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的文化傳承不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是否會有兩千年來的興盛衰弱?

寧玉新

“儒家思想為核心”的說法本身就有問題,就合著“興盛衰弱”一起說說吧。


一、儒家思想是核心、還是腐心?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事,她是從五四運動為起點的。而五四運動中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推倒貞節牌坊”。

我們倒序來推,滿清是儒家思想建立的嘛?明朝是儒家思想建立的嘛?。。。。。。漢朝是儒家思想建立的嘛?秦朝是儒家思想建立的嘛?在中國2000多年曆史上,儒家思想沒有建立過任何一個朝代。與此相反的是,從漢朝到滿清,儒家思想都是在一個新朝代建立、穩定之後,儒家才逐漸成為這個朝代的思想。儒家成為這個朝代的思想之後,這個朝代就開始走下坡路,逐漸腐爛、腐朽、最終滅亡,被新的朝代所替代了。所以,儒家思想不是核心,而是腐心。入住哪個朝代、哪個朝代就開始腐朽。


二、正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於明一節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摘自《先秦學術概論》)。中國傳統文化道家為主幹、百家為枝葉。儒法墨等各家都是道家這個主幹上繁衍、生長出的枝葉。而儒法墨等各家直接,是同宗同祖、血脈相連的同胞兄弟。歷史上稱之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漢武帝劉徹儒家大師董仲舒達成的協議,原名叫春秋大一統(後世以及現代儒家稱之為“大一統”)。具體內容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其中的“六藝”指的是儒家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儒家的經典典籍,後世簡稱為“儒”。其中的“孔子之術”,後世簡稱之為“術”。這句話被概括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皆絕起道”用今天的話說,絕殺除儒家之外的其餘99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至此,變成了“儒花開後百花殺”。


三、儒家傳承了中國文化嘛

承上。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歷史上,儒家是屠殺了另外99朵同宗同祖、血脈相連的兄弟姐妹之後,才剩下儒家這一家。

這叫傳承、還是叫屠殺?

這叫傳承、還是叫屠殺?

這叫傳承、還是叫屠殺?


四、假如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假如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的歷史會怎樣?莊子、楊朱、屍子、荀子等等,都是政治學派,但跟儒法墨三家相比,無論對歷史的影響、還是作為學派的存在,都弱了很多。而正因如此,我個人認為,他們依然會作為一種獨立的思想而存在。他們並不介入、或者說是並不直接介入政治。他們不是治國者、不是官。他們是學者,是純粹的理論家。關注社會發展,總結成功的經驗、提煉失敗的教學。不斷髮展、精煉、創新中國傳統文化。他們才是永不凋謝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中國文化的思想源泉。而儒、法、墨三家,則會在思想上層建築這個舞臺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1、儒家

儒家所以能從漢到清始終活躍於政治上,根本在於百花凋零、只剩儒家。無論歷史還是現實,社會的種種問題,有哪一個問題,是儒家可以拿出解決辦法的?一個都沒有!我多次、在多個問答中說“誰能舉例儒家精華的,哪怕是一個例子”,但至今沒碰到一個答案,甚至連敢於應答的都沒有一個。所以,儒家的極端無能,是包括儒家以及崇尚儒家在內的國人普遍的共識。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會怎樣?孔子的“茫茫如喪家之犬”,孟子的“當時尚是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就是儒家的必然下場。

2、墨家

儒家是對當時社會認識最準確,卻又是解決辦法最無能的一個。而墨家對當時社會的認識比較膚淺(戰亂),但墨家建立社會的理想卻是最準確、最有遠見的----兼愛。21世紀的今天,兼愛的思想依然在我們的思想中,隨時蹦現出來。人人愛我、我愛人人,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等等,都是墨家無差別兼愛。但是,墨家實現兼愛這個終極理想的舉措、或者說辦法叫尚同。尚同可不是字面上這麼美好。相反,這個尚同是讀來令人毛骨悚然的。歷史上,墨子一死、墨家就四分五裂,以事實宣告了尚同的失敗。所以,墨家思想,能與莊子、荀子、楊朱等一起,成為純粹的理論家,應該是最好的歸宿了。


