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可以检查出什么病?

海市蜃楼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一.血红蛋白(Hb)

正常男性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或出血

二.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男性400-550万/uL,女性350-500万/uL,新生儿600-700万/uL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或出血

三.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人为4000-10000/uL,新生儿15000-20000/uL,六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uL

增高有两种现象,病理性增高表示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等;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等可高达几万到几十万。生理性增高,运动,体力劳动,疼痛刺激,极度恐惧,冷水浴,孕期都会发生生理性升高。

降低则是某些杆菌、病毒、原虫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减少症、恶性组织细胞并等,严重感染、化学、放射损伤均可减少。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以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等。

四.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

白细胞分为5类:

1.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7,增高或减低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2.淋巴细胞(Lym),正常0.2-0.4,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3.嗜酸性粒细胞,正常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以及某些皮肤病。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

4.嗜碱性粒细胞,正常0-0.01,临床意义不大

5.单核细胞,正常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五.血小板(PLT);正常(100-300)%

增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六.红细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iahinhkob法 男性0-8mm/h,女性0-12mm/h

增高: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

降低;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七.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0.5-1.5)%

增高: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一般血常规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即可!


小大熊Bear

它能反应的问题主要为是否有贫血及贫血程度,是否有细菌或者病毒感染,是否有潜在的血液及其它方面疾病等。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量可反应有无贫血,低于正常值说明有贫血,根据血红蛋白具体的量还能判断贫血的程度,当然,这两者也不是越高越好,高于正常值,可见于慢性缺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说明有感染,中性粒细胞高多反应有细菌感染,淋巴细胞高可见于病毒感染,嗜酸、嗜碱性粒细胞高可见于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恶性肿瘤等;白细胞升高还可见于白血病、急性出血等。白细胞计数低,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血小板计数低致凝血功能差,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需进一步检查。

本期答主:刘娜,医学硕士


生命召集令

血常规检查方便,费用低廉,是临床应用最多的血液化验检查,其检查项目包括,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总数等成分,目前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和感染系统疾病的筛查。

首先是感染性疾病,比如呼吸道感染。在感染的时候血细胞会发生一些特殊的变化,比如说,细菌感染可能会引起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而普通病毒性感染,可能会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淋巴细胞总数升高等特殊的变化。但具体变化需要跟具体的病情而定,不管怎样,血常规是检查感染最重要的辅助指标之一。

然后是血液系统疾病,尤其是贫血。当贫血时,血红蛋白会发生降低,根据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分为各种程度不一的贫血。然而贫血的种类众多,常见的有缺点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确定病情。

其他血液方面的疾病如骨髓瘤,白血病等,都可能通过血常规简单筛查。


惠大夫在江湖

首先血常规检查前应空腹,但空腹并非不吃早餐这么简单.检查前一天晚上,就应该避免吃油腻的食物,晚上八点之后更是应该禁食,十点钟之后开始禁水。如果想要使检查结果更理想,最好从检查前一天就吃素。

其实血常规是很基本也是很重要的检查项目。如果说把它当成为常规就说明很重要。就比如每天穿衣吃饭一样。主要还是看它的三个指标。

1.白细胞;白细胞的数量、比例有无异常。(白细胞的正常范围:成人 (4.0~10.0)×109/L; 儿童 (5.0~12.0 )×109/L; 新生儿(15.0~20.0)×109/L。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血红蛋白;检查是否有贫血,以及贫血的类型。(血红蛋正常值范围:成人男:120-160g/l,成人女:100-150g/l,血红蛋白儿童:110-150g/l)


3.血小板;(一般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9个/L,如血小板含量减少,多数血小板被破坏掉,如感染导致的;脾功能亢进;危害性射线对细胞的伤害;或者平常服用药物时造成的副作用等。如血小板含量升高,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等;继发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等。)

当然有很多疾病未必会导致以上的问题,如果血常规有问题,要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明确病因,以免延误病情。


小菜绿豆芽

血常规是最简单也最常见的一项检查,那么它可以查出什么病呢?

