、“假捧真罵”的文章。全文幽默中見諷刺,詼諧中見批判,把當今社會假產品說明書廣告書的虛偽性揭露得深刻、到位,讀後大快人心。


2、表親暱、幽默的反語。它一般用於日常生活中,對待同盟者和自己親近的人運用。這種反語相譏的目的是提醒大家自覺改正錯誤,它是對人民內部的,是與人為善,治病救人的。所以,反語的運用一定要看對象,要區別對待,防止濫用諷刺。還有用反語表示親暱色彩,一般是用消極性詞語來表現美好的感情。

【例如】用“冤家”、“挨刀的”來稱呼心愛的人,用“死丫頭”、“淘氣包”來稱呼自己的子女,都是一種反語的暱稱。寫作中運用這種手法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

十八、句式參差法

寫作時根據描寫對象和寫作角度的不同,靈活地運用不同句式,使語言準確自然,這是文章有文采的一個重要標誌。要做到句式靈活,就要反覆錘鍊語言,力求達到最佳的效果。錘鍊語句的基本方法是對同義句式的選擇和調整。所謂同義句式,即意思基本相同或相近,而在表達重點、語意輕重、語言態度、風格色彩等方面有所區別的句子格式。根據表達的需要,靈活運用,做到恰當得體,就會使文章文采飛揚、文氣流暢。寫作時句式的選擇,用常式句型還是用變式句型、用整句還是用散句、用長句還是用短句等,依據什麼原則呢?

1、句式的選擇和調整要服從表達的需要,不能為靈活而靈活。一般而言,客觀描寫景物,燒託氣氛,可用常式句型,若抒發胸中積憤,重在抒情,或語意強調重點不同,可用變式句型,這都取決於表達目的和表達的需要。要批評一個將軍的無能可說他“屢戰屢敗”,要讚揚一個人的頑強精神可說他“屢敗屢戰”。變式句主要有三種:主謂倒裝、狀語後置和定語後置。句式多變能避免單調。

2、句式的選擇和調整受語境的限制,不能以辭害義。首先句式的選擇和調整要受文體限制。應用文體在句式上要求:一般結構比較完整、周密,句型較長,少用省略句;陳述句、判斷句使用頻率高,而疑問句、感嘆句頻率低。科技文的句式大量採用結構複雜的長句。文藝體文章,形象化是它的特點,各句式、句型靈活多樣。其次還要受上下文的制約。

3、句式的散整鬆緊和長短要靈活得體,以簡潔明快為原則。整句形式整齊、聲音和諧、氣勢貫通、意義鮮明,因此適於表達豐富的感情、深刻的感受,給人以鮮明的想像和強烈的感受。散句的結構靈活多樣,其表達雖不像整句那麼集中,但散而有序,豐富多彩,故能避免單調、呆板,收到生動活潑的效果,所以,很多作家都是以散為主而整散搭配著運用語言。

十九、移形換位法

題材和立意的雷同,常常給人以厭倦之感。若能巧妙地變換角度,就會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所謂移形換位,就是將寫作中心對象“他”與“我”對換其客觀存在的位置,改變原主人公“他”的身份、地位,並將“我”與“他”的身份、地位互換,讓“我”經歷“他”當經歷的事,以“我”的親歷親感來演繹故事,來表現“他”的思想情感。運用這種寫法能使文章更加親切,增添新鮮感,從而避俗出新,讓平淡的題材頓添新意。

【例如】《王子與貧兒》就是運用角色錯位的構思的有趣故事:一個養尊處優的王子一下子淪為乞丐,而一位窮小子卻突然被當成了王子。兩種生活的巨大反差,揭露了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合理現實。

運用角色換位,避俗出新,必須將錯位後的“角色”置於事件現場,並通過對錯位後“角色”的親歷親感的描繪寫出新意。同時,要注意從正面立意,如果把自己錯位成名家大款,躺在別人的成就上睡大覺而不思進取;或模擬大款成天吃喝玩樂,成為社會的“寄生蟲”,就會產生消極影響。

二十、情感動人法

好的高考作文各種各樣,有文采風流的,有氣吞山河的,有談笑風生的,有多愁善感的,有幽默風趣的……但它們打動人心的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赤誠。“文章不是無情物”,“情動而辭發”,在高考作文中,情感連接考生與閱卷老師的橋樑,情感是碰撞出閱卷老師心靈火花的電石,考生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撥動閱卷老師的喜怒哀樂的琴絃,才能獲得共鳴。若能讓老師溢出眼眶中的淚水,何愁得不到高分?那麼怎樣才能以情動人呢?

