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青少年校園暴力,誰的錯?

“小癟犢子,放學門口等著。。。。。。”這句話不陌生吧?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緩”,我們長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人人都懂,人人都會說,然而我們做到的是什麼呢?看圖:

關注青少年校園暴力,誰的錯?

關注青少年校園暴力,誰的錯?

心理學研究,人類的攻擊性行為:

回顧人類歷史,20世紀的人們得到了最好的教育,同時卻也是最嗜好殘殺的(數據來自Renner,1999)。包括種族屠殺和人為的饑荒在內,有大約1.82億人死於類似的“大規模不幸事件”(White,2000)。加利福尼亞的洛杉磯市動物園曾展出過兩隻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那是唯一能夠滅絕其他動物和毀滅地球的動物,你大概能猜到那是什麼了,關在籠子裡的是兩名大學生,他們代表的動物是“人類”!人類具有的攻擊行為是令人驚愕的,如何理解人類的這種自我毀滅式行為呢?

一、本能論的解釋

對於攻擊行為的解釋,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是人的基本驅力,和性驅力起駕並驅,性驅力讓人類繁衍不息,攻擊驅力則是對死亡原始的強烈欲求,人類歷史的車輪在生本能與死本能的衝突中不斷向前行進。生本能也即人類的自我保存本能,為了自我保存,當資源匱乏的時候,人類需要利用攻擊性進行爭奪,千百年的經驗讓人類認識到攻擊可以為他們帶來物品、土地和財富,可以保護自己的財產和家人,可以為自己贏得聲望、地位和權力。從這個角度理解,人類天生具有攻擊性,因為我們從祖先身上繼承了“殺手本能”。進化心理學家巴斯和沙克爾福德相信,攻擊行為的適應性價值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這種行為在人類歷史上更多地出現在男性之間。這並非是攻擊驅力的釋放,而是男人從他們成功的祖先那裡繼承而來的一種心理機制,從而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基因在下一代中得到保留的幾率。

二、生物化學的解釋

芬蘭心理學家Kirsti Lagerspetz(1979)在一組正常白鼠中挑選出攻擊性最強和最弱的分別飼養,在此後它們繁殖的26代中始終重複這一選擇過程,最終她得到了一組兇猛的老鼠和一組溫順的老鼠,這說明遺傳因素影響神經系統對暴力線索的敏感性。在靈長類動物和人類中,攻擊性天然有著較大的多樣性。我們的氣質類型(先天的反應性和反應強度)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在幼年表現出來的氣質通常是穩定的。一個大膽、衝動、容易發脾氣的孩子更有可能發展出青春期暴力行為,在8歲前沒有表現出攻擊性傾向的兒童,成年後到48歲時也不會成為富有攻擊性的人(Huesmann﹠others,2003)。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對幾百名新西蘭兒童進行了追蹤,結果顯示攻擊行為是由一種能夠改變神經遞質平衡的基因和童年時期的受虐待經歷共同決定的(Caspi,2002),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並非單純只受“不良”基因或“不良”環境的影響,相反,基因會使某些兒童對虐待更敏感,反應更強。此外,有的學者發現,攻擊行為和某些生理因素有關,包括低血糖、過敏症、大腦某些部位的損傷和障礙。血液中的化學成分同樣可以影響神經系統對攻擊性刺激的敏感性。實驗室研究和警方資料都表明,一旦人們被激怒,酒精會使攻擊行為更容易發生。有暴力傾向的人比一般人更可能飲酒,在喝醉以後更可能變得具有攻擊性。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雄性激素水平與攻擊行為呈正相關。也許是因為男性的雄性激素更高,所以男性的謀殺發案率是女性的10倍。

三、挫折—攻擊理論

挫折—攻擊理論認為,攻擊行為是因為受到挫折而引發,挫折總是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行為。當人們的願望實現受阻,目標難以達成的時候,生理上處在被喚起的狀態,使人們對於攻擊的線索變得更敏感,但是攻擊的能量並非直接朝挫折源釋放,人們往往會剋制直接的報復,把敵意指向一些安全的目標上。比如在公司被老闆臭罵的員工回到家裡會衝著正在煮飯的妻子吼叫,妻子又會將敵意指向更安全更弱勢的目標,比如孩子。

但是挫折一定引起攻擊行為嗎?儘管兩者的聯繫很密切,但是挫折不一定導致攻擊行為。例如,挫折可以使人產生一些刻板反應,或處於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而在沒有受挫的時候也可能出現攻擊行為,如有些球迷在自己所支持的球隊取得勝利後開始扔瓶子,甚至打鬥,毀壞東西。修正後的挫折—攻擊理論認為,挫折產生的是憤怒,是攻擊的情緒準備狀態,但是憤怒並不是唯一可能引發攻擊的情緒,侮辱、高溫、疼痛、令人作嘔的場面或氣味等使人產生不適或不悅感覺的外界刺激能提高人的敵意或攻擊性,例如,對犯罪率的研究發現,謀殺、強姦和暴亂等強攻擊行為有隨天氣變得悶熱而逐漸升高的趨勢,說明氣溫與攻擊性有聯繫(Anderson,1989)。

