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逸趣,笔墨文章——简评王西京的人物画

高情逸趣,笔墨文章——简评王西京的人物画

王西京简介

1946年8月生于陕西西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西安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一级美术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获“中国时代先锋人物”、“第四届中国改革十大最具影响力新锐人物”、“陕西省红旗人物”、“陕西省行业领军人物”、“陕西省优秀共产党专家”、“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王西京在2000年荣获日本政府“国际阿卡得密奖”和“教育文化勋章”;2002年荣获汉城国际书画大展“国际贡献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运动”特奥金质奖;2003年获日、中、韩“国际美术节大展”金奖和“中国北京国际美术节”特等奖;2005年获“法国国际美术沙龙展”特别奖,是我国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

2005年11月19日,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的“西安中国画院成立20周年晋京作品展览”开幕式暨研讨会上,我有幸结识了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西京,目睹了他久负盛名的人物画代表作《远去的足音》。最近,我又浏览了他的画集和邵大箴、刘龙庭、贾方舟诸家的评论,对他的人物画创作比以前了解得深入了一步。

王西京是名副其实的西安画家。他1946年生于西安,从早年在西安学画到1985年创办西安中国画院担任院长以来,一直以西安作为艺术活动的基地。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文化古都之一。王西京从小触目皆是秦砖汉瓦唐三彩,他临摹过唐代名家绘画和墓室壁画,又爱读古文、唐诗和画论,这种文化熏陶自然形成了他追慕大唐气象的古典文化情结。他说:“真正的中国传统精神是在宋以前。我们一代人对真正的中国古典传统并不曾真实地领略和掌握过,因此我们距传统不是太近,而是太远。”(王西京《向古典致意》)出于追慕大唐气象的古典文化情结,他的人物画浸透了古都西安特别是唐代长安的传统文化精神气息。同时,西安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王西京也受到东西方艺术的双重影响。他从早期学习西画入手,后来专攻中国人物画,既熟悉西画的写实造型,又精通中国画的写意笔墨,在他的人物画中把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融合在一起,并寻求自己个性化的绘画语言。此外,更重要的是,王西京是当代中国富有社会责任感和艺术敏感的画家,他的人物画也自觉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趣味。如果脱离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趣味,仅仅追求纯粹的自我表现,则难以唤起当代公众的普遍关注和共鸣。实际上,王西京的人物画创作题材和风格,正是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他不仅继承了古典绘画的传统,而且继承了现代“长安画派”的传统。

高情逸趣,笔墨文章——简评王西京的人物画

王西京的人物画大体可分为两类题材、两种风格。一类是重大历史题材,包括历史人物肖像,一类是文人雅士、贵妃仕女和古人诗意。前一类题材以写实风格为主,后一类题材以写意风格为主。这似乎已成为共识。有的评论家认为,王西京意识到西画的写实造型与中国画的写意笔墨的矛盾,所以他对待两类题材分别采用了写实与写意两种风格。我认为,他的两类题材虽然明显呈现两种风格,但他处理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的矛盾,并不是简单地回避,而是适度地调和。在他侧重写实造型的人物画中也多少带有写意的因素,在他侧重写意笔墨的人物画中也多少带有写实的成分。有时他把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融合得相当巧妙,不露痕迹。王西京早在1991年就在西安主持召开过“意象艺术国际研讨会”,组织举办过“意象艺术国际水墨画展”。也许,意象正是他调和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之间的矛盾的切入点、出发点和归宿。

王西京表现重大历史题材包括历史人物肖像的人物画,主要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创作的。1984年他创作的历史画《远去的足音》,通过1898年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杨锐、刘光第为维新变法而牺牲的悲壮场面,歌颂为中国的改革事业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在作品问世当时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在今天仍有着精神震撼的力度。戊戌六君子纪念碑雕塑般的造型,可能借鉴了罗丹的雕塑名作《加来义民》。加来义民最后获得特赦,戊戌六君子全部杀身成仁。因此殉难的悲剧色彩更为浓厚,王西京塑造的戊戌六君子的悲剧形象,姿势、动作和表情更显得高贵、庄重而悲愤。在基本写实的人物造型中,画家发挥了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力,笔墨不仅服从造型,而且强化造型,尤其是笔道粗硬的轮廓线、类似斧劈皴的山石皴法和大面积渲染的墨色,增加了人物形象的凝重感和雕塑感。画面的留白、题跋和几片血红的枫叶,也烘托着壮烈的悲剧氛围。王西京后来创作的一系列历史人物肖像画《鲁迅》、《陈毅诗意》、《春潮》等,在基本写实的人物造型中更加突出了笔墨虚实变化的写意韵味。其中《陈毅诗意》把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融合得尤为出色,成功地塑造了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坚如磐石、高风亮节的诗意形象。这已经不是纯写实人物,而应该属于意象人物。

王西京表现文人雅士、贵妃仕女和古人诗意的人物画,主要是顺应了当代中国人审美趣味的变化和当代中国画回归古典文化传统精神的趋势,也更适宜于抒发画家心灵深处追慕大唐气象的高情逸趣。王西京创作这类题材作品的主导观念,是回归儒雅高贵的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精神,按照他的说法,中国古典文化“是一种地道的贵族文化”。“贵族文化指它典型属于文人士大夫的作品,是这些精神贵族们自己心灵的产物。”(《向古典致意》)这种观念令人联想起唐代书画史家张彦远的论断:“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历代名画记》)王西京认同以文人士大夫绘画为代表的文人画传统,而他又认为“真正的中国传统精神是在宋以前”。王西京认同的文人士大夫的“贵族文化”主要还是指唐代文化。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高峰。王西京力图站在唐代长安文化的高峰上俯瞰历代绘画,他从文人画传统中汲取了儒雅高贵的气质、含蓄隽永的意境和恣纵放逸的笔墨,摒弃了晚期文人画柔弱衰颓的流弊。他表现文人雅士、贵妃仕女和古人诗意的人物画,虽然采用了传统文人画逸笔草草的写意笔墨,但也隐约透露出高华典丽的大唐风韵。王西京这类题材作品的人物造型,基本上是意象化的或者是程式化的。他笔下的贵妃仕女仿佛是从唐代绘画中脱胎而出,只不过造型更为简洁,即使在醉态中仍不失雍容华贵。王西京擅长白描线条,早期创作过大量线描连环画和插图,出版过《中国线描人物画技法研究》。在这类题材的作品中,他充分施展了自己纯熟地驾驭线描的才能,经常运用简练、纤细而劲爽的白描式淡墨线条勾勒人物轮廓,而以浓淡相间的水墨渲染或泼墨描绘景物。有些画面的景物描绘,吸收了写实绘画的远近明暗层次空间的处理,深化了意境的表现。

作为当代中国人物画家,王西京同时表现两类题材其实并不矛盾。中国古代文人和现代知识分子,往往既有现实关怀,又有浪漫情怀。唐代诗人白居易既写过《秦中吟》,又写过《长恨歌》。现代作家鲁迅既写过《阿Q正传》,又曾经搜集素材准备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杨贵妃》。王西京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人物画,更多给人以精神的震撼;表现文人雅士、贵妃仕女题材的人物画,更多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我们要全面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既需要精神的震撼,又需要审美的愉悦。而根据近年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更需要精神的震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