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的文化传承不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是否会有两千年来的兴盛衰弱?

宁玉新

“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说法本身就有问题,就合着“兴盛衰弱”一起说说吧。


一、儒家思想是核心、还是腐心?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她是从五四运动为起点的。而五四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推倒贞节牌坊”。

我们倒序来推,满清是儒家思想建立的嘛?明朝是儒家思想建立的嘛?。。。。。。汉朝是儒家思想建立的嘛?秦朝是儒家思想建立的嘛?在中国2000多年历史上,儒家思想没有建立过任何一个朝代。与此相反的是,从汉朝到满清,儒家思想都是在一个新朝代建立、稳定之后,儒家才逐渐成为这个朝代的思想。儒家成为这个朝代的思想之后,这个朝代就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腐烂、腐朽、最终灭亡,被新的朝代所替代了。所以,儒家思想不是核心,而是腐心。入住哪个朝代、哪个朝代就开始腐朽。


二、正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摘自《先秦学术概论》)。中国传统文化道家为主干、百家为枝叶。儒法墨等各家都是道家这个主干上繁衍、生长出的枝叶。而儒法墨等各家直接,是同宗同祖、血脉相连的同胞兄弟。历史上称之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汉武帝刘彻儒家大师董仲舒达成的协议,原名叫春秋大一统(后世以及现代儒家称之为“大一统”)。具体内容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其中的“六艺”指的是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儒家的经典典籍,后世简称为“儒”。其中的“孔子之术”,后世简称之为“术”。这句话被概括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皆绝起道”用今天的话说,绝杀除儒家之外的其余99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至此,变成了“儒花开后百花杀”。


三、儒家传承了中国文化嘛

承上。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上,儒家是屠杀了另外99朵同宗同祖、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之后,才剩下儒家这一家。

这叫传承、还是叫屠杀?

这叫传承、还是叫屠杀?

这叫传承、还是叫屠杀?


四、假如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假如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庄子、杨朱、尸子、荀子等等,都是政治学派,但跟儒法墨三家相比,无论对历史的影响、还是作为学派的存在,都弱了很多。而正因如此,我个人认为,他们依然会作为一种独立的思想而存在。他们并不介入、或者说是并不直接介入政治。他们不是治国者、不是官。他们是学者,是纯粹的理论家。关注社会发展,总结成功的经验、提炼失败的教学。不断发展、精炼、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他们才是永不凋谢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思想源泉。而儒、法、墨三家,则会在思想上层建筑这个舞台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1、儒家

儒家所以能从汉到清始终活跃于政治上,根本在于百花凋零、只剩儒家。无论历史还是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有哪一个问题,是儒家可以拿出解决办法的?一个都没有!我多次、在多个问答中说“谁能举例儒家精华的,哪怕是一个例子”,但至今没碰到一个答案,甚至连敢于应答的都没有一个。所以,儒家的极端无能,是包括儒家以及崇尚儒家在内的国人普遍的共识。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会怎样?孔子的“茫茫如丧家之犬”,孟子的“当时尚是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就是儒家的必然下场。

2、墨家

儒家是对当时社会认识最准确,却又是解决办法最无能的一个。而墨家对当时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战乱),但墨家建立社会的理想却是最准确、最有远见的----兼爱。21世纪的今天,兼爱的思想依然在我们的思想中,随时蹦现出来。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等等,都是墨家无差别兼爱。但是,墨家实现兼爱这个终极理想的举措、或者说办法叫尚同。尚同可不是字面上这么美好。相反,这个尚同是读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历史上,墨子一死、墨家就四分五裂,以事实宣告了尚同的失败。所以,墨家思想,能与庄子、荀子、杨朱等一起,成为纯粹的理论家,应该是最好的归宿了。


3、法家

与儒家相比,法家对当时战乱社会的认识不如儒家。与墨家相比,法家对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目标不如墨家清晰。法家之所以能成为唯一一个有实际建树、对历史上有无以伦比的贡献的学派,根本在于法家思想不仅拥有好不好的标准、还拥有能不能的标准。简言之,就是法家的理想虽然并不远大、并不完美,但是却是最能实现的。

需要说清的是。第一,当时的法家并不是成熟的法家,法治究竟是慎到的势治、申不害的术治,还是商鞅的法治,是没有定论的。三者都在实践阶段,三者都认为自己才是法治的正宗,属于“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至于秦国因坚守法治,150年不断强大并最终实现统一六国,并不是慎到、申不害、商鞅能预见的。第二,当时商鞅的法治派,属于古典法治,于今天的现代法治并不能划等号。比如说,当时的天下指的是中国,而现在的天下指的是全球。商鞅法治根本就没有全球的概念。当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21世纪,无论东方西方都必须承认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连虚伪到极致的美国,都搞个选举总统来迎合民意。