四、社會學習理論

在解釋攻擊行為的理論中,最簡單也是被人們接受最多的理論,就是社會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我們是通過觀察其他人的攻擊行為而學會攻擊的(Bandura,2001)。班杜拉的經典實驗(1961):實驗者讓斯坦福幼兒園的一個小朋友做一項有趣的繪畫活動,同時一個成年人在房間的另一個角落,那裡有組合玩具——萬能工匠、一個錘子和一個充氣娃娃。在玩了一分子萬能工匠後,成年人站起身,對充氣娃娃進行了十分鐘的攻擊,用錘子砸它,踢它,把它扔來扔去,一邊還大叫著:“揍它的鼻子,踢死他。。。。。。”目睹了這次突然爆發後,小朋友被帶到另一個屋子,裡面有很多漂亮可愛的玩具,但在兩分鐘之後,實驗者打斷了小朋友,說這些是她最好的玩具,她必須“把它留給別的小朋友。”受到挫折的小朋友現在到了另一個房間,裡面有各種玩具,有的可用於攻擊,另一些則不能,其中也包括了錘子和充氣娃娃。如果小朋友沒有看到陳年人富於攻擊性的示範,他們很少表現出攻擊性的言語和行動,雖然有挫折感,他們仍然很平靜的玩著。但那些觀察到成年人攻擊行為的小朋友則很可能拿起錘子擊打玩具娃娃,這一現象的發生概率要比沒有看過的小朋友高出許多倍。對承認攻擊行為的觀察降低了他們對自己的抑制。而且,孩子常常重複示範者的動作和話語。所以觀察攻擊行為不僅降低了孩子對自我的控制,還教給他們怎麼去攻擊。所以如果父母吼叫和體罰孩子,往往塑造了有攻擊性的孩子。雖然受虐待的孩子日後並不一定變成罪犯或者虐待子女,但是其中30%的人確實對自己的孩子實施了類似的虐待,這一比例是平均水平的4倍。在崇尚“男子漢氣概”的社會里,攻擊行為可以很容易地傳遞給下一代。青少年團夥的暴力亞文化為新成員提供了攻擊行為的榜樣。通過親身經歷和觀察攻擊性的榜樣,都可以習得攻擊性的反應方式,但攻擊行為是由挫折、疼痛、受辱等令人不快的體驗激發的,這些體驗將個體推向情緒的準備狀態,是否真的發起攻擊,還取決於個體對結果的預期,當攻擊行為看上去比較安全甚至會帶來好處時,攻擊就發生了。

五、自體心理學的攻擊解釋

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是對傳統精神分析的補充和發展,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只不過是性心理的發展,科胡特認為人的內心世界有一條跟力比多平行發展的主線,即自戀。健康的自戀即自尊。是指一個人能夠發展自己的能力,並且能夠通過自己的能力滿足自己的需要。病理性的自戀是指一個人的自體是吹大的,他自吹自擂或通過幻想自己非常強大,在他能力不能滿足他需要的時候,他就會變得抑鬱。自體心理學將攻擊性作為一種無反應環境下的分解產物來處理,而不是一種天生的、需要釋放的驅力,這將人類從難以忍受的天生破壞性驅力這個負擔中釋放出來。

研究者從非驅力的視角出發,運用最新的圖像技術檢視母嬰互動,發現從子宮中誕生的嬰兒不必是消極被動的,也沒有攻擊性,他們會尋求自體客體的互動。託品指出,互動中的嬰兒回應母親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他們不僅尋找食物,還會尋找各種情感的認可,並且會在從無刺激環境中沉入無反應狀態之前就以各種方式嘗試得到這種情感的認可。科胡特認為,兒童需要足夠的氧氣來自由呼吸,也需要一個共情的環境,一個有反應的自體客體。當破壞性的暴怒被喚起,尤其是自戀性暴怒時,往往會涉及對自體的傷害。這源於對嬰兒期誇大性自體的侮辱,誇大性自體原本期望能夠完全掌控本應具有反應性的環境(母親),結果發現她沒有共情,甚至威脅到自體的基本需要。於是兒童體驗到摧毀失靈的自體客體的衝動,但是他的暴怒喚起了母親的反攻擊,可能轉回到了他自己的身上,導致他產生了自我厭惡和絕望,科胡特將觸發攻擊性的責任歸結於父母或是替代性自體客體的侷限性,如同嬰兒已經感到噁心,他的母親還是堅持把奶瓶塞進他的嘴裡,被強迫吃奶會傷害到嬰兒的核心自體,影響他朝向健康的內聚性自體發展。

父母對孩子需要的同調回應包括安撫、融合、鏡映、培育以及刺激性的反應,還有父母這一自體客體所代表的更高級的價值觀與理想。所有這些都會被內化為更高級形式的自戀基礎,包括創造力、幽默、抱負心。母親通過愛來中和兒童的攻擊性,從而馴服了他們。個體需要被記得、被注意以及被欣賞,這對於積極認可的需要——即被鏡映的需要——對健康自尊的發展至關重要。

在美國,禁止18歲以下青少年喝酒,抽菸,法律規定孩子們觀看暴力電影,電視劇,各種遊戲,各種鏡頭的年齡限制,以上各項列入法律為什麼?我們能否學習?

關注青少年校園暴力,誰的錯?

父母是我們孩子最好的啟蒙教育老師,不應該只是止在學前,12歲之前,我們一種成長在父母的懷抱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始終影響著我們。12歲之後我們開始了中學生涯,慢慢的接觸了社會,我們對未知社會的認知態度取決於我們小時候父母帶給我們的環境因素說到這裡,我想說“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關注青少年校園暴力,誰的錯?

電視新聞,網絡媒體,每年那麼多校園暴力事件,因為它的特殊性,受關注性高,有些甚至誇大報道,這些報道是好是壞?人類的攻擊性行為中可以發現,孩子的攻擊性大部分來自模仿,比如“模仿少林武僧,模仿武俠英雄人物”,那麼這些校園暴力事件呢?據統計:某地出現暴力殺人事件後,經過媒體的深度報道,類似的暴力殺人事件也會出現,手法一樣。

關注青少年校園暴力,誰的錯?

誰對?誰錯?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父母生命的延續,誰家都有孩子,讓我們關愛他們,從我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