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權威發佈50本傳統文化經典,你讀過多少?

我是五蓮的

我看到底下已經有好多朋友羅列了這50本書都是什麼,我在這裡就不費筆墨再說一遍了。如果問我讀過多少,我只能說大概有30本吧,而且讓我汗顏的是,裡面還有我第一次聽過的書比如《名賢集》、《文心》等。

而且,最讓我無語的是,放的圖片是廣陵書社的《白香山詩集》。其實,我們現在的出版社都不會出版這套書,因為有好好的《白居易集》。廣陵書社這套書定價1200元,還是影印本,我不知道推薦者是給大眾開書單,還是給文學系的研究生、博士生(還得是專門研究白居易版本的)開的書單。而且,白居易的文章與韓愈、柳宗元相比,價值差了很多,因為韓愈、柳宗元的文章更有章法,也更易讀,容易學習(錢穆就曾建議學寫作先學韓柳)。

此外,這50本書封面選的也有些隨意。比如《禮記》吧,為什麼要選擇上海古籍版的?我不是說這個版本不好,而是這個版本有些偏難,這個書是元代學者陳澔根據個人理解對《禮記》做注的版本,作為給大眾的普及讀物,應該選擇中華書局王文謹譯解的《禮記集解》。我們知道,《禮記》這部書文字晦澀難解。所以,大眾沒有必要非要邊看邊查字典,對於大眾來說,瞭解裡面的內容即可,所以為什麼不推薦權威帶有註解的呢?

還有,裡面推薦的《詩經》、《左傳》、《大學》、《中庸》也是如此,我就不一一說了。最後,再來說說《漢書》、《後漢書》和《資治通鑑》的版本吧。《漢書》、《後漢書》是中華書局版,版本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這兩個版本的既沒有註釋,也沒有翻譯。《漢書》還好說,畢竟班固的文字好,有古文功底的人還勉強可以讀懂,但是《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文筆著實很差,還使用了很多冷僻的詞彙。所以,應該選用中華書局另一版帶翻譯的比較好。


最後再來說一下《資治通鑑》,我很納悶,《白香山詩集》推薦了個1200元的影印本,為啥《資治通鑑》卻推薦了個節選本呢?明明中華書局有更權威的全本,還出過由沈志華主編,囊括很多名家翻譯的《白話資治通鑑》,其實放這兩個中的哪一個都更合適。


兮兮說事兒

第一眼看到人民日報權威發佈的50本傳統文化經典時,作為一個文學院的學生其實是內心充滿羞愧感的,若說讀過多少,倒真的是不敢輕易下結論,書單上列出來的書大多是翻過的,但是深深淺淺,多有不一。

通讀過的書目有:《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老子》、《莊子》、《詩經》、《楚辭》《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百家姓》、《文心雕龍》、《人間詞話》、《古文觀止》、《世說新語》、《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

這幾本書大概是不讀會被導師打死的類型。也算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入門讀物了,我們可以分類來看:

1、蒙童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

小的時候讀過三字經,至於別的是後來才讀的。蒙童讀物在很多情況下以認字和價值觀的傳遞為目的,文章大多短小,倒是可以拿來翻翻,不過總覺得精華糟粕並存,飲用需謹慎。

2、子集:《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老子》《莊子》

《老子》《莊子》讀完還是覺得懵懵懂懂,大概是我尚且沒有達到境界,寒假重讀《論語》倒是有了新的感受。對於孔子其人有了新的認識,這個時而嚴厲時而循循善誘的師者形象更加的深入人心,此外,關於這個巨大無比的“仁”的話題,確實是要好好讀一讀孔子,畢竟儒士精神可能已經深入了中國人的血液。

3、古典小說:《世說新語》、《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

勉強把《世說新語》放進來,不得不說裡面一些故事真的妙趣橫生而令人讀罷莞爾一笑,不過我還是最喜《紅樓》,重讀的次數越多,就越能理解張愛玲那句“紅樓未完”的感嘆。

4、古代文藝理論:《文心雕龍》、《人間詞話》

中國的文藝理論和西方是不一樣的特色,如果西方是細膩的油畫,那中國便是水墨畫,那種雪藻精神和詩話傳統真的是從古而來的。《文心雕龍》算是一個大部頭了,劉勰也著實是廣納百家思想,對於文體、風格、流變都談的很清楚。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讀起來本身就是一種審美體驗了。無論是三重境界還是赤子之文,讀罷都讓人感嘆。