首先,作者必須對生活、對客觀對象充滿熱情。對人事景物淡然漠然,漫不經心的人或說不熱愛生活的人,對事物形象不可能有這種情感性的感受。所以要寫好文章,必須關心時代,投身社會,熱愛生活,關注自然。同時,要注意調動起多種心理功能,觀察外物時,要注意體驗;深入感受時,要展開聯想,進入想像,把情感充分激發起來。只有感動了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其二,情感既要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又要高度提煉濃縮。只有生活味的情感才能打動人,但決不意味著生活原生態的情感一定能打動人。一篇只是表達膚淺的粗糙的、庸俗的情感的作文,是無法打動人的。情感生活味應是對生活的提煉,是富有表現力和藝術張力的情感。它恪守“三不主義”;不誇張,寫作時對情節不誇大或縮小而導致內容變形失真;不失實,內容要經得起推敲,即使是細節也應合乎情理,給人真實感;不矯情,感情自然流露,合乎生活之情,人之常情,而不是牽強和外加的。

其三,有了洶湧激盪的情感,還應和有助於情感抒發的句式,修辭相互配合。所以,在寫作時,要靈活運用設問句、反問句和感嘆句等各種句式,排比、對偶、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穿插在字裡行間。

寫作方法|高分作文30招,考試用得著!

二十一、移植創新法

近幾年來,考生的創新意識越來越強。這種創新不僅指內容上的創新,也包括形式上的創新。特別是實行“文體不限"的話題作文以來,小說體作文、寓言體作文、日記體作文、戲劇體作文等已在高考作文中大行其道,並以其獨特的文體風格贏得了廣大師生的青睞。即便是一般的寫法也力爭與眾不同,如在文中加小標題,這種小標題或是一個字,或是一個表明時間的詞,或是人物的一句話。正因為作文內容充實,再加上別出心裁的“包裝”創新,自然令人耳目一新,得了高分。當然,在這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移植應用文的各種形式去寫作文。由於應用文體既具有形式上的新穎性,又符合“不少於800字”的作文要求,再加上體式簡單便於操作,形式多樣,所以移植它的形式在作文中,常能寫出妙筆生花之文。在移植中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移植會議紀要。有些中小型會議或座談會,在開過後並不作正式決定或決議,但對會上所討論的問題需要貫徹執行或公佈於報刊,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寫會議紀要。它一般包括兩個部分:會議情況簡述和內容紀要。內容紀要是主要部分,記錄有關領導的講話摘要並歸納與會同志取得一致意見的幾個問題。

2、移植啟事。有什麼需要公開向大家說或者希望大家協作辦理的事情時,把它簡明扼要地寫出來,張帖在公共場所或登在報刊、雜誌上的短文就是啟事。它一般首行正中寫啟事名稱,然後另起一行空兩格開始寫啟事的內容,包括目的、意義、內容、形式、要求等項目,未尾右下方寫啟事者的單位姓名和啟事的日期。

3、移植合同。它是契約的一種,是合同雙方為實現各自的目的,按照法律規定,彼此確定一定權力與義務的協議。它包括購銷合同、修繕合同、施工合同、租賃合同、師徒合同等,寫法從略。

此外,還可移植答辯詞、採訪記、問答錄、招標書、解說詞、說明書、申請書、倡議書、總結等各種形式。

二十二、正誤對照法

有比較才有鑑別,作文時有意將好與壞、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喜與悲、剛與柔等對照來寫,可以鮮明地揭示描寫對象的外在特徵或內在本質,從而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現文章的主題。而在這樣的對比和映襯中,事物所具有的特點和所蘊涵的道理,就能黑白鮮明地顯示出來。有時,幾乎可以無須多辯,事理的是與非、真與偽,就能使人瞭然於胸。對比主要有如下三種形式:

1、縱比。就是把同一事物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狀況進行對照,著重揭示事物在發展變化中的不同之處,從中發現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和它所蘊涵的道理。

【例如】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五歲能寫詩四句,十二三歲時,便不能像先前那樣作詩了,二十歲時,就像普通人一樣毫無特點了,這就是縱比。

2、橫比。就是將發生在同一時期、同一區域的兩種性質截然相反或互有差異的事物進行對比,通過這樣的對比,對錯誤的或不好的事物予以否定,對正確的或美好的事物予以肯定。

【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讚》,作者將象徵北方軍民的白楊樹與象徵國民黨反動派的楠木進行對比,抒發了對白楊樹的讚美之情。

3、自比。就是通過對在同一事物內表現出來的不統一、不協調的現象的分析論述,來闡明道理的對比論證方法。它與縱比的區別是:它不存在時間軸上的發展變化。它與橫比的不同是:自我表現在同一事物上,而橫比則是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對比。

以上三種方法,在一般文章中,以採用其中之一者居多,但也可同時採用兩種或三種。運用對比,首先要抓住對比點,注意對應性。對比雙方應相互對立、互為映襯。其二要將對比引向深入。文中列舉正反兩方面的事例,不能只擺出為止,必須在此基礎上對截然相反的態度、方法、效果等進行深入分析,揭示材料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最後要儘可能利用文章標題所提供的條件進行對比論證。

二十三、點石成金法

所謂點石成金法,就是從日常生活中提取材料或運用別人已寫過的材料進行創作,不照搬抄襲,而能從中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意義,化腐朽為神奇。提筆寫作,許多同學苦於沒有事例,眼睛只木然地注視文題,把自己寫過的或讀過的好文章都忘了,只一味求新求奇。當然,用例能夠選取與眾不同、貼切實用的名人故事和歷史典故固然很好,但是不是舊材料就不能用呢?顯然不是。有些文章本身就不要求在材料上出新,比如寫議論文,為了說明觀點,材料雖然舊,仍能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因此,寫作文的材料關鍵在於你善不善於選取材料,善不善於巧妙轉換或變通材料,這就要講一個“巧”字,這個“巧”就是點石成金的訣竅。巧的方法如下:

1、巧用自己身邊事。以自己或自己周圍發生的某些事情為素材,適當加工,同樣是好例子。其好處不僅可以避免作文空發議論,大而無當,還可以使人讀來感到親切可信,從而增強表達的效果。

【例如】高考作文《讀“畫”蛋有感》,一位考生就以自己的實事來談讀後之感,同樣獲得了高分。不過,從自己生活中尋找事例,不要所寫事例過於瑣屑,應有廣泛性和代表性。

2、巧妙變換材料角度。選材應求新,新有兩個含義,一是材料鮮活新穎,另一個意思就是善於抓住常見熟例的不同角度,從熟知材料中翻出新意,或從生活的細微之處挖掘出深刻的含義。這樣的事例用好了,可以體現出作者運用知識、靈活變通的能力,從而達到“陳材巧用”、“舊材翻新”的效果。

二十四、原理滲透法

這裡的原理主要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在高考作文中,若能穿插進這樣高層次的理性認識,不僅能使文章充滿哲理的光彩,也能使作文論證的高度大大上揚,也使作文的結構渾然一體。實際上對任何一件事物的認識或者寫作任何一篇論述事理的文章,都或多或少可以用上一兩個哲學原理,關鍵看你肚子裡有沒有貨可以“批發”,是不是會“對號入座”。那麼,常見的原理有哪些呢?

1、客觀全面的原理。辯證法告訴我們,看事物要全面而不要片面,這樣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徵。全面的觀點要求我們看事物發展要認清主流和支流,既不要光看支流而忽略主流,也不能只看主流而忽視支流,要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發展。

2、發展變化的原理。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這就要求我們看問題要根據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2、互相聯繫的原理。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之間以及事物諸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依存的。這就要求我們看事物時,要用聯繫的觀點,而不能孤立地看問題。事物的聯繫,還表現在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繫。

4、對立統一的原理。辯證法的核心是矛盾,它是客觀存在的、普遍的 、絕對的,存在於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中。我們在認識、分析事物時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矛盾對立的雙方都在一定條件下向著相反的方面轉化。

