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鹹平:明清時期的晉商比猶太大商人還機智!

郎鹹平:明清時期的晉商比猶太大商人還機智!

晉商曆史的傳奇

紐約曼哈頓區的南部有一條全球聞名的街道,全長僅五百多米,雖然狹窄而擁擠,卻雲集了包括紐約證券交易所、聯邦儲備銀行在內的眾多金融機構,被稱為國際金融市場的“神經中樞”,這便是華爾街。然而,百年之前的地球另一端,在中國的境內,早就孕育了掌控當時中國金融業的“清代華爾街”。當地的商人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票號”開創了中國金融史上的輝煌歷程,實現了“匯通天下”的宏偉理想。到1904年,山西票號已經在一百多個城市開設了450家分號,那時,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裡比較大的金融機構,其總部大抵都設在平遙和太谷的尋常巷陌間,正是在這些並不起眼的房屋瓦舍裡,山西商人創造了百年的傳奇基業。

我先引用一段梁啟超的話。他寫的是比較簡單的文言文,還可以看得懂。

鄙人在海外十餘年,對於外人批評吾國商業能力,常無辭以對。獨至有此歷史(就是山西的晉商),有基礎能夠繼續發達的山西商人,鄙人常以此自誇於世界人之前。

這是一個真正懂得中國的偉大經濟學家講的話。而且還有一個人也講過類似的話,他就是當時的格蘭特將軍,他是一位英國人。他說,他漫遊歐亞大陸,但絕對沒有想到,到了中國看到山西的小商人,他們是如此之厲害,竟然還能夠把猶太商人打敗。

過去的晉商,在中外歷史上,都獲得了非常高的評價。我認為我們有必要讓全世界瞭解晉商,而且我們也希望在梳理晉商整個發展史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一點兒啟發。首先我想簡單談一談晉商的發跡史。晉商基本上是靠地利之便,加之天時與人和而成功的這麼一群商人。

晉商的輝煌是與它獨特的地理環境分不開的。山西自古擁有全國獨一無二的鹽池,物產豐富,與河南、山東等產糧大省相鄰,又處在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相接的位置,山西人自古就與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生活。這些優勢使得山西在明清之前就擁有發達的商業貿易,更是明朝晉商形成的物質基礎。

第一批山西商人是怎麼發達的呢?在明朝開國的時候,北方邊防軍駐軍總共有90萬人,分成9個兵站,也就是9個據點。為了防止北方的匈奴,就是元朝滅亡後的蒙古人的侵犯,所以叫九邊,即9個邊防站。這9個邊防站裡有4個在山西省,這就給山西人帶來了一個得天獨厚、能夠發達的機會。由於九邊駐軍非常多,達到90萬人。因此糧草就是個大問題。明朝剛開國的時候通常都命令山東、河南、湖南的人來運送糧草,搞得天怒人怨。最後明朝政府想了一個辦法,叫作“開中制”。具體來說就是鼓勵商人運糧草到九邊,然後明朝政府給他一個鹽票,當時叫作鹽引,實際上就是鹽票。

中國古代各朝政府對食鹽都採取專營政策,主要原因是控制食鹽獲得的利益很大,絲毫不亞於今天控制石油和煤礦的利益。明朝時期,政府實行鹽引制,也就是說,如果想要合法販鹽,商人必須先向政府取得“鹽引”,實際上是獲取食鹽的一紙憑證。有了這紙憑證,就能換到鉅額的利益。雖然山西並不是糧食產量非常豐富的地區,但是早期的山西商人卻牢牢把握住了這次機會,這是晉商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拿到鹽引以後,商人們就到中國的沿海地區產鹽的地方去換鹽,比如海鹽,還有山西的岩鹽。由於當時做鹽因技術粗糙而成本低廉,所以是暴利行業,換了鹽以後,可以立刻倒賣獲取暴利。明朝政府就靠著這一種激勵機制,鼓勵商人運糧到北邊,換鹽引去販鹽,然後再來圖利自己。

當時的山西商人就在這種環境之下,憑藉這樣的便利條件,他們囤積大批糧食運到北邊,拿鹽引換河東鹽、長蘆鹽、山東鹽。河東鹽就在山西,長蘆鹽、山東鹽就在附近的濱海地區。由此他們可以和當時的徽商平分秋色。但是,經過長達百年的運營之後,這個制度產生了重大問題——腐敗。當地官員拿著這個鹽引不給山西商人,而給自己的親戚,如自己的小姨子,或者自己的表弟,讓親屬去牟利。所以親屬不用運糧食,也能得到鹽引。而辛辛苦苦的山西商人把糧食運過去,搞不好還拿不到鹽引,被打一頓都有可能。因此,這個制度被破壞了。當時隨著財政收入的增加,明朝政府撥往九個邊防據點的餉銀也逐漸增多。因此,在明朝中期,政府開始允許用銀兩換取鹽票。於是政府又推出一個新制度,叫作“開中折色制”。

開中折色制始於1492年,明朝政府規定,商人不用再到北部邊疆用糧食換鹽票,在內地就可以到鹽運司用銀兩換取鹽票。也就是說運糧食的議案全部取消不要了,你們拿錢來換鹽引,拿錢來買這個鹽票。這麼一來,摧毀了整個山西商人,因為山西商人已經囤積了大量的糧食,就準備去換鹽引的。這個法案一出來,這麼多糧食賣不出去,造成山西商人幾乎集體破產。山西商人當時不叫晉商,叫什麼呢?叫鹽商。所以山西商人是靠賣鹽巴發達起來的。這樣一來,山西商人先前具有的地理位置優勢蕩然無存,對鹽票的控制也沒有了,再加上官員腐敗,山西鹽商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這個時刻的山西鹽商,遭遇了危機。什麼叫危機,有危才有機,有危險才有機會叫危機。當時的山西商人並沒有因此被打垮,因為明朝敗亡了,清朝起來了。清朝的創建者滿族人是當時的北方異族,清朝跟蒙古部落之間是互相通婚的,蒙古族與滿族關係很密切,因此北方相對安寧。當時北方產什麼東西呢?北方產人參、貂皮、靈芝等。南方產什麼呢?鐵鍋、鹽巴、茶葉等。而北方跟南方的貿易交界點又是山西,所以山西商人得了清朝的地利之便,加之北方沒有戰爭等外患,於是就開始貿易。當時沒有貨幣,讀者知道當時怎麼做貿易嗎?因為北方蒙古那邊的人非常需要鐵鍋,但他們自己不會造鐵鍋,必須得由山西商人從南方運鐵鍋給北方,那怎麼換呢?山西商人就說他要換貂皮。好,譬如一個大鐵鍋放這裡,就把貂一隻只放進來,貂是小動物,一隻只放到鐵鍋裡面,等到那些貂把鐵鍋佔滿以後,好了,鐵鍋給你,貂給我。這就叫作以貨易貨,雙方都認為討到大便宜了,都覺得對方傻里傻氣的,把貂放滿鐵鍋就給我了,傻死了。所以這個交易很愉快,大家都很高興。

郎鹹平:明清時期的晉商比猶太大商人還機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