5、《詩經》《楚辭》

算是中國詩歌的老祖宗了,就如同希臘神話和希伯來的聖經故事之於西方文學。

6、《古文觀止》

這本書其實最初也是蒙童讀物,王汝弼評價道 “《古文觀止》是真正是在二百二十二篇的較少篇幅之內,擷取了兩千多年散文的大部分精華。”認為“真是體物緣情,抎奇竟爽。”足以見得選文眼界之高,而且選入了當時不受重視的駢文,事實證明確實可以算的上“觀止”二字。

五十本里通讀過的大概就以上一些了,一方面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現代文學而不喜文言文,另一方面可能真的是功底尚淺,讀起來步履維艱。曾經多次試圖讀《周易》,但總是在開頭就放棄了。還有很多書偶爾會拿來翻看,比如詩集一類,無論是筆落驚風雨的李太白,還是世俊堯舜禹的杜工部,或者是白香山。與生活而言,詩詞總是一抹亮色。

不過可以坦言的是,有兩本書是碰都沒有碰過的,一是《夢溪筆談》,二是《文心》,前者大概是因為對其所寫領域的陌生而一直沒有閱讀,後者則真是完全沒有聽過,甚是覺得自己孤陋寡聞。夏丏尊先生和葉聖陶先生的這本《文心》是該收入囊中,好好閱讀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首先很不好意思的去搜了一下那五十本傳統文化經典是啥。

我已經閱讀完了的書有:《論語》、《大學》、《詩經》、《左傳》、《後漢書》、《資治通鑑》、《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百家姓》、《楚辭》、《樂府詩集》、《蘇東坡詞集》、《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人間詞話》

讀了開頭,因為晦澀而終止的有:《周易》、《老子》。

未讀完的有:《孫子兵法》、《文心雕龍》、《夢溪筆談》、《史記》、《漢書》、《莊子》、《孟子》

正在閱讀的有:《世說新語》、《李太白全集》

說起來真是慚愧,而且大量的書都是念書的時候看的,現在工作了,很容易靜不下心,看這種傳統典籍也是想起來了看一頁,更多的時候願意去看小說。

我常常說自己喜歡傳統文化,喜歡古典文學,實際上只是喜歡古典小說罷了,也讀詩詞,但是讀的實在太少,詩詞又要慢慢的去品。讀樂府詩集讀了兩年,那時候在大學,借的別人的書,現在已不記得幾首了,真是慚愧的要死。

我在此給自己立誓,認真閱讀,潛心寫作,正如著名詩人閻安所說:不讀書,想寫出好的作品,沒門!不讀書,想成為一個好作家,沒門!

最近我聽了不少名師的講座,覺得自己讀的書太少,寫的東西太淺薄,心中很是惶恐。越是靠近傳統文學,我的心裡就越是惶恐,希望大家能夠感受到我的惶恐,和我一起惶恐,迴歸經典,認真讀書。

--------------丸-------------

文:祁門小謝


祁門小謝

特地去找了一下人民日報發佈的50本傳統文化經典,粗略地看一下,到目前為止,這50本書看過的有一半吧。有些書從小的時候媽媽就教過一些,但當時只能算是小孩子的誦讀,並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其餘的書大部分是在大學和讀研究生的時候讀的,因為我讀的是歷史系,有一些書籍是導師要求讀的,有些是根據需要選讀的,閱讀的程度也深淺不一。

但不管怎麼樣,我覺得這些經典書籍,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好好讀一讀。年輕時,我們為了學業或者名利,讀了很多和考試職稱晉升相關的功利書籍。等到長大了變成熟了,發現這些經典書籍對自己的重要影響時,驀然回首,卻發現不知不覺間已霜染兩鬢,已到遲暮。經典文化的書籍往往就是這樣,它的作用往往不在當時當地,而是超越千年還能綻放光彩。