贫血。

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可以根据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初步判断是哪种感染。前者升高、后者降低是细菌性感染维多,反过来的话是病毒性感染为多。

很多肺炎、支气管炎等炎症病人打了几天抗生素后要复查血常规,就是看看中性粒细胞下降了吗?如果没有下降,可能要换药或者加药。

是否有出血风险。

当血小板过低时出血风险是增加的。

简单判断是否有寄生虫感染。

嗜酸细胞如果升高可能会有寄生虫感染,但是这个并不多么准确,只是大体看看。

二十多块钱的一项检查可以看这么多疾病,它应该是性价比很高的一项检查了。


惊蛰之后d医学科普

血常规,是临床检验中最基本的血液检查,医生通过血常规检查结果能进行一些疾病的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确诊等。

血常规检查,一般采用末梢血检查、比如指尖、耳垂等部位。

了解血常规能查出什么病,首先先了解血液的组成:

从上面能看出,血液中主要含有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

血浆中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血常规可以检查出什么?

1:是否有细菌感染:

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说明可能有细菌感染。

常见细菌感染、化脓性感染(如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2:是否有贫血:

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说明可能有贫血,具体什么类型贫血,要根据具体化验结果判断。

3:是否有白血病:

白细胞减少、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等,结合其他检查,判定是否患白血病。

4:是否乙肝、肝硬化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可能是肝脏出现异常,具体还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判定。

血常规检查中常见的还是“白细胞增多”,临床上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大多数这样的结果是身体有炎症,需要吃抗生素消炎快速消炎。

但抗生素对身体危害很大,在万不得己情况下,建议还是多喝些水,促进身体排出毒素为宜。


日常保健身体,消除炎症,建议可以适量喝些茶,具有消炎作用的,比如适合春季饮用,可以冲泡蒲公英根或蒲公英叶。

蒲公英,被大众熟知,又被称为婆婆丁、黄花地丁,是一种常见野菜,同样也可用于中药配方中。

蒲公英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散结等作用,被称为“天然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卡他球菌等,皆有杀灭作用。

蒲公英根对结核杆菌、某些真菌和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现代人注重养生,为了方便,很多人将蒲公英制成蒲公英根茶或蒲公英叶茶,便于每天用水冲泡。

但对于脾胃虚寒者、体质偏寒者、多数女性来说,不适合长期饮用,可以放些温性的食物,比如玫瑰花、大枣、枸杞等。

也可将蒲公英根或蒲公英叶按红茶发酵工艺处理,降低其寒性,制成蒲公英根红茶或蒲公英叶茶冲泡,这样依旧有抗菌作用。



养生之说

血常规都看些什么呢?

我们平常看血常规,大概可以分为三系,即白细胞系、红细胞系和血小板。白细胞高常常预示着感染、白血病等,如果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常常提示感染,如果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常常提示过敏。红细胞减少提示贫血,红细胞系中血红蛋白的数值可以对贫血的严重程度作出分级。血小板具有凝血作用,血小板减少常常会导致各种失血,血小板增多有可能导致血栓性疾病。


血常规能提示什么疾病?

首先,血常规对于血液科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小小的血常规对于血液科的医生来说可以看出贫血,是缺铁性贫血还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地中海贫血,还是巨幼红细胞贫血。白血病等也要依据血常规做出初步判断,再根据骨髓穿刺等手段进行进一步确诊。

总之,血常规对于临床意义重大,每一医生再能独立医治病人之前,掌握血常规中各项指标的意义可以说是基本功了。


忆途813

拿着自己的血常规化验单,很迷茫,那么多项字母组合后跟着的数值,代表什么?我到底有没有生什么病了?所以我们要先了解,血常规检查,到底是检查了什么?

血液一般检查即血常规检查,分为四大项:(一)血红蛋白(Hb)测定和红细胞(RBC)计数.(二)白细胞(WBC)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三)血小板计数(PC或Plt).(四)网织红细胞(Ret)计数。

第一大项,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相同。最常见就是用来检测是否贫血、出血,即数值低于正常值。若数值高于正常值则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严重烧伤,反复腹泻,连续呕吐等.

