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16家高產公司,探究電視劇行業生存法則

前不久召開的中廣聯電視製片委員會年會中,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毛羽圍繞全國電視劇創作規劃會議精神進行了報告,報告提及,2017年想要立項備案的劇部數超過了1600部,集數將近7萬集。事實上,2017年全國電視劇各類製作機構一共生產、完成,並獲得發行許可證的電視劇僅有313部、13470集。

十幾年時間裡,中國電視劇生產數量一直穩定在15000集左右,是世界最大的電視劇生產國,這樣的大環境下,如何在無限的競爭者中爭取到有限的播出名額,正是各個影視公司長期探索的重點和難點。

一、 從16家高產公司看2017年電視行業表現力

在探究中國電視行業生存法則之前,不妨先回顧一下2017年影視公司們的表現。以2017年省級衛視晚間時段為範圍,鷹眼聚焦首輪劇整理出了這些劇目背後的生產者:

微觀16家高產公司,探究電視劇行業生存法則

表格可知,2017年省級衛視晚間時段播出首輪劇最多的影視公司為華策克頓集團,有9部,芒果影視次之,有7部,華錄百納、完美影視有5部,新麗傳媒、晟喜華視有4部,可以說,這些影視公司在2017年受到了省級衛視的高度青睞。

國劇產量千千萬,憑什麼表格中的影視公司偏偏能拿到省級衛視的上星劵?圍繞受眾、內容、製作,鷹眼歸納出以下三點發現:

1、受眾:吸引年輕觀眾,搶佔女性市場

情況相似的還有芒果影視。芒果影視隸屬湖南衛視,“青春”是其一脈相承的風格,如今更是融入作品,《浪花一朵朵》《極光之戀》《不一樣的美男子》涵蓋了體育、校園、偶像等各種展現青春風采的元素,如今,已經成功樹立了專屬自己的年輕品牌。

2、內容:具備“家國情懷”,主張“現實主義”

時代瞬息萬變,觀眾口味更是日新月異。因此,相比寫題材,影視生產方更應該寫的是永不落後的時代精神,“家國情懷”與“現實主義”恰恰就是兩張內容王牌,表格中的新麗傳媒與晟喜華視就很好地抓住了精髓。

新麗傳媒的現實主義作品《我的前半生》《白鹿原》,前者問鼎暑期檔最強收視,後者摘獲豆瓣年度網臺劇最佳口碑;諜戰劇《風箏》《剃刀邊緣》拿下2017年CSM52城省級衛視黃金劇場單平臺同類型劇收視冠亞軍,愛國信仰溢滿熒屏,這四部作品使新麗傳媒成為2017年最受市場矚目的影視公司之一。

晟喜華視的作品中,《天下糧田》以民生問題折射社會現實,弘揚了“反貪反腐”的主旋律,《凡人的品格》展現了創業者的奮鬥精神,《女管家》刻畫了社會壓迫下的人性鬥爭,《烈火刀影》彰顯了民族大義。圍繞“家國情懷”和“現實主義”,晟喜華視用不同的風格打響了這兩張內容王牌,同時也展現了公司強大的內容駕馭能力,未來晟喜華視將繼續發揚自身優勢,佈局網臺雙渠道,多類型題材,提高團隊專業性,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

3、製作:堅持匠心經營,打造國劇風采

隨著IP潮、小鮮肉熱度退卻,未來,能夠被市場、行業記住的最終還是那些以優質內容和精良製作為基礎的作品。例如被觀眾稱為“處女座劇組”的正午陽關,2017年出品的《琅琊榜之風起長林》《外科風雲》《歡樂頌2》三部電視劇在優質劇本的基礎上,還做到了服飾貼合人物,場景符合時代,細節設計深入人心,三部作品部部精緻,正午陽關也因此收穫了“國劇門面”的美稱。

再如慈文傳媒,一部《楚喬傳》不僅在國人心中點燃“楚喬精神”,更在國外引發“追劇潮”,YouTube收穫2.3億次觀看,推動中國故事走向世界,受到全世界範圍的關注,也見證中國從電視大國成為電視強國,國劇影響力上升的同時,國民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三成劇獲發行許可,二成劇積壓,“貧富差距”成為當下市場主要矛盾