有句老話說的好“為什麼懂得那麼多大道理,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但這句話的背後,我們仔細想想,甚至那些所謂的大道理,我們知道的都比較晚。很多時候,只有我們親身經歷過,才能領悟的最深。在閱歷尚淺的時候,不妨多讀一讀經典書籍,讀讀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經驗。讀過以後,再結合和反思自己的人生,好多事情都豁然開朗,很多瑣事也就不會再斤斤計較了。


這些書籍一部分是可以用作幼兒國學啟蒙,從娃娃時代開始讀起,比如《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一部分書是在語文課堂上學到,比如《論語》、《莊子》、《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志異》這時候,我們可以借用課堂上老師的講解,做進一步的拓展閱讀,這些經典讀進去以後,你就會發現他們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可以和我們的實際生活相聯繫。比如可以把《西遊記》和現代職場的團隊建設相聯繫,把《莊子》和人生不同階段的經歷相聯繫等等。

《楚辭》、《李太白全集》、《樂府詩集》也是我比較喜歡的詩集。先秦詩歌散文中,非《詩經》和《楚辭》莫屬。《詩經》開創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的風格,《楚辭》則奠定了先秦文學的浪漫主義的色彩基調。

後面的書籍如《顏氏家訓》在我練習書法的時候,不僅讀過,而且用宣紙線裝本抄寫過全書。這50本書,目前讀完的有27本左右。有三分之一是認真讀過的,其餘的是重點讀其中的某些章節或是當做工具書時常翻閱。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把這些經典書籍全部靜下心來讀完,希望子孫後代也能從老祖宗的經典中汲取智慧和經驗。


乾貨 | 思考 |技能 | 2018年,一起成長。


夢歸秦淮

《人民日報》推薦了50本傳統文化經典,希望大家去讀:“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中華文明底蘊深厚,幾千年積澱下來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品讀文化經典,不僅是瞭解過去,也是瞭解現在和未來。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體,中國古代約5000年曆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推薦的五十部經典,洋洋大觀,基本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

1.梳理自己的讀書經歷,大致分為兩個階段:求學期間和工作以後。對照書目總結一下,有25本是通讀過的,主要是先秦時期的經典、蒙學和四大名著等,另外的有些是讀了其中某些片段,如詩詞曲賦等,還有的只是知道書名,內容完全沒有涉獵。汗顏!

2.在讀過的書中,有的讀了不止一遍兩遍,比如《周易》《論語》《老子》、四大名著;有的是作為畢業論文的主題,《韓非子》;有的做過全書註釋如《西遊記》。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全人類最為珍貴的寶藏。經典中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髓,是華夏無數先賢實踐的思考的結晶,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

順便說下,書目很好,但亦有尚需完善之處,比如缺少了東漢以後傳入我國的佛教經典圖書如《六祖壇經》,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一。


清心若蘭

明人不裝暗逼,我看到問題果斷去搜了一下是哪50本,然後就看到了前面這句話。

說來慚愧,經常答題的時候說到這書那書,其實這個榜單一出來……通讀過的就沒幾本。

雖然我現在依然保持每天1-2小時的閱讀時間,但是有時候讀書真的很煩,因為我閱讀速度太慢了,別人看一本我才能看20%,所以讀的書自然也不如別人多。

看了前面答主都讀過那麼多書,我真的很惶恐、很慚愧。

希望有大神能指點一下,怎樣才能提高閱讀速度……

下面來數一下讀過哪些,不裝逼,實話實說:



《論語》:粗讀讀過大半,沒有通讀。大概是于丹最火的時候,老媽買了本《論語》,我拿來讀了,于丹倒是沒讀過。

《周易》:買過一本精選版,讀了個開頭,以我的能力實在很難讀懂。至今記得最清楚就是“潛龍勿用”,這特麼還是因為看武俠小說記住的。

其他4本翻都沒翻過。

《詩經》:這個基本上是讀完了,太多了嘛,詩三百,也是粗讀。

《左傳》:算讀過一丟丟,從《古文觀止》裡面讀的,233333333

《老子》、《莊子》翻過,沒怎麼讀,其他兩本翻都沒翻。

《孫子兵法》:通讀+粗讀。很小的時候就讀過了,那時候每天少兒節目要放什麼《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的電視劇,覺得超棒,就買了一本,算是我文言的啟蒙之一吧。