5、由表及裡的原理。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現,本質是事物的內在方面。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即認識事物要由表及裡,只有這樣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這是思維深刻性所要求的。

二十五、鏡頭剪接法

審題立意以後,根據表達主題的需要,選擇幾個典型生動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組合成文,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鏡頭剪接法”。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串聯文章全部內容的思想紅線。因此,所選的鏡頭片斷,無論是人物生活片斷,抑或是景物描寫片斷,甚至是故事、抒情片斷,都要服從表達主題的需要。除遵循這一基本原則以外,很少有其他獨特要求。因此,運用鏡頭剪接法構思文章,給作者留有相當廣闊的自由創造的天地。在選擇“鏡頭”時,思維縱橫馳騁,機動靈活,主題一旦確定,表達主題的鏡頭就不難找到,構思速度也異常快捷。

運用鏡頭剪接法構思文章時,選好表現主題的鏡頭後,怎樣把鏡頭剪接成文呢?主要有兩種組合法:一是橫向排列組合;二是縱向排列組合。

【例如】寫《燈》這個題目,可以選擇如下鏡頭來寫:先祖點明燈,祖父點桐油燈父親點煤油燈,到我們這一代用電燈,將來可能有更先進的燈。通過這些片斷的描寫,用以歌頌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這就是縱向排列法。用橫向排列法可以這樣安排材料,家裡明亮的電燈,街頭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邊防線上的探照燈,山洞裡戰士的燭光代燈。

寫作方法|高分作文30招,考試用得著!

二十六、對話互動法

作文采用對話的形式,可以是現實社會中人與人的對話,也可以是幻想中今人與古人的對話 可以是與未來世界中人的對話,甚至讓古今中外的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進行對話。從談的方式上看,有面對面交談,打電話交談,網上交談等。它是高考作文形式的一大創新,在結構安排上常採用三種形式:

1、辯論式。即採用辯論會的方式,確定辯題之後,讓正方與反方各自交錯發言。它要求以語言戰勝對方,因此,辯論的語言應有鮮明的邏輯性、反應的敏銳性和巧妙的靈活性。在辯論中應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用確鑿的事實,嚴密的推理加以闡述,從而針鋒相對地駁斥對方的觀點,進一步確立自己的觀點。

2、採訪式。是以提問和交談的方式,從採訪對象那裡瞭解有關情況的一種說話形式。答問,則是指適應採訪的要求,向採訪者提供情況的一種說話形式。運用這種形式作文,要精心設計採訪對象,圍繞“話題”中心,逐一提出問題,使採訪對象提供情況,逐一回答。採訪中,採訪者也可以對問題發表與採訪者不同的看法。

3、座談式。即採用“實話實說”的方式,由主持人和各位來賓組成。讓主持人提出“話題”,來賓依次闡述自己的觀點,最後主持人歸納總結。來賓可設想成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必拘泥於現實。 

二十七、巧合妙勝法

常言道:“無巧不成書。”所謂巧合法就是在寫作的過程中,當A事物向B事物發展或甲與乙的聯繫快要中斷的時候,恰巧出現了另一媒介將A和B或甲與乙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事物繼續向前發展,甲與乙的聯繫不致中斷的一種寫作方法。我們閱讀神話小說或欣賞古代戲劇時,常常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即某主公遇到災難時,“太白金星”或“觀音菩薩”適時掐指一算,馬上下凡給人丹丸一顆,使其復活過來。這就是古代作者運用的巧合法。

運用巧合必須掌握其規律性,使巧合符合真實、合理、新奇三條原則:首先,巧要巧得真實,合乎生活的真實。就是說情節要符合時代、現實、人物、場合等到方面的特點,要讓人相信。特別是那些具有偶然性的巧合情節,更要注意真實性。其次,巧要巧得合理,合乎情節的邏輯性。

【例如】歐·享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便是個典範。妻子德拉正巧賣掉自己的美髮買回丈夫心愛的金錶上需要的錶鏈,丈夫傑姆正巧賣掉金錶而買回妻子喜歡的一套梳子。這種巧合巧得新,巧得奇,巧得令人絕倒,又巧得使人心酸落淚。