法家成为思想上层建筑,是迟早的事。


五、两千年来的兴盛衰弱

汉及其之后的2000年,虽然也有小规模的兴盛,但并不能改变2000年总体不断走向衰落的大趋势。这,都是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赐。思想的枯竭是根源。国人从皆有争心变成了东亚病夫,茫茫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

法家作为思想上层建筑依然会独霸思想上层建筑,但是却不会独霸文化和思想领域。崇尚法家的秦国、秦朝,儒家、法家一直都客观存在着(甭拿“焚书坑儒”说事,我后面单独说)。因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至少不会有武力的、血型的杀戮。学派自身的兴盛、平淡、衰落、凋零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是新学派的诞生和发展、壮大。

有思想、文化的活跃、繁荣,中华当然不会一路走向衰弱,兴盛是必然的。否则,怎么理解从夏商周秦的不断发展、壮大、强盛?


六、“焚书坑儒”与投名状

历史记载、白纸黑字:1、秦朝建立,封赏的18绝对大员中,有儒家的弟子,少傅孔鲋、博士仆射周青臣。2、所谓的焚书之后,儒家叛逃出秦国,投奔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军。并喊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天下苦秦久矣”----儒家递给陈胜吴广的投名状。

简单逻辑分析下:(欢迎儒家、崇尚儒家的反驳,非常非常的欢迎)

1、儒生作为被秦朝录用的官员叛逃到反抗秦朝的陈胜吴广哪里,属于反叛投靠啊,投名状是必须有一个的。事实上也确实有个投名状----“天下苦秦久矣”。

2、“天下苦秦久矣”究竟苦的是什么、怎么苦了?很空洞。这个投名状,一点具体内容都没有。太过假大空、实在不靠谱。

3、这个投名状不好,什么好呢?“焚书坑儒”啊!叛逃到陈胜吴广哪里,递上“焚书坑儒”是最简单、最有效的。“焚书坑儒”的宣传效果,甩“天下苦秦久矣”N条街。

4、儒生叛逃并痛恨秦朝,却为秦朝隐瞒了“焚书坑儒”?又搞出假大空的“天下苦秦久矣”当投名状?即便儒家一贯智商低下,也不能低到这种地步吧。

唯一的可能:从秦国、秦朝统一开始,到儒生从秦国叛逃、投奔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为止,历史上还没有“焚书坑儒”这回事!焚书坑儒是在此之后,被儒家杜撰出来的。


所以:21世纪还拿“焚书坑儒”说事的,不是成心诬陷,就是极其弱智。


沧桑短笛

关于这个问题,堂哥有话说!虽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在后世影响深刻的还算是儒家、法家、道家思想了,可以这么说,法家治乱匡世,道家休养生息,儒家安定天下。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三家的思想都是被实践过的,而且在某一段时间内还取得不错的效果。

比如法家,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人物、商鞅、韩非子等,其理论就被秦国国君十分推崇,商鞅变法的实施在短时间内是非常有效的,使得若秦变强是不争的事实,也奠定了后世秦国的风格,秦始皇也沿用此思想统一了六国,但天下安定后,秦国仍然崇尚严刑峻法的统治,其结果大家可想而知。

又如道家,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核心人物就是老子,其道德经声名远播,至今仍然被奉为经典,成为很多人管理治理的案头书。但是在其实践的经典案例,无非就是汉初崇尚黄老之道,使得天下休养生息,迅速从战乱中恢复元气,稳定了汉初的统治,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此后但凡在战乱后建国之初,大多沿用此法。

再如儒家,儒家思想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成为中国近两千年来的主流思想,深刻印象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更是深入人心,使得中国养成了谦和、包容的风格。

但是为什么法家、道家都不能成为主流的思想呢?

