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長城,其實是老天爺劃定的分界線

萬里長城從構築的那一天開始,便成為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徵。

對於每一箇中國人而言,長城就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誌,是中華民族偉大意志和力量的象徵。橫亙千古的長城早已化身成為民族的脊樑和靈魂,成為了中華民族圖騰的象徵。

歷代王朝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起這座舉世矚目的防禦工事,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在幾千年的對抗中,大多數中原王朝的北方邊界就定格於長城附近,難道長城真的起到了這麼大的作用,限制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了嗎?

10.长城,其实是老天爷划定的分界线

從西周開始,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便修築了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做為防禦。隨著春秋戰國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以及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擄掠,相繼修築了長城,史稱“先秦長城”。

戰國時秦國為了對付義渠,開始用燒荒的辦法,致使遊牧民族無法靠近,以避免牛羊被餓死。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大,秦昭王時期滅義渠後,在北部開始修築長城,並派軍隊駐守。

趙武靈王在破東胡降林胡後,也下令修築了長城。

還有就是燕國也修築了長城抵禦東胡。

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更是大規模將秦趙燕長城連接,築起“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蜿蜒一萬餘里”的萬里長城。

10.长城,其实是老天爷划定的分界线

中原文化是以農田為基礎的農耕文化,提倡的就是安居樂業,不需要對外掠奪。而長城外的遊牧民族就不一樣了,在嚴寒的季節裡,為了生存,他們會像狼群一樣南下掠奪。問題是,為什麼千百年來,遊牧民族似乎就是越不過長城這條界限?

北緯39度,這是一條神秘而奇特的緯線,也是與長城所重疊的一條線。

從華北的燕山山脈向西,經過今天山西境內的太行山北段、內蒙古境內的陰山山脈,再折向西南。這條線,正是北緯39度,也是400毫米降水量線。

如果降水量大於400毫米,不僅可以種植小麥,並且還有不錯的收成。如果小於400毫米,則只有放牧牛羊才能養活自己,即就是強行開墾種植,產量低不說,幾年下來土地便會沙化。

農耕生產方式往北也只能擴展到長城腳下了,遊牧民族南下越過了這條線,原本的生活方式必須發生改變。於是,北緯39度,400毫米降水量線,萬里長城,就成為了老天爺給劃定的一條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線。

10.长城,其实是老天爷划定的分界线

所以,雖然秦國之虎的怒吼令匈奴人膽戰心驚,“胡服騎射”的趙國也把匈令其“十餘年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刀而抱怨”,但是依舊沒有北伐,反而採取了防守策略修築了長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