3、法家

與儒家相比,法家對當時戰亂社會的認識不如儒家。與墨家相比,法家對建立一個理想社會的目標不如墨家清晰。法家之所以能成為唯一一個有實際建樹、對歷史上有無以倫比的貢獻的學派,根本在於法家思想不僅擁有好不好的標準、還擁有能不能的標準。簡言之,就是法家的理想雖然並不遠大、並不完美,但是卻是最能實現的。

需要說清的是。第一,當時的法家並不是成熟的法家,法治究竟是慎到的勢治、申不害的術治,還是商鞅的法治,是沒有定論的。三者都在實踐階段,三者都認為自己才是法治的正宗,屬於“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至於秦國因堅守法治,150年不斷強大並最終實現統一六國,並不是慎到、申不害、商鞅能預見的。第二,當時商鞅的法治派,屬於古典法治,於今天的現代法治並不能劃等號。比如說,當時的天下指的是中國,而現在的天下指的是全球。商鞅法治根本就沒有全球的概念。當時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21世紀,無論東方西方都必須承認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連虛偽到極致的美國,都搞個選舉總統來迎合民意。

法家成為思想上層建築,是遲早的事。


五、兩千年來的興盛衰弱

漢及其之後的2000年,雖然也有小規模的興盛,但並不能改變2000年總體不斷走向衰落的大趨勢。這,都是拜“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賜。思想的枯竭是根源。國人從皆有爭心變成了東亞病夫,茫茫中國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

法家作為思想上層建築依然會獨霸思想上層建築,但是卻不會獨霸文化和思想領域。崇尚法家的秦國、秦朝,儒家、法家一直都客觀存在著(甭拿“焚書坑儒”說事,我後面單獨說)。因此,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至少不會有武力的、血型的殺戮。學派自身的興盛、平淡、衰落、凋零是不可避免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是新學派的誕生和發展、壯大。

有思想、文化的活躍、繁榮,中華當然不會一路走向衰弱,興盛是必然的。否則,怎麼理解從夏商周秦的不斷髮展、壯大、強盛?


六、“焚書坑儒”與投名狀

歷史記載、白紙黑字:1、秦朝建立,封賞的18絕對大員中,有儒家的弟子,少傅孔鮒、博士僕射周青臣。2、所謂的焚書之後,儒家叛逃出秦國,投奔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軍。並喊出了歷史上著名的“天下苦秦久矣”----儒家遞給陳勝吳廣的投名狀。

簡單邏輯分析下:(歡迎儒家、崇尚儒家的反駁,非常非常的歡迎)

1、儒生作為被秦朝錄用的官員叛逃到反抗秦朝的陳勝吳廣哪裡,屬於反叛投靠啊,投名狀是必須有一個的。事實上也確實有個投名狀----“天下苦秦久矣”。

2、“天下苦秦久矣”究竟苦的是什麼、怎麼苦了?很空洞。這個投名狀,一點具體內容都沒有。太過假大空、實在不靠譜。

3、這個投名狀不好,什麼好呢?“焚書坑儒”啊!叛逃到陳勝吳廣哪裡,遞上“焚書坑儒”是最簡單、最有效的。“焚書坑儒”的宣傳效果,甩“天下苦秦久矣”N條街。

4、儒生叛逃並痛恨秦朝,卻為秦朝隱瞞了“焚書坑儒”?又搞出假大空的“天下苦秦久矣”當投名狀?即便儒家一貫智商低下,也不能低到這種地步吧。

唯一的可能:從秦國、秦朝統一開始,到儒生從秦國叛逃、投奔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為止,歷史上還沒有“焚書坑儒”這回事!焚書坑儒是在此之後,被儒家杜撰出來的。


