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最早的法定银币是这样的——白金三品

我国古代最早的法定银币是这样的——白金三品

我国古代最早的法定银币是这样的——白金三品

“白金三品”始铸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是以龙、马、龟为纹样的三种形制银锡合金金属币的总称。当时汉朝因对匈奴用兵,财政困难,汉武帝采纳张汤建议,在对王侯宗室发行白鹿皮币的同时,对外铸行“白金三品”。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时“禁苑多白鹿而少府多银锡……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又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曰‘白撰’,直三千(值四铢半两钱3000枚);二曰以重差小(重1两3钱),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重8钱),椭之,其文龟,直三百。”在我国古代,秦汉以前古人提到的“白金”即是专指金属银,“白金三品”是迄今正式见于官方文献的最早的法定银币。

我国古代最早的法定银币是这样的——白金三品

我国古代最早的法定银币是这样的——白金三品

从实物来看,这三枚币形态各异,其中龙币为圆形,正面凸起,纹饰为一长嘴、独角、长脖的腾云驾雾之飞龙。背面凹,周沿有一圈铭文(似希腊文,还未释读),中间有两个方形戳记,戳记铭文为“少”字;马币为方形,正面是一马形,挺胸、昂首,三蹄着地,一蹄抬起,神采奕奕,气势昂然。背面略凹,有一个方形戳记,戳记铭文为“少”字;龟币为椭圆形,正面纹饰为鳞甲状,上有一个方形戳记,其铭文为“少”字。背面平,有似篆字样图形(多数人认同是“垂光”,其义不是美化“白金三品”如同无价之宝的“和氏之璧”能“千载垂光”,就是颂扬汉武帝普施恩泽或者光辉照世。时任中国钱币学会会长黄锡全先生亦曾撰文释读为“垂光”,并论证“垂光”为:光辉普照,恩泽人间之意。另外还有“协光”、“幼光”之说)。这三品钱上都有方形戳记,铭文为“少”字,正好印证了史书上记载“少府”造“白金三品”的事,证明这些钱币是由西汉掌管皇室财政、铸钱的机构“少府”统一铸造的。

 

我国古代最早的法定银币是这样的——白金三品

我国古代最早的法定银币是这样的——白金三品

在白金三品发行之后,一枚“白撰”规定价值三千枚铜钱, 当时白银的价钱一两最多才值125枚铜钱, 如果是八两白银也才值1000文, 再掺入一定数量的锡利润就更大了,很显然,官方铸行此币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搜刮老百姓的财富。由于定价太高,这对盗铸者产生着莫大的吸引力,盗铸白金之风更是猖獗。尽管西汉政府拿严刑峻罚来恫吓, 也不能有效制止。《史记·平准书》记载:“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计。赦自出者百余万人。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矣。”五年后,由于“白金稍贱民不宝用,县官以令禁之,无益。岁余,白金终废不行。”当时的盗铸白金之风达到了“犯法者众, 吏不能尽诛”的程度,这对于统治者的严刑峻罚来说,实在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无容置疑,“白金三品”是一种高额的虚值货币,因其作价太高, 远远超出其实际价值,又缺乏信用, 流通不广且时间不长。好在“白金三品”发行之后出现的问题,也使西汉统治者认识到, 一味用行政强制手段, 并不能彻底解决中央经济问题,要想达到彻底的解决,必须从改造货币本身入手, 用经济的手段解决经济问题才是出路, 才能达到币值稳定,消除盗铸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