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经的理解和感悟,谁解释的最透彻?

幸福终点站55

对提问我思考了好久,不敢正面回答。不是我底气不足,是受不了对《道德经》作者“神话”的曲解,受不了半吊子的胡闹。

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就有一百零三种之多。现在,《道德经》的校订本已达三千多种。这些版本不单单原文不同,解释也大相径庭,而且每个解释者都自信满满。

在头条这个平台,对《道德经》作过研究的也大有人在,这些人也都很自信,都有自己的观点,并极力宣传自己的观点,排斥其他的观点,甚至排斥正确的观点一一当然他们自认为观点正确。

当然,我也认为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最正确的,同时我也承认,我对《道德经》的解读还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

对《道德经》解读我有如下基本观点:

《道德经》的作者是一个思维正常的有深刻见解的博学睿智的人。如果他真的超凡绝尘,就不会说人话了。

《道德经》是甚易知甚易行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文章,不是让人看不懂的、没有普世意义的“天书”。

解读《道德经》必须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保持思维的一贯性、不矛盾性,思路清晰。

解读必须尊重语言规律和语言的确定性,详训诂,明句读,不能想当然。


陈广逵

《道德经》又名《老子》。第一个解析《老子》之人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韩非子》中有《解老》和《喻老》两篇。

韩非对《老子》之道的解读比较准确:道者,万物所然,万理之所稽也。今日谓之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

总之,韩非占在法家立场,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法家化改造。未必符合老子本意。

《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董仲舒在《竹林》篇中,对老子此言的解析,与韩非的解读如出一辙:

齐顷公骄奢无礼,怠慢晋使,致使齐国在齐晋鞍之战中大败,国几亡,为天下笑。之后齐顷公知耻而后勇,励精图治,内爱百姓,外敬诸侯,齐国大治。福本生于忧患,祸生于喜。

儒家、道家、法家皆认为,祸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儒家和法家认为祸福的转化由人决定。而道家认为,祸福的转化人是无能为力的,由天决定。

在道家经典《淮南子》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故事,才是对‘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的正确解读。

《老子》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人类万物,天地,日月,星辰都是相对的,皆有生死。万物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终。唯有道不生,不死,不灭。

在道家经典《列子-天瑞》中有详尽解析: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不生不化,生物化物者,此之谓道。 “

有形者生于无形,有形者,混沌也。此之谓道生一。

混沌分,轻清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此之谓一生二。

冲气以为和。此之谓二生三。

天地含精,万物化生。此之谓三生万物。

总之,对《老子》的理解,最透彻的,是道家经典《列子》、《淮南子》。

而儒家经典对老子思想,会进行儒家化解读。法家典籍对道家思想,会进行法家化改造。

最典型的是《韩非子-杨权》,主旨是宣扬天赋君权。老子认为,万物循道而生,循道而终,唯有道不生不死。而韩非认为,君主就是道,臣民是万物。臣民为君主而生,为君主而死。基于此,韩非子才提出三纲理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甚至认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诛臣,焉有过?!

老子如果在天有知,定会死不瞑目。


杨朱学派

如果让我来推荐,我就会给大家推荐我的新书《老子思想初探》,不是因为它是写的,我才推荐它。研究传统文化典籍,虽然从古到今有很多人再做,但多数都跳不出虚和玄的圈子,而且人云亦云的多。缺少怀疑精神,没有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这是我国学者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不自信我的结论是最恰当的,但我的书不会教人迷信,能让人们学会独立思考,保持必要理性与怀疑精神,先从读我的书开始深入老子思想,不致走入虚和玄的观念中跳不出。

我这本书的基本思想是这样,老子的《道德经》只能是一位古代思想家或哲学家的撰写的旨在传播其对于自然与社会独立理解的文字作品,不可能是神明的启示。即然它是人类思想的产品,那它就一定能够被我的理智理解。思想家先有了他的思想,然后才会将它写为文字作品,文字作品是传播作者思想的中介,它并不是那个思想本身。虽然我们必须通过文字作品来了解其作者的思想,但作者思想与文字作品本身的独立性还是要强调的,知道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后,当我们阅读和学习文字作品后就不会犯死在句下的错误。理解一个文字作品,我们不仅要知道它说了些什么,还要知道它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思想在文字之后,而不是在文字之上。