第二大项,白细胞总数的增、减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白细胞分类计数分为5类: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增高多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溶血;中毒;类风湿关节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降低多见于某些感染;某些血液病;药物及理化因素的作用;自身免疫性疾患;脾功能亢进等。二是淋巴细胞(Lym)增多时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百日咳;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其减少常见于免疫缺陷性疾病等。三是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等;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等。四是嗜碱性粒细胞(B),临床意义不大。五是单核细胞(M),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

第三大项,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值多见于脾脏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低于正常值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第四大项,网织红细胞计数显著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

第五大项,红细胞沉降率生理性增快见于妇女月经期、妊娠,儿童,老年人。病理性增快见于各种炎症,如细菌性急性炎症、结核病活动期等;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骨折等;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等;贫血。

大致了解了这些对应的常见疾病,我们也不要妄自揣测自己得了什么病,这些数值也只是起到参考作用,主要还是要以医生的专业诊断为主。

如果想看更多育儿知识文章,可以下载妈妈网轻聊app,给生活加点料。


妈妈网

相信大家对血常规并不陌生,它是体检最基础的化验项目之一,但是血常规究竟检查的是什么?

大部分人都不是很清楚,或者一知半解,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血常规主要检查的项目:

血红胞计数

血红胞蛋白含量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分类

血小板计数

网织红细胞……等等

1.红细胞

升高:当机体缺氧性疾病或高原反应,红细胞会增多,

下降:各种原因失血,会造成红细胞数量下降。


2: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于体内运送氧气的重要物质。

3:白细胞是体内防御外来生物的一道防线。

4:血小板

血管损伤时,血小板,能起到止血的功能。

这些就是血常规可以检查出来的。

望大家关注!


我愿意做你的情人

血常规可以检查出很多病。可以作为很多疾病的辅助结果,还可以作为独立结果加上患者症状作出准确的结果。介绍几个比较常见的疾病。


一,贫血。很多女人因为生理原因特别容易出现头晕,气短的症状,很有可能就是贫血造成的,查一查血常规就能看出来是否贫血。


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高低就是反应贫血的。如果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非常低就是贫血了,如果特别低,比如血红蛋白低到了60(正常女性是115到150),就要考虑输血了。而如果是100左右正常的生活,多吃一些补铁的东西,比如动物的肝脏,红枣,枸杞,鸭血之类的含铁量比较多的就可以了。



二,感冒的原因。得了感冒很多人就需要查血常规,这是因为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高低能反应感冒是哪种类型。一般细菌性感染中性粒细胞会升高,有时会升高二到三倍,同是白细胞计数的总数会增高很多。而病毒性感冒时中性粒细胞不会变化太多,也可能会减少一部分,淋巴细胞就会升高,百分率能升到35%以上。


三,凝血。有的人有了伤口很长时间不凝,血一直慢慢渗,这是就要看看血常规里面的血小板了。血小板,英文plt,是血液中主要负责凝血的成分,正常人有了伤口一般几分钟就能凝,而血小板缺乏就困难了。正常是的是110到300.,如果是低到了60,就会凝血延长,低到了45就必须要输血小板了,并且限制活动,怕磕磕碰碰出现伤口。如果是20以内,身体就会自动的向外渗血,比如口腔部位,血会一直向外渗。

四,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这个小孩的家长可以多看看,在报告单里有个“嗜酸性粒细胞”,七八岁小孩这个如果高就很可能有了寄生虫,再加上有经常咬手指,咬衣角的行为就要考虑真的有虫了。

对于大人来说,这个高了就可能是过敏反应。有人一到冬天就咳嗽,不停的咳嗽,没有感冒,发热也会咳,做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都正常,就嗜酸性粒细胞高一点,一般就要考虑是不是过敏反应。

以上都是最常见的,还有很多,比如白血病,比如红细胞增多症,都能检查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