總之,巧合可以提煉故事情節,推進情節的發展,也可以刻畫人物形象性格。但是,巧合法不宜濫用,要用得恰當,對一些偶然性情節要儘量作好前鋪後墊,找出它的合理性因素,不能超越時代、現實去憑空臆造。

二十八 冰糖葫蘆法

冰糖葫蘆法,在作文的謀篇佈局階段,如能找到一個貫穿全文的線索(小竹棒),那麼眾多的材料(葫蘆)就能很快串連成章。這種方法之所以快速,是因為構思時思維具有單一性的特點,只要找到能貫穿全文的“小竹棒”,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不需要多層次、多角度思維,就能把全文的佈局安排好。

線索有多種形式,常見的有:一是以時空為線索。就是按事件發生時間的先後和空間轉移次序,或以時間、空間交錯轉換作為線索,

【例如】孫犁的《荷花澱》就是按時間與空間的先後順序來安排線索的。二是以問題為線索。指按事物的不同內容或問題的不同性質為順序來安排線索。三是以因果為線索。按事件發展的因果關係安排線索。或前因後果或前果後因。

如何選擇這條線索呢?一要能聯繫文章各部分,即線索能完滿地表達主旨,忠實地傳達作者意圖,把組織材料和表達主題統一起來。二要選用使用起來順手,不牽強的線索,能把不易聯結的材料勾聯起來,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三要選擇能貫一拯亂的線索,貫一為拯亂之藥,線索貫一是指有始有終。

二十九、欲擒故縱法

許多敘事性作品常用。

【例如】《水滸傳》中“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段的主旨是要突出林沖取勝,表現他的武藝高強和謙抑大度,但作者不急於一下子揭示,而是先寫林沖拜見洪教頭,洪教頭傲慢不理,一縱:洪教頭說林沖是假冒教頭,誘討酒食,林沖不作聲;二縱:洪教頭提出比武,林沖卻稱不敢,三縱:洪教頭氣勢洶洶,來攻林沖,林沖退避,四縱:接著開枷,拿二十五兩銀子為利物,五縱:最後,林沖一棒打翻洪教頭,縱於一“擒”。這樣“欲擒故縱”,設置波瀾,扣人心絃,文章就顯出了一路山重水複的丘壑之美。因此,“縱”是方式、手段,“擒”是目的、結局。

三十、抑揚生變法

一篇文章,初看開頭,便知結尾,一般不會引人入勝。如能做到千折萬轉,抑揚有致,曲徑通幽,就能避免平鋪直敘,使文章產生誘人的藝術魅力。所謂“抑揚生變法”,就是指在文章中對所寫之物,或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陡然一轉,或褒揚抬高,或貶低否定的一種藝術手法。運用這種方法來構思寫作,往往可以使文章波瀾陡起,搖曳多姿,從而達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例如】《瑣憶》一文,文章旨在通過對有關魯迅關懷青年的幾件小事記敘,歌頌魯迅的偉大人格。然而在文章的開頭,作者卻寫了自己“不敢去接近他”,因為之前作者道聽途說了許多關於魯迅的議論,如“魯迅多疑”、“世故”、“脾氣大”、“愛罵人”、“睚眥必報”、“不容易接近”等等。然後筆鋒一轉,開始記敘自己與魯迅交往的幾件事。通過這幾件事,作者得出的結論正好與道聽途說的相反,魯迅恰恰是一個心胸廣闊、人格偉大的人物,他對青年無限關心和愛護,對敵人無限仇恨,他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正是他人格的體現。文章採取這種“欲揚先抑”的敘述方法,既更好地凸現和歌頌了魯迅的偉大人格,又增添了文章的波瀾,使文章搖曳多姿。

在具體寫作中,正確運用此法應注意兩點:一是要從整體上著眼,安排好輕重、主次、詳略。不論欲揚先抑,還是欲抑先揚,所“欲”都是目的,所“先”都是手段。前者抑是為了揚,重點在揚;後者揚是為了抑,重點在抑。切不可詳略不分,平均用墨,更不能輕重例置,喧賓奪主。二是要掌握好“度”和轉換的自然。過了一定的“度”,就可能失實或有悖於事理而影響表達效果。轉換不自然,就可能虛假而不能令人信服。所以萬萬不可掉以輕心,草率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