我们可以这样看,法家思想内容丰富,结构较为完整,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理论和改革方案,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社会治理方式。其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所以,经过探索虽然自汉以来独尊儒术,但是兼收了法家、道家等思想的国家治理方式,从深层次讲,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综合体。当然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如果坚持法家思想,说不定中国早就成为法治国家了,同样坚持道家思想,说不定大家就真的可以实现逍遥游般的生活了!但不管如何,这三种思想都是渗透在我们的思想生活中的,深刻影响着我们。


朴易堂国学易学文化

说到中国的传承文化儒家思想,我们首先要知道儒家思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与儒学、儒教不一样,虽然都是“儒”,但一个是学问,一个是派别,而儒家思想相当于一个阶层的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家受到了重创,后来在汉武帝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让儒家思想正式走上了正统文化舞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而儒家思想的代表便是《四书》、《五经》了,里面的责任思想、节制思想、忠孝思想等等,是最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所推崇的。

当然,儒家还有科学著作如《考工记》、《天工开物》等,这里面记载的重大发明,让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所以,儒家也不是说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回到问题上来,如果不是儒家作为主导思想,那么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是很多的,其中最著名的有墨家、法家、道家等。我们只要一一了解了这些“家”的主要思想就可以预知如果以此为主流,中国将经历什么,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先看道家。

道家的创始人据说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他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包括

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内容的理论系统。主张道法自然,提出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生法,还有诸如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算是最早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实有很多方面,它都与儒家是相通的,但是又有本质的不同。

如果以道家思想为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主流,相信现在中国发展得也是如此多娇,而且辩证法思想早早流传,相信世界会更美好。只是道家的思想不太切合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最终没能成为主流。

再看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阶级的政治代言人。法家思想提倡以法制为核心,以富国强兵为己任,它在伦理、社会发展、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方面都有很完整丰富的学说。

如果以法家思想为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主流,我想中国的法治社会应该提前实现,法治的社会多了制度,少了人情味,但是目前看来,其实我们更希望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

最后看墨家。

墨家是一种哲学派别,如果用哲学来主导整个社会的文化,估计所有人都讲条条框框,到处都是一遍理论之声(哈哈,可以脑洞大开的想象一下)。但是墨家提倡“兼爱非攻”,提倡仁爱,反对侵略战争,推崇节约节用等等。

墨家就因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团体,所以在汉时遭到排挤和打压,直到清末明初时人们才挖掘出墨家这个学派的先进性,现在大家也形成了对墨家思想研究的热情。

现在社会,属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哪一个“家”的思想都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推进和研究着,所以,我们生在了一个好时代呀。

我们无法假设历史,也无法预测历史,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说说。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一枚。编小说写故事,喜读书好行走,信奉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感谢喜欢。

青鸾惊鸿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产生的诸子百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儒,道,墨,兵,法这几家,其中儒家崇尚以德治国,以礼治国,因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法家重视以法治国,用强制手段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统治阶级利益。兵家嘛!就是从道家思想中吸收的斗争精华而编撰的(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等,其作用当然是保境安民。以最小的代价战胜对手,获取最大的胜利。






兵家代表:孙膑

假如古代帝王们不用儒家思想,只用法家,兼墨家,道家和兵家思想又会怎么样呢?






法家代表:韩非子

我的观点是:如果帝王们这样做并代代传承的话,最起码我们现在是发达国家了,不可能从清朝开始遭到列强的凌辱,并且长达上百年。当然,也不可能有清朝了,最保守的估计是从明朝资本主义萌茅的时候,我们就融合于世界工业革命的大潮,或者说工业革命在我们这个东方大国诞生,也是有可能的。那这样的假设又有何依据呢?



儒家代表:孔子

儒家思想虽然从根本上提高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层次,使国人成为彬彬有礼,循规蹈矩的古近代文明人,但是,儒家最大的缺点是:它崇尚的等级制度限制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学的进步和传承。过分的包容和谦让又容易使人的性格奴化,害软骨病。面对外族的侵扰只有躲起来避祸,和平时期又出来教化他人。而墨家则不同。它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主张非攻,主张发明创造。假如从汉代开始就将墨家融合于法家,并兼顾道家,重视兵家(法家是历代统治者都在实际运用的)那么,我们的科学技术就会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墨翟等人在光学,机械,力学等方面的技术,还有后来张衡的地动仪,祖冲之的园周率,以及后来的四大发明都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交相利的主张定会使商业发达,人民富足。从而促进科技进步,富国强兵,如此,又何来的割地赔款,百年凌辱呢?



道家代表:老子

综上,中国的文化传承不用儒家思想也是完全可以治国安帮的,当国强民富时,也有可能会象西方那样,诞生出一种本土的绅士文化,来约束人们的道德情操。我看那种文化比起儒家思想来,就要诚实得多,靠谱得多。比如:泰克尼亚号在汪洋大海之中沉坠时,让妇女儿童先逃生,而自已葬生海底的绅士们,就是这一文化的忠实践行者,更是一种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



墨家代表:墨翟

最后需要阐明的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思想治国,朝代的兴衰,更替都是不可避勉的。这是历史规律,是天下大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义所在。翻开世界历史,没有那一种思想能统治世人长达二千年。被神学思想统治的中世纪最黑暗的欧州,也才一千年左右。被礼治思想统治的周朝也只有八百年。