所以:21世紀還拿“焚書坑儒”說事的,不是成心誣陷,就是極其弱智。


滄桑短笛

關於這個問題,堂哥有話說!雖說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在後世影響深刻的還算是儒家、法家、道家思想了,可以這麼說,法家治亂匡世,道家休養生息,儒家安定天下。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三家的思想都是被實踐過的,而且在某一段時間內還取得不錯的效果。

比如法家,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人物、商鞅、韓非子等,其理論就被秦國國君十分推崇,商鞅變法的實施在短時間內是非常有效的,使得若秦變強是不爭的事實,也奠定了後世秦國的風格,秦始皇也沿用此思想統一了六國,但天下安定後,秦國仍然崇尚嚴刑峻法的統治,其結果大家可想而知。

又如道家,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核心人物就是老子,其道德經聲名遠播,至今仍然被奉為經典,成為很多人管理治理的案頭書。但是在其實踐的經典案例,無非就是漢初崇尚黃老之道,使得天下休養生息,迅速從戰亂中恢復元氣,穩定了漢初的統治,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此後但凡在戰亂後建國之初,大多沿用此法。

再如儒家,儒家思想在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成為中國近兩千年來的主流思想,深刻印象這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更是深入人心,使得中國養成了謙和、包容的風格。

但是為什麼法家、道家都不能成為主流的思想呢?

我們可以這樣看,法家思想內容豐富,結構較為完整,包括倫理思想,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諸多方面。其範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理論和改革方案,可以說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社會治理方式。其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

所以,經過探索雖然自漢以來獨尊儒術,但是兼收了法家、道家等思想的國家治理方式,從深層次講,這是一個比較完善的綜合體。當然歷史是沒有如果的,如果堅持法家思想,說不定中國早就成為法治國家了,同樣堅持道家思想,說不定大家就真的可以實現逍遙遊般的生活了!但不管如何,這三種思想都是滲透在我們的思想生活中的,深刻影響著我們。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說到中國的傳承文化儒家思想,我們首先要知道儒家思想是什麼。

儒家思想與儒學、儒教不一樣,雖然都是“儒”,但一個是學問,一個是派別,而儒家思想相當於一個階層的思想。

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儒家受到了重創,後來在漢武帝時,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讓儒家思想正式走上了正統文化舞臺,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而儒家思想的代表便是《四書》、《五經》了,裡面的責任思想、節制思想、忠孝思想等等,是最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所推崇的。

當然,儒家還有科學著作如《考工記》、《天工開物》等,這裡面記載的重大發明,讓中國的農耕、紡織、冶金、手工製造技術長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所以,儒家也不是說全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回到問題上來,如果不是儒家作為主導思想,那麼在春秋時期,諸子百家是很多的,其中最著名的有墨家、法家、道家等。我們只要一一瞭解了這些“家”的主要思想就可以預知如果以此為主流,中國將經歷什麼,將會是個什麼樣子。

先看道家。

道家的創始人據說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他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包括

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內容的理論系統。主張道法自然,提出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生法,還有諸如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算是最早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其實有很多方面,它都與儒家是相通的,但是又有本質的不同。

如果以道家思想為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化主流,相信現在中國發展得也是如此多嬌,而且辯證法思想早早流傳,相信世界會更美好。只是道家的思想不太切合封建王朝統治階級的利益,所以最終沒能成為主流。

再看法家。

法家是戰國時期平民階級的政治代言人。法家思想提倡以法制為核心,以富國強兵為己任,它在倫理、社會發展、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方面都有很完整豐富的學說。

如果以法家思想為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化主流,我想中國的法治社會應該提前實現,法治的社會多了制度,少了人情味,但是目前看來,其實我們更希望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

最後看墨家。

墨家是一種哲學派別,如果用哲學來主導整個社會的文化,估計所有人都講條條框框,到處都是一遍理論之聲(哈哈,可以腦洞大開的想象一下)。但是墨家提倡“兼愛非攻”,提倡仁愛,反對侵略戰爭,推崇節約節用等等。

墨家就因為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政治團體,所以在漢時遭到排擠和打壓,直到清末明初時人們才挖掘出墨家這個學派的先進性,現在大家也形成了對墨家思想研究的熱情。