其他都沒翻過。

《三國志》:因為《三國演義》的原因,通讀了這本書。其中精讀的是《武帝紀》和《諸葛亮傳》。

其他的……前面說《古文觀止》裡面讀過《左傳》,看到這裡,好像不能這麼算。因為這裡面好像都在《觀止》裡出現過emmmmmmmmm

這基本全是啟蒙讀物啊,除了《名賢集》,其他都讀過。

《楚辭》:從頭到尾讀過一遍,也是粗讀而已。

《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蘇東坡詞集》:讀過《李白集》、《杜甫集》、《蘇軾集》,都是精選本,不是全集。

《樂府詩集》:沒讀過集子,樂府詩都很少讀,沒什麼興趣。

《白香山詩集》完全沒讀過。

《三國》、《西遊》、《水滸》都讀過批評本全本,分別毛宗崗、李卓吾、金聖嘆批評本。

《紅樓夢》:正在讀脂硯齋批評本。

《儒林外史》:買了,沒讀,塑封都沒拆- -

《聊齋志異》:讀過了全本,大愛大愛大愛!

《世說新語》和《古文觀止》讀過全本。

《人間詞話》:有一段時間超迷宋詞,所以簡單地看過一些。

《文心雕龍》和《文心》完全沒有讀過。

《浮生六記》:好像是汪涵推薦的?前年618跟某東買了,粗讀了一下。

其他都沒讀過。



也可自話

認真地把《人民日報》公佈的這五十本書的名單看了一遍,負責任地說其中有六本完全沒讀過,二十本完整讀過,餘者看的或是節選本,或者就是正在讀。目前正在讀的是“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一起對應閱讀。

二十本全部完整讀過的書裡,有一些經常重新讀。《論語》就是一本從小讀到大的,一直到現還常常放在手邊時時翻閱。《詩經》小時候讀了《國風》部分,曾經抄錄過,後來讀了《雅》和《頌》的部分,發現《詩經》兼有百科全書和史籍的作用。其它常翻閱的還有《尚書》、《楚辭》、《古文觀止》和《禮記》。

《人民日報》公佈的這個書單,前綴是傳統文化經典。而且沒有說這個書單適用於什麼人,不分老幼,不分專業那就是說這是個比較大眾化的書單。這些書的內容量非常多,其中有的甚至一部細讀下來就需要好幾年。如果你要立志把這書單上的書都讀完,那麼就要做好長期的準備,有可能非常長期。這是對於那些沒有自己閱讀方向的人來說。

關於閱讀,按理說應該是個從幼年開始就養成了習慣的事。幼年時是奠定良好閱讀品位,培養健康閱讀習慣的階段,所選擇的閱讀品類儘可以是開拓世界型的,但一定要是精品。少年時是博學廣識的階段,在幼年基礎的奠定之上應該有了自己的選擇標準。就在此基礎上儘可以駁雜,“於書無所不讀”,不限定於某一方面。中年時是追求精深的階段,完全可以術業有專攻。術業不一定是指工作、學業的專業,既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每個人對於讀書的方向都可以有自己選擇的權力。但我不主張讀書有用論。等到了老年,讀書就真正是樂趣了。讀書是陪伴人一輩子的美好遊戲。

《人民日報》發佈的這五十本書,我個人覺得如果僅作為自己閱讀品類中的其中一類,可以從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和其它品類一起慢慢閱讀,不必完全以這個書單作為自己的閱讀項目,這樣會以偏蓋全。

如果從專業研究的角度講,這個書單似乎也很大而化之。就我個人的情況看,我的很多閱讀書目這個書單上也沒有。既便是從事專業研究,我也覺得讀書範圍越廣闊越好,因為閱讀視角的廣闊有助於增長見識,看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都會更寬容,不至於狹礙。

《人民日報》發佈的五十本傳統文化經典包括:《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列子》、《孫子兵法》、《爾雅》、《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鑑》、《三國志》、《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百家姓》、《名賢集》、《楚辭》、《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白香山詩集》、《樂府詩集》、《蘇東坡詞集》、《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聊齋志異》、《文心雕龍》、《人間詞話》、《古文觀止》、《世說新語》、《文心》、《顏氏家訓》、《閒情偶寄》、《浮生六記》、《夢溪筆談》、《天工開物》。


