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貓精靈“不按常理出牌”背後的阿里技術觀:很商業很可怕!

阿里不是直接發佈一款帶屏的智能音箱新品,而是在原有天貓精靈產品基礎上,通過“精靈天眼”,利用手機屏幕,不增加硬件成本的情況下實現了“屏”的功能。

天貓精靈“不按常理出牌”背後的阿里技術觀:很商業很可怕!

相比市場的主流做法,天貓精靈顯得特立獨行。實際上,自從天貓精靈出世開始,它就走了和其他智能音箱不一樣的路線。

而如果你瞭解阿里對智能音箱的定位,阿里對技術的態度,你會發現,天貓精靈的“不按常理出牌”,符合阿里的一貫風格:務實、商業。

找到落地場景,以普惠方式衝擊市場

智能音箱雖然在美國賣的很火,但在中國還處於發展初期的探索階段。在消費者的使用習慣還沒有建立之前,培育市場、培養客戶消費習慣最為重要。所以,天貓精靈從一出生開始,主要在探索落地場景和培養用戶消費習慣上下功夫。

如,去年9月份開始天貓精靈與阿里旗下飛豬合作,開拓酒店場景,探索與酒店業務的融合;去年11月,天貓精靈加入“雙11購物節”,通過降低購買門檻,吸引了大量“嚐鮮”用戶;去年12月份,天貓精靈進駐養老院,先行試點在養老院場景落地。

天貓精靈“不按常理出牌”背後的阿里技術觀:很商業很可怕!

天貓精靈是阿里的第一款硬件產品,阿里從做自己做硬件產品開始切入市場,淺雪解釋說:“如果阿里自己沒做過硬件,就不會更好理解硬件、瞭解市場真正需求。” AI是新事物,阿里先行探索和發現市場,可以更主動地培育引導市場,探索可以經受市場檢驗的落地模式,整個產業鏈合作伙伴看到“錢景”才會跟進。

天貓精靈在去年雙11當天就取得了百萬銷量,證明了中國智能音箱市場“不是偽命題”、是真實存在的市場,而200萬臺銷量,證明了中國智能音箱市場比美國更大、發展速度更快。讓整合產業鏈看到了智能音箱前景。

此時,阿里重點提升AliGenie系統,正是為了做大生態系統,吸引合作伙伴一起把市場做大,拓展更多的應用場景。

智能音箱是一個人機交互的重要入口,對商業和服務生態的整合能力決定了入口的價值。而阿里的商業帝國涵蓋了商業零售、金融、遊戲、視頻、音樂、影視、智能終端、健康醫療、本地生活服務、體育、物流、在線教育等很多領域,智能音箱可以通過整合阿里生態內業務,進入更多場景,成為人機交互的重要入口和平臺,想象空間巨大。

作為平臺廠商的阿里,顯然不是靠賣天貓精靈設備賺錢,而是背靠語音人工智能平臺AliGenie所構建的商業和服務生態賺錢。現在阿里不把重點放在衝擊天貓精靈的銷量,而是阿里重視培育用戶、拓展應用場景和構建生態系統,就是出於這樣的商業考慮。

從天貓精靈的策略轉變上,可以看出阿里對開拓這一全新市場的務實和商業。

天貓精靈“不按常理出牌”背後的阿里技術觀:很商業很可怕!

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淺雪發佈AliGenie2.0版本

阿里這次在更新的人機交互系統AliGenie2.0版本中引入視覺能力——“精靈火眼”功能,重點拓展兒童和老年人使用場景,據介紹,初期精選了上線了適合3歲到8歲兒童的117套圖書,還推出識別藥盒的功能,用語音播報藥名、功效、過期日等信息,已能識別4萬種藥盒。

“精靈火眼”最創新的地方在於,不用從硬件層面直接給音箱添加一面屏,僅增加了一個Xholder 控制塑料板的成本,利用手機屏幕,就可以實現“看”的功能。可以說,這是一種非常強悍的市場突破能力,用低成本的方式成本顛覆了所有競爭對手的更新產品。

這種思路體現了阿里或者AI labs對商業和市場的深刻認識:做市場認可、用戶買單的產品,而不是曲高和寡的產品。既然通過精靈火眼,可以普惠的方式讓用戶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前提下,體驗到視覺的魅力,為什麼不呢!

實際上,天貓精靈相比競爭對手更具有競爭力的定價,也體現了阿里的惠普思想,助攻AI技術商業化落地。

阿里的技術觀,也是阿里的商業觀

天貓精靈的落地和發展路線背後,體現的是阿里對於技術的態度:技術服從商業!先通過尋找場景,確定能夠為用戶創造價值後,再全力推進。實際上,阿里雲的成功也是遵循這樣的路數,正是由於阿里堅信中小企業有著雲服務需求的場景,因此才會下定決心推進雲服務技術,通過強化“平臺+生態”,最終成為中國雲市場的遙遙領先者。

實際上阿里對技術的態度也體現在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和阿里達摩院的“與眾不同”上。

據淺雪介紹,天貓精靈是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第一個產品,而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是達摩院下屬實驗室之一。達摩院和跟一般研究院最大的區別就是“解決社會問題導向”。天貓精靈等消費科技產品將為達摩院提供驗證場所,達摩院產出的前沿技術也將為產品技術的創新提供核動力。

天貓精靈“不按常理出牌”背後的阿里技術觀:很商業很可怕!

阿里去年10月宣佈3年投入超過1000億元成立達摩院,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達摩院網羅了全球頂尖技術專家人才,很受外界關注。馬雲當時表示:阿里會學習IBM,學習微軟,學習貝爾實驗室這些偉大的實驗室,但必須走出自己的路,達摩院必須面向未來,必須解決未來的問題。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其他公司的實驗室負責人的職務是“主任”,一般都頂級技術專家擔任,團隊主要由研究人員組成;而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淺雪的職務是“總經理”,她是做業務出身,曾作為淘寶的第一個客戶經理,從軟件轉到硬件,在阿里工作超過15年,應該說具有豐富的商業歷練,但她不屬於技術專家,她領導的團隊中,具有頂級科學家、技術大牛,還設有產品經理。

一直以來,馬雲對於商業的理解都比任何人深刻。相信不懂技術但善於利用技術的馬雲,對技術的價值有自己的深刻理解。

讓人不由得聯想到——微軟研究院研究人員的流失問題。微軟在AI 技術和前瞻性研究進行了的巨大投入,但是大量的研究人員都流失到了各大科技公司包括阿里的AI 部門。微軟已被認為是AI技術的黃埔軍校。據一位從微軟離職的研究院成,AI 人才流失與微軟AI 技術產品化和商業化不力有直接關係,以小冰為例,技術已演進到第五代,還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商業化,讓研究人員無法獲得足夠的成就感。

而對於一家企業來說,如果擁有領先技術卻不能實現商業兌現,就談不上是成功的企業,曾經的硅谷名企Sun公司的“隕落”就是例證。Sun公司成立於1982年,其創始人Scott McNealy有“技術狂人”之稱,Sun在一些技術領域很領先,比如,由Sun開發的Java到目前為止還是IT業最知名的、也是應用最廣泛的技術。但是過於追求技術領先的Sun,卻最終因多年虧損被甲骨文收購。

作為全球領先的一家互聯網公司和商業公司,阿里本身就是先進技術的使用者,對技術的價值有深刻的理解。

利用技術-解決問題-實現商業價值最大化,這大概就是阿里的技術商業觀吧。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