現在社會,屬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時代,哪一個“家”的思想都被“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推進和研究著,所以,我們生在了一個好時代呀。

我們無法假設歷史,也無法預測歷史,但是至少,我們可以說說。

我是青鸞驚鴻,70後蜀女一枚。編小說寫故事,喜讀書好行走,信奉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感謝喜歡。

青鸞驚鴻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所產生的諸子百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儒,道,墨,兵,法這幾家,其中儒家崇尚以德治國,以禮治國,因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道家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法家重視以法治國,用強制手段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統治階級利益。兵家嘛!就是從道家思想中吸收的鬥爭精華而編撰的(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等,其作用當然是保境安民。以最小的代價戰勝對手,獲取最大的勝利。






兵家代表:孫臏

假如古代帝王們不用儒家思想,只用法家,兼墨家,道家和兵家思想又會怎麼樣呢?






法家代表:韓非子

我的觀點是:如果帝王們這樣做並代代傳承的話,最起碼我們現在是發達國家了,不可能從清朝開始遭到列強的凌辱,並且長達上百年。當然,也不可能有清朝了,最保守的估計是從明朝資本主義萌茅的時候,我們就融合於世界工業革命的大潮,或者說工業革命在我們這個東方大國誕生,也是有可能的。那這樣的假設又有何依據呢?



儒家代表:孔子

儒家思想雖然從根本上提高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層次,使國人成為彬彬有禮,循規蹈矩的古近代文明人,但是,儒家最大的缺點是:它崇尚的等級制度限制了人們思想的發展。阻礙了科學的進步和傳承。過分的包容和謙讓又容易使人的性格奴化,害軟骨病。面對外族的侵擾只有躲起來避禍,和平時期又出來教化他人。而墨家則不同。它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主張非攻,主張發明創造。假如從漢代開始就將墨家融合於法家,併兼顧道家,重視兵家(法家是歷代統治者都在實際運用的)那麼,我們的科學技術就會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展,墨翟等人在光學,機械,力學等方面的技術,還有後來張衡的地動儀,祖沖之的園周率,以及後來的四大發明都有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交相利的主張定會使商業發達,人民富足。從而促進科技進步,富國強兵,如此,又何來的割地賠款,百年凌辱呢?



道家代表:老子

綜上,中國的文化傳承不用儒家思想也是完全可以治國安幫的,當國強民富時,也有可能會象西方那樣,誕生出一種本土的紳士文化,來約束人們的道德情操。我看那種文化比起儒家思想來,就要誠實得多,靠譜得多。比如:泰克尼亞號在汪洋大海之中沉墜時,讓婦女兒童先逃生,而自已葬生海底的紳士們,就是這一文化的忠實踐行者,更是一種感天動地的英雄壯舉。



墨家代表:墨翟

最後需要闡明的是: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思想治國,朝代的興衰,更替都是不可避勉的。這是歷史規律,是天下大勢,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要義所在。翻開世界歷史,沒有那一種思想能統治世人長達二千年。被神學思想統治的中世紀最黑暗的歐州,也才一千年左右。被禮治思想統治的周朝也只有八百年。


手機用戶弘毅

這個問題問得不對。

外儒內法是中國統治的常態,古代也並非沒有宗教和道家的影響

外儒內法應該不是一個新東西了,這已經成為學界的基本共識。譬如我們現在所說的三綱五常,雖不是淵源於韓非子,但三綱五常成為絕對的命令,確實始於韓非子,他把大臣對於君權的制衡完全捨棄了。

商鞅和韓非子,尤其是後者,更具備學術價值,一般用來和馬基雅維利進行比較。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維護專制帝國的統治,所以,他們提倡管理大臣和愚弄民眾的權術,因為這些書本身就不是給老百姓看的。所以,在古代社會里,《商鞅》和《韓非子》一般是帝王閱讀的書籍。