沅汰歷史

《人民日報》推薦了50本傳統文化經典,希望大家去讀:

“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

這句話裡其實有個問題,

因為我們的文化傳承其實已經斷了。

我們有個詞叫“文獻”,

現在的人以為文獻就是指圖書、期刊、典章所記錄知識的總和。

其實不是的,那只是“文”所表達的意思。

這個“獻”字其實代表的是掌握這些文字、理解這些文字、傳承這些經典智慧的、活著的人。這樣的人,叫做叫“獻”。

判斷一門文化、一門智慧是活的還是死的,以“文獻”二字為標準。

如果只有文了,沒有獻了,這個文化就是死文化、這個智慧就是死智慧。

如果這個文化、這個體系,既有完整的文,也有完美的獻,這個文化就是活文化。

就是流動的、有生命力的、活著的、現世的文化。

我們東方文化,不管是儒家、佛家還是道家,基本上都是有文無獻了。

它們只有文了,沒有獻了。

在我們這個時代,基本上可以說沒有真正掌握《四書五經》這些儒家經典的智慧、《道德經》《南華經》這些道家經典的智慧、《金剛經》《心經》這些佛家經典的智慧的活著的人,

當代找不到幾個能夠準確地、深刻地、系統地把儒家思想、或道家思想、或佛家思想闡述出來的真正的思想家,現在的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他們玩的都是文字的碎片。

我們當代的文化界、思想界,就是這麼一個現狀。

——————————————————————————————————

有文無獻,沒有獻了,獻中斷了。就是師承、傳承斷了。

文還在,這些經典都在,但是師承斷了,師承一斷,這個文化就斷了。

所以文化斷不斷,不以它的文字、它的經典在不在為標準,是以它的獻在不在為標準。

甭看有《四書五經》、《道德經》、《心經》,有了跟沒有一樣!

有了又能怎麼樣?你又讀不懂,像天書一樣,那不等於廢紙嗎?!

你知道怎麼樣格物致知,怎麼樣正心誠意?

你知道孔子的道是怎樣一以貫之的?

你知道無為怎麼個無不為?

你知道度一切苦厄是怎麼度的?

如果沒有一個過來的、明白的老師給你講解,你看了又能怎麼樣?

就成了鸚鵡學舌,一點用都沒有的。有了跟沒有是一模一樣的。

然後你就覺得這些東西讀不懂,這些東西是胡說八道、這些東西是廢話、沒有價值。

於是就把這些書一扔。好了,這下不但獻沒了,連文也沒了。

————————————————————————————————————

不要看天下那麼多的寺廟,那麼多的出家和尚,那麼多的佛教信眾,

沒有獻了,一萬個出家和尚又能怎樣?

我們要的是獻!要的是精通佛陀智慧的、活著的人!

我們要的不是宗教徒!

宗教徒就算有一萬、十萬、一百萬個,也是毫無價值!毫無意義!

道士也是一樣。

千百年來有多少道士對現實中的道家智慧、道家哲學,有現實中的推進嗎?

完全沒有。所以說,道士跟道家智慧完全沒有因果關係。

你不要以為到處有道觀,好像我們道家還在的,

道士還在,道觀還在,但是真正的道家已經不在了。

儒家就更不要說了。

儒家智慧的真正偉大之處根本就沒有被看到過。

————————————————————————————————

這就是我們中國當代的文化現狀。

所以要想復興東方文明,任重而道遠,早著呢。

文化不是喊口號的,不是來幾個政治命令、行政命令就行的。

政策好是必要的前提,但是它也只是給你提供一個春天般的良好的環境而已,

至於這個環境裡,能長的是鮮花還是野草,是政治不能夠決定的。

弄得不好,政治給你一個春天,從春天裡面張了一堆野草,完全有可能。

不要以為春天來了一定百花齊放,那也可以百草齊放。

依我現在看,百草齊放的可能性更大、可能性極大!

國學的復興,絕不是一個政治方向所能解決的!

這裡面所遇到的問題,最終還要落實到當代有志於傳承國學的所有人這裡!