與這16家公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更多一年僅一兩部電視劇上星,甚至沒能夠上星的影視公司。

在3月下旬的春推會中,有兩組公開數據顯示:2011-2017年通過備案公示的電視劇部數一直維持在1100左右,而生產完成並獲得發行許可的電視劇總量從469部直線下降至313部,佔比不到三成。

微觀16家高產公司,探究電視劇行業生存法則

取得發行許可尚且如此艱難,央衛視的播出空間更是有限。“一劇兩星”政策的施行,加之“二八定律”導致一線平臺只瞄準頭部劇,電視端對內容的承載能力下降,獲得發行許可證的電視劇年均20%無法實現播出,這也是積壓劇存在的第一點原因。

第二點原因是市場因素的影響。對於播出方來說:買劇有風險,選劇應謹慎。在捉摸不透觀眾口味的情況下,時下流行的題材與大眾喜愛的演員就成了電視劇的兩道保險。一來題材可以保底,即便不夠出彩,但中規中矩的賣相也不至於令人失望,二來演員可以引發熱度,從而藉助演員人氣帶動電視劇人氣。這樣的情況下,那些受限的電視題材和人氣一般的演員自然很難被電視臺選中,走向“被積壓”的結局。

第三點原因則是買賣雙方就電視劇價格的矛盾。近幾年,電視劇成本水漲船高,即便“天價劇”被一線衛視壟斷,但餘下劇的價格對二三線衛視來說也可能是無法承受之重。考慮到收視率的因素,部分二三線衛視會選擇以退為進,與其冒險買新劇,不如播老劇,物美價廉,收視也可以得到保證。

對作品本身來說,積壓越久越危險,對影視公司來說,積壓劇堪比燙手山芋,會給公司帶來收益甚至口碑上的損失。收益上,一部劇的製作成本已經消耗,假設遲遲無法賣出或是賣出無法開播都會影響公司的營收,嚴重者甚至面臨資金困難、公司倒閉的境地;口碑上,大多數積壓劇開播時往往與市場追求所脫節,或內容俗套,或賣相欠佳,導致收視低迷,間接損害影視公司形象,口碑也會受到影響。

三、內容時代,積壓劇如何“撥雲見日”、華麗逆襲?

積壓劇的問題在短時間內很難解決。針對這一現象,毛羽司長表示電視劇司在加強宏觀調控的同時,也會努力加強微觀服務,在未來一段時間,將把更多精力放在微觀服務和創作指導上。

那麼,除了相關部門引導外,影視公司作為內容生產者可以有哪些行動呢?

首先,內容時代自然要追求永不落後的內容。就像前文表格中以新麗傳媒和晟喜華視為代表的公司,創作弘揚時代精神、傳遞社會正能量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9月,五部委出臺的“十四條”通知也明文扶持現實題材,讓這類作品迴歸市場主流。如此,即便封印蒙塵,明珠在開匣後依舊會發出耀眼的光彩,得到市場的認可。

其次,抵制粗製濫造,追求數量不如追求質量。與其看著許多好內容白白浪費在手中,不如花精力集中在幾部重點劇,甚至是一部劇身上。即便是統計下來高產量的華策克頓集團,細究的話,也是彙集了所有子公司的項目。做多不如做精,電視劇終究要靠質量取勝,應當讓作品成為影視公司的活字招牌。

最後,多渠道佈局,打造適合網臺播出的劇目。此前,轉戰網絡是大多數積壓劇止損的首選渠道,但是到現在,視頻網站日益壯大,愛優騰努力發展自制精品,即便互聯網可以無限包容但它們也會對內容進行選擇,依靠網絡播放正逐漸失去成效。與其被選擇,不如主動佈局,尋找共性,創作適合網臺播出的劇目,拼出一條新路。

結語

電視劇是快消品,淘汰速度非常快,“積壓劇”不是最壞的結局,“粗糙劇”才難以翻身,影視公司只有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部作品,這樣即便“被積壓”,調整播出策略後,積壓劇也能迎來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