手机用户弘毅

这个问题问得不对。

外儒内法是中国统治的常态,古代也并非没有宗教和道家的影响

外儒内法应该不是一个新东西了,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譬如我们现在所说的三纲五常,虽不是渊源于韩非子,但三纲五常成为绝对的命令,确实始于韩非子,他把大臣对于君权的制衡完全舍弃了。

商鞅和韩非子,尤其是后者,更具备学术价值,一般用来和马基雅维利进行比较。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维护专制帝国的统治,所以,他们提倡管理大臣和愚弄民众的权术,因为这些书本身就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所以,在古代社会里,《商鞅》和《韩非子》一般是帝王阅读的书籍。

所谓两千年的兴盛衰弱,还得看看老、庄、佛教在里面的影响,唐、宋、元、明时代,佛教和道教的势力很大,而在唐朝以前,老、庄也并非没有影响力,虽然现代人似乎只记得“儒家统治了两千年”,但在古代史书上面,因为老、庄、道教、佛教导致国家衰落的例子很多。

南怀瑾(他一个老师称南怀瑾和劳思光是自己见过的最聪明的两个学生)是个很厉害的人物,很多人对道家、道教、佛教的认识都源自台湾这几个所谓的国学大师,他们所言符合史实吗?不符合。


肥嘟嘟的小不理

历史总有兴衰,这是规律,与儒家无关。两千年儒家经久不衰,或稍衰后更盛,这道是个事,压制了别家,如墨家,兵家,法家。让我们民族总守着长城内的一亩三分地,本本分分的过日子,让我们失去了很多。特别是发展机会。强时不拓土,弱时进西蜀。过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读书人天天靠明白道理打发日子。当了官,好的也只为平均天下财富,相安无事,百姓能有个温饱,不起来闹事,这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


红9九

说个浅薄的观点。

文明的核心是哲学观及其方法论。以目前展现出来的情况看,只有三种情况,非洲美洲南亚的混沌状态,西方的分析式哲学观,东方式整体式哲学观。(中东哲学观不独立)

三种结果大家都看得见。非洲美洲南亚的样子恐怕没人喜欢。至于欧洲的分裂和中国的分分合合哪个好,可以自己设想一下。

儒家不是中国文明的全部,只是主体。只是对于中国文明阐述最系统最有体系,当然不是最正确或者全部正确。但已经是可选范围内最好的了。

西方政治学者对民主的评论常说:是目前人类尝试过是的最不坏的制度。引用来说儒家也可以。儒家是目前能找到的最适合中国最不坏的文化体系。


心理不简单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经过长期的实践,才找到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那就是儒家。

儒家要求的是仁爱,拼搏,有为。

道家要求的是自然,遵道,无为。

法家要求的是法典,引导,方向。

这个社会如果没有儒家文化,将失去动力,再好的道路,再好的方向是无法推动社会前进的。

因此后来的文人才总结出,若无孔丘,将万古黑暗。

道家是养生的,是在人生退休后必须要学习的,是对人生的总结,否则你将很困惑。

至于法家,那是强制机械,是对人民限制自由的手段。


天磨责难

历史没有如果假设!只能说“三千年来的中国为什么能延续至今,是否因为有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缘故”?一一回答:当然是!中国的自然地理所产生的物候适合农业经济,政治基础是宗法制度为本,这就意味着每一农户总有“一家之主”。推而广之,每一邦国总有“一国之君”。儒家思想千变万化,总离不开“三纲五常”。于是乎,天人合一,最早的社会秩序安排就自然出来了,这就是《连山》,《归藏》,《周易》,共同之处。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儒家只是添加了仁义道德观念。一一仁君贤相就成了国人追求的理想社会。统治基础不变,(小农经济、小农意识)上层统治者常变,这就是说,变来变去都只是上层统治者。(改朝换代)如此循环往复,一直拖到20世纪初叶,才算有点新意。所以说:儒家思想是维持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体系。功不可没,乱也不少,在21世纪的时代,不宜再来提倡。


祥云广瑞

假设历史很不好说。任何一种思想都是有缺陷的,黄老之道之所以被儒家斗败也是有他的必然性。一个民族过于强大,会目空一切傲慢无度。黄老以科学技术征服四夷,在骄傲之下轻易的被谦虚的奴性玩弄也是必然。如果说没有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很难理解无为的重要性。一阴一阳之谓道,独阴不长独阳不生。如果只有黄老与法家我们对正确与错误的认识还停留在原始状态。能不能在进步很难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