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第一珍—咸通玄宝

2003年5月的一天,在四川成都新都区文物管理所安静的小院里,一位中年女士坐在文物整理室内的小凳上,面对着堆积如小山般的古钱币,不急不躁,一枚一枚地仔细端详、挑选着,将不一样的铜钱,分门别类地放在不同的小竹筐里。如果遇到钱文看不清楚的钱币,还要将其放人除锈液中浸泡,然后在净水中用刷子清洗币面,以辨淸钱文。

在这有条不紊的整理过程中,女士捡起一枚普通小钱,放在水里刷了刷,把钱置于面前,突然觉得眼前一亮,拿着铜钱的左手停在半空中。她惊讶地用四川话喊道:“要得,这不是咸康元宝,而是咸通玄宝,好钱哟! ”一枚身价百倍的珍稀钱币咸通玄宝,就这样从 6万多枚前蜀窖藏古钱中脱颖而出。

唐代第一珍—咸通玄宝

咸通玄宝,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钱,竟让这位女士兴奋不已!

咸通玄宝的名字听着很玄,样子其实很普通,个头小, 和一般的铜钱没什么两样,都是圆形方孔。但是,物以稀为贵,因为它是试铸钱,铸造数量极少,所以才被钱币界奉为“唐钱第一珍”。

这位女士整理的数以万计的铜钱,是1989年5月在新都新繁镇建繁江商场开挖地基时发现的一处钱币窖藏,重达302.2公斤,铜钱数盘总计62607枚。包括西汉半两,两汉五铢,新莽货泉与布泉,蜀汉直百五铢,北魏永安五铢,北周布泉,隋五铢,唐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咸通玄宝、会昌开元,五代十国时期前蜀通正、天汉、光天、乾德、咸康元宝等。

其中,咸通玄宝钱只发现一枚,靑铜质,铸造精整,狭轮,笔画较为清晰,直读,光背,平整。遍体绿锈,着实可爱(图14-1 )。

唐代第一珍—咸通玄宝

发现咸通玄宝的女士是成都博物院钱币专家曾咏谣,她在新都文管所整理钱币已有一段时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拣选出这枚珍泉,可谓万里挑一!这枚珍钱现藏新都文物管理所。

类似的钱币故事还发生在甘肃宁县。

1990年10月,甘肃省宁县广播局基建工地发现一处五代十国时期的钱币窖藏。 这是一个椭圆形的土坑,长约2.5米,宽约1.5米,距地表深约2米,坑内很干燥,没有任何盛装器皿,看来是古人直接在地下挖个坑,把铜钱埋入坑里。

出土钱币存20多个种类,上自汉半两,下到五代十国前蜀王衍咸康元宝,品类丰富。以开元通宝和会昌开元数量最多,占95%以上。其中出土咸通玄宝一枚,“咸通玄”三字较清晰,“宝”字笔画模糊,背面内郭不显(图14-2)。

唐代第一珍—咸通玄宝

现在国内有明确出土时间、地点的咸通玄宝,仅见以上2枚。

国博馆藏2枚咸通玄宝钱,不是地下出土品,而是来自于泉家旧藏。罗伯昭曾经收藏一枚,钱文“咸通玄宝”,楷书,对读,钱文笔画不甚清晰。正面外郭上宽下窄,背平素(图14-3 )。罗氏将这枚钱珍藏在一件红木盒中,并在盒盖上题铭,引了一段南宋洪遵《泉志》上的话,并说此类钱传世绝罕。

国博所藏另外一枚咸通玄宝为沈子槎捐赠(图 14-4)。

唐代第一珍—咸通玄宝

四川新都、甘肃宁县发现的钱币窖藏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都是五代十国前蜀钱币窖藏,出土唐钱及前蜀钱币数量较多,且两处窖藏地点距离相对较近。

将两枚咸通玄宝出土品与唐代初期的武德开元钱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咸通玄宝的一些独特之处:铸造粗糙,制作水平下降。表现在:

正面外郭上宽下窄,郭边宽窄不均;

背面错范或为平素,或内外郭略显;

钱文字体已不像开元钱那样篆隶意味较浓,更多地反映出楷书字体特点;

因制作工艺水平的限制,钱文笔画不太清晰,笔画较多的钱文如“通、宝”等,字迹较为模糊;

咸通玄宝与晚期开元钱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如钱径渐小,铸造粗陋, 轮郭宽窄不均,背郭近平,显示出晚唐整体铸钱水平的下降。