只有下定決心,耐得住寂寞,不怕嘲笑冷眼,不畏艱難坎坷,

像《中庸》裡面講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

有了這些個能力了,你才具備“篤行之”,才能堅定不移地走在傳承國學的道路上!


大道之光

小謝珠玉在前,讓我回答這個問題有些戰戰兢兢。

我讀書的數量自然不及小謝廣博,但也斗膽回答一下。

看了很多人回答,又是批評,又是吐槽,更有甚者,書沒看基本,就開始批判起來了,說讀了也沒用,我只想告訴你shame on you。

人民日報這些書裡面有的確實不怎麼樣但是大多數的書都是值得看,而且是值得反覆閱讀的。

前四本合起來也就是傳統的四書。中庸和大學是在禮記裡面抽出來的重要篇章。這幾本讀完了,但是要說明白,還是需要加強閱讀。

周易和尚書都是上古時候的書,佶屈聱牙,真的不容易讀,但是加上今人的註釋還能好一點,沒有讀完,正在閱讀之中。

詩經,禮記,左傳加上上面兩本就是五經。詩經泛泛的閱讀過,但是記憶不深刻,遇到問題還是要去查書。禮記沒有讀完,太偏重當時的制度,沒有太大興趣,但是重要篇章比如王制還是看過的。左傳作為註釋春秋的一本書,和春秋是編在一起的,讀起來很困難,正在閱讀之中。

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列子,孫子兵法這些書只有列子沒有讀過。

戰國策正在閱讀。

史記看了一遍,是很認真的看了一遍。但是自己還是在學習,理解史記一遍是遠遠不夠的。

漢書看了一半,相對於史記,理解起來確實困難多了,但是可以配合楊樹達漢書窺管一起看,能夠明白許多。

後漢書和三國志沒有系統閱讀,只是需要查找人物故事的時候才去閱讀。

資治通鑑,沒讀過。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名賢集這些書,個人嫉妒排斥,沒有讀,也不聯繫別人讀。

楚辭,只看過屈原的作品。

對於唐人和宋人的詩集詞集,是我薄弱的地方,沒有讀過,只是查資料時候用一下,真是慚愧。

四大名著都讀過,但是理解不深。儒林外史個人很喜歡,尤其是喜歡開頭的王冕。聊齋志異小時候讀過白話文,現在買了一套文言文原版,正在閱讀。

文心雕龍沒有讀過。人間詞話讀過一部分,感覺中國古代的詩詞評論講玄之又玄,不是具體分析。另外真要是詩詞評論文集應該加上詩品、滄浪詩話還有六一詩話。

古文觀止,魏晉之前的多數都是從四書五經,前四史等書籍裡面抽取出來的,所以對於四書五經前四史讀過的人不建議去讀古文觀止。純屬個人偏見。

世說新語,正在閱讀中。

文心,聽過,給朋友買過一本,自己沒看。

夢溪筆談,包羅萬象,只可惜看的時候年齡太小,很多都忘了,再看也提不起興趣了。

浮生六記,本身很好,而且文言文很簡單,卻出了一個白話版,讓人無語。

閒情偶寄和天工開物沒看過。

這份書單確實需要改進,有的重要的書籍比如文選,再比如讀通鑑論,都是需要媒體弘揚的,不能只停留在三百千千的水平。

書要一點一點的看,真正吸收了才屬於自己的。

自己毛病也有許多,還需要改進。


詩書君

人生虛度四十餘載,讀過:《論語》、《大學》、《中庸》,《詩經》、《尚書》,《左傳》、《後漢書》、《資治通鑑》、《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百家姓》、《楚辭》、《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人間詞話》,《孫子兵法》、《文心雕龍》、《夢溪筆談》、《史記》、《漢書》、《莊子》、《孟子》,《老子》,《世說新語》,《三國志》,《古文觀止》,《顏氏家訓》

沒讀完:《周易》《禮記》《李太白全集》《戰國策》《杜工部集》《白香山詩集》《蘇東坡詩集》

未讀: 《墨子》,《荀子》,《韓非子》, 《列子》,《爾雅》,《名賢集》,《樂府詩集》《儒林外史》《文心》《閒心偶寄》《浮生六記》《天工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