我写的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读懂《道德经》这本书。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总论,取名为《道德经》之哲学原理,它是《道德经》所包含思想的一个综述。第二部分是经文的逐条翻译,取名为经文正义,在这一部分里我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不对经文古词汇进行考究,而是追求我解释的内容要表达与经文相同意思,不在个别字词和章句上纠缠。但是,经文八十一章的排列是没有明显的逻辑次序的,即使你将每一章都翻译的十分准确但也无法组织成一个思想。书的第一个部分就是对《道德经》所包含的思想的一个综述,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也是理解经文的基础,我的意见是脑子里先有这些概念和观念,然后再去读经文,看看经文是否要表达类似的思想。

我之所以这样安排这本书的次序,就是出于这个目标,先要读者接受综述里面的思想,即使是你怀疑它,质疑它。目的是要你带着思想你读经文,再作出比较,看经文是否是要表达这个思想。假使你看到经文与我前述的思想不同,但至少能给您开拓一个新的思路。当您再去读类似作品,就学会了带着问题去读书了。“揉碎经典,洞穿堂奥,将”道“请下神坛,复原它最本真、最现实的理性色彩。”


国学新逻辑

关于道德经的理解和感悟,因人而异。本身就是老子先生自己对现实自然社会的理解,同时要求我们以圣人的标准去做人,凡人是很难理解的,所以谁的注解都是凡人的见解,就像是佛一样被后人高高的挂起来膜拜,无有标准!因为现实中没有佛也缺少圣人,这是凡人的追求梦想。


作为一个学习易经的人,看待道德经,就是圣人的心学。谁都想成圣成佛,所以用来判别他人是否得道,批判他人不是圣人,是不错的依据!

我认为道德经不过是做人的标准而已,也不要那么过高的要求自己,自己找累,比学佛的好多了,没有什么下地狱之说威胁你。至少道德经,给了你一个圣人的标准,做得到做不到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过你可以从中感悟很多,自己的不足之处!

易经是揭示自然变化规律的,没有观点,你可以自己结合自然去发现,去感悟,更没有要求你应该不应该怎么样,这是大道无言,大法无术,大音希声,大道无形!

道是自然规律,道法自然吗!告诉你遵循自然规律办事,顺者昌逆着亡。德是做人品质,大德之人就是圣人,可惜我们都是凡夫俗子。

在现实生活中,从一而终能够遵循自然规律发展(智慧),仁善有德的人并不多。所以需要文化的教育,品德教育,素质教育,科学教育,这就文明的进步发展。


逆着成圣,顺着成凡。告诉我们逆向思维突破自我,走出别样人生,千万不要人云亦云,盲目崇拜!


易道家根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757000024cdc67d64620\

诗书公子

《韩非子》中的解老篇,喻老篇。

还有古代的《文子》。


云岗山人

明代人洪应明著有一部格言式小品文集,名曰《菜根谭》,揉合儒家的中庸守则、道家的修身独善和佛家的劝善去恶的人生处世哲学,“谈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尽岩险”,是一部教人修身养性智慧的奇书。(世出世间,融通“经世致用,趋利避害

《莱根谭》提示出人生之真谛,振聋发聩,堪为人类“心灵之药石”。

关于老子,又名李聃(耳)的《道德经》又称《老子》或《老子五千言》分为上篇“道”和下篇“德”两个部分。

讲“道”就有74处之多,它大部分集中在前三十七章中,所以古代版本,称这三十七章为《道经》,道教也将它作为自己的教名,可见这个“道”是何等重要了。

《道德经》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德”。全文提到它的,有44处之多,它大部分集中在三十八章以后。所以古代版本,把三十八章以后的部分称为《德经》


春友229888

河上公本《老子》,王弼注成玄英疏本《老子》,这两个是经典,无论学者还是普通爱好者都可以学习使用。

现代人的话,建议读冯友兰,郭沫若,许抗生,刘笑敢的解读。

再或者自己只读原文,通过生活去感悟原著,最后成就自己的生活哲学,不要管老子。因为你一对照注释,就会发现自己都理解错了,既然不是老子的,那就是自己的。


肥嘟嘟的小不理

建议你阅读《三字经》和《伦语》道德是社会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是一种境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规范,不侵害他人利益,严格规范自己的作风问题,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正道、大道、羊肠小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德道义。德:德高望重。德望。德行。德育。德政。道德拆开解释与连在一起是不一样的,道德连起来就要规范每个人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一种信念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道德观念。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最高尚的道德。


沧海12934529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