唐代第一珍—咸通玄宝

在两《唐书》等正史中,看不到有关咸通玄宝的文献记录。最早记载这种钱的古书是南宋洪遵《泉志·正用品下》“咸通钱”条:

“旧谱曰:唐咸通十一年,桂阳监铸钱官王彤进新铸钱,文曰‘咸通玄宝’,寻有敕停废不行。”

《泉志》所附钱图, “通”字位于穿右,“玄”字在穿下,与今见钱币实物文字排列 顺序不同。

唐代第一珍—咸通玄宝

咸通玄宝为桂阳监所铸,桂阳监址位于今湖南省郴州市。 郴州市的考古工作者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现在的郴州市人民检察院门口工地上,发现了几百斤唐代开元通宝钱,质地较差,锈蚀在一块,同时出土大量铜渣,这个地方有可能是唐代桂阳监的所在地。挖出来的这一大堆钱币,管理文物库房的人员说应该在库房里,等将来有机会了,整理一下这堆钱币,看看其中是否有咸通玄宝钱。

唐代第一珍—咸通玄宝

至少在清代钱币学家写的书里,还看不到咸通玄宝的踪影。民国时期,咸通玄宝存世数量极少,仅见有张叔驯、罗伯昭、沈子槎等大钱币收藏家珍藏。张叔驯藏品拓本见于陈达农收藏的古泉拓本扇面之二(图14-5 )。张氏后来去了美国,这枚钱不知下落。1957、1959年,罗伯昭、沈子槎两位藏家的咸通玄宝,先后捐赠给了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

唐代第一珍—咸通玄宝

《古钱大辞典》上册著录有2枚咸通玄宝拓本,其中第一枚为沈子槎旧藏。

《历代古钱图说》收录一枚咸通玄宝拓本, 与《古钱大辞典》上册的第一枚咸通玄宝相同,马定祥特地加以批注,以引起收藏者的注意:“咸通玄宝有二三种版,皆珍。”

新中国成立以来,会零星看到有关这类钱币的收藏报道, 真假难辨,也有对此类钱币的简述与著录。

彭信威在《中国货币史》中谈到该钱性质:“旧谱载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 年),桂阳监曾铸造咸通玄宝。这大概是一种试铸性质,而且限于一地,留传极少。”

《中国钱币大辞典·唐五代十国编》著录有4枚咸通玄宝拓本,前2枚采自《古钱大辞典》,第3枚为国博馆藏。

《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所收录的一枚咸通玄宝拓本,经拓图对照,与现藏国博、本文重点介绍的那枚咸通玄宝是同一枚钱币。

“咸通玄宝”钱名应是来自于唐代的咸通年号,但民国时期的钱币学家方若认为:“咸玄通宝,隶书,旋读。洪《志》以此品实唐咸通年号,读‘咸通玄宝’,非也。”却未提出依据。 根据《泉志》所载及唐代钱文名称的发展规律来看,咸通玄宝应是年号钱。“咸通”年号源自唐宣宗《泰边陲乐曲词》中的 “海岳晏咸通”一句。

唐代第一珍—咸通玄宝

纵观大唐历史,起伏跌宕,波澜壮阔。隋义宁二年(618) 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史称唐高祖。历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天祐四年(907), 朱温弑哀帝,唐亡。

唐代钱文有开元通宝、乾封泉宝、乾元重宝等,从无“玄宝”之名。故笔者推测,可能是“咸通玄宝”本 该为“咸通通宝”,但是为了避免钱文中有两个“通”字而改称“玄宝”。如后来的宋代铸钱,为了避免钱文重字而采取其他特殊的命名方式。

“玄宝”的由来,可能与当时钱币的色泽有关,“玄”即黑色,唐代后期铸钱由于合金成分较前期有明显差异,晚唐钱币大多质地不纯,铸工较差,色泽泛黑。“玄宝”之名与《盐铁论》所谓“夏后以玄贝”相映成趣,唐人在命名时有可能师法古人。

唐代第一珍—咸通玄宝

黑漆古唐镜

老子《道德经》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咸通玄宝,是中国古代金属铸币中惟一一种以“玄”命名的钱币,铸造数量极少,在其貌不扬中透出几分玄妙。如此珍稀的钱币,现在却拥有较多数量的藏家,这不能不令人生疑。对于此类钱币,也许我们需要的是极其冷静的头脑与钱币知识的储备,耍用地下出土的真品作为标尺、试金石,以此来衡量和比对手中的藏品是真是假。

唐代第一珍—咸通玄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