所謂兩千年的興盛衰弱,還得看看老、莊、佛教在裡面的影響,唐、宋、元、明時代,佛教和道教的勢力很大,而在唐朝以前,老、莊也並非沒有影響力,雖然現代人似乎只記得“儒家統治了兩千年”,但在古代史書上面,因為老、莊、道教、佛教導致國家衰落的例子很多。

南懷瑾(他一個老師稱南懷瑾和勞思光是自己見過的最聰明的兩個學生)是個很厲害的人物,很多人對道家、道教、佛教的認識都源自臺灣這幾個所謂的國學大師,他們所言符合史實嗎?不符合。


肥嘟嘟的小不理

歷史總有興衰,這是規律,與儒家無關。兩千年儒家經久不衰,或稍衰後更盛,這道是個事,壓制了別家,如墨家,兵家,法家。讓我們民族總守著長城內的一畝三分地,本本分分的過日子,讓我們失去了很多。特別是發展機會。強時不拓土,弱時進西蜀。過一天算一天,得過且過,不思進取,讀書人天天靠明白道理打發日子。當了官,好的也只為平均天下財富,相安無事,百姓能有個溫飽,不起來鬧事,這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


紅9九

說個淺薄的觀點。

文明的核心是哲學觀及其方法論。以目前展現出來的情況看,只有三種情況,非洲美洲南亞的混沌狀態,西方的分析式哲學觀,東方式整體式哲學觀。(中東哲學觀不獨立)

三種結果大家都看得見。非洲美洲南亞的樣子恐怕沒人喜歡。至於歐洲的分裂和中國的分分合合哪個好,可以自己設想一下。

儒家不是中國文明的全部,只是主體。只是對於中國文明闡述最系統最有體系,當然不是最正確或者全部正確。但已經是可選範圍內最好的了。

西方政治學者對民主的評論常說:是目前人類嘗試過是的最不壞的制度。引用來說儒家也可以。儒家是目前能找到的最適合中國最不壞的文化體系。


心理不簡單

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經過長期的實踐,才找到了社會發展的動力,那就是儒家。

儒家要求的是仁愛,拼搏,有為。

道家要求的是自然,遵道,無為。

法家要求的是法典,引導,方向。

這個社會如果沒有儒家文化,將失去動力,再好的道路,再好的方向是無法推動社會前進的。

因此後來的文人才總結出,若無孔丘,將萬古黑暗。

道家是養生的,是在人生退休後必須要學習的,是對人生的總結,否則你將很困惑。

至於法家,那是強制機械,是對人民限制自由的手段。


天磨責難

歷史沒有如果假設!只能說“三千年來的中國為什麼能延續至今,是否因為有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緣故”?一一回答:當然是!中國的自然地理所產生的物候適合農業經濟,政治基礎是宗法制度為本,這就意味著每一農戶總有“一家之主”。推而廣之,每一邦國總有“一國之君”。儒家思想千變萬化,總離不開“三綱五常”。於是乎,天人合一,最早的社會秩序安排就自然出來了,這就是《連山》,《歸藏》,《周易》,共同之處。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儒家只是添加了仁義道德觀念。一一仁君賢相就成了國人追求的理想社會。統治基礎不變,(小農經濟、小農意識)上層統治者常變,這就是說,變來變去都只是上層統治者。(改朝換代)如此循環往復,一直拖到20世紀初葉,才算有點新意。所以說:儒家思想是維持古代中國人的思想體系。功不可沒,亂也不少,在21世紀的時代,不宜再來提倡。


祥雲廣瑞

假設歷史很不好說。任何一種思想都是有缺陷的,黃老之道之所以被儒家鬥敗也是有他的必然性。一個民族過於強大,會目空一切傲慢無度。黃老以科學技術征服四夷,在驕傲之下輕易的被謙虛的奴性玩弄也是必然。如果說沒有儒家文化的影響,我們很難理解無為的重要性。一陰一陽之謂道,獨陰不長獨陽不生。如果只有黃老與法家我們對正確與錯誤的認識還停留在原始狀態。能不能在進步很難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