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宋朝,明朝是中国历史的大退步吗?

你白哥哥

人们一般会拿明朝和清朝相比,很少会有拿宋朝和明朝来进行比较的。诚然,不管是内外政策还是王朝气质上,宋朝和明朝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王朝,那么相比于宋朝,明朝是否是如题目中所说是历史的退步呢?

首先就应该看怎么样去定义倒退的问题?因为判断某一历史时期是否是倒退的实际上都是用后来的价值观来进行评价。因此我们今天在评价明朝和宋朝到底哪一个是倒退的时候也当是用今天的价值观来进行评价。

宋朝不管是北宋时期还是南宋时期,政治上虽然有朋党之争,朝臣之间也会互相倾轧,但是宋朝的政治运行基本上还是顺畅的。而且宋朝是礼遇知识分子,两宋时期几乎没有知识分子被戮。宋朝也没有历朝所存在的政治顽疾,比如宦官专政、外戚干政等等情况。而明朝则完全不一样,明朝的政治说是黑暗一点儿也不为过,因为不信任文官集团,所以明朝的皇帝开始是用武官集团来平衡和牵制武官。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开国的武官集团损失殆尽,所以明朝的皇帝们开始大规模的提拔宦官,以牵制势力强大的文官集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所谓的宦官干政。虽然也出现过部分素质比较好的宦官,但是大多数宦官除了为自己捞取利益外实际上并没有太大作为,反而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到了明朝末期,朋党问题也出现,所以政治体制最终陷入僵化。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宋朝也远远比明朝要进步。宋朝据称是中国历史上人口第一次过亿的时代,而一直到明朝结束,中国人口都没有达到一个亿。宋朝的对外开放程度也远比明朝要高很多,北宋时期有边关贸易,南宋时期有海外贸易,而明朝则长期实行海禁政策。

所以,认为宋朝比明朝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


青年史学家

明朝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转折。从明朝起,中国开始进入真正的衰退期。中国不再是世界发展的中心。看看明朝时,世界上都发生了什么,大航海时代的兴起,文艺复习,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金属活字印刷被发明(德国)并迅速推广,哥白尼日心说,伽利略奠定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一系列惊天动地的事件,一个个闪耀着智慧思想的人物,太多太多了,每一个都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值得载入史册。而同时期的明朝,一件都没有。这一切都是和明朝封闭的经济、禁锢的思想、黑暗的统治相关的。

下面,我就宋、明做一些最基本的对比。只说经济上说。其实,明(中前期)经济凭什么和汉、唐比?更不消说宋了。靠种地?朱元璋的小农经济无法理解海外贸易带来的巨大利润。比如南宋时,中国已经可以精制白糖,有制作工艺的《糖霜谱》出版。陆游曾记述他花了一文钱买了块糖哄他表妹。而同时期的欧洲,却没有此项技术。白糖因而成为奢侈品。一磅白糖可以换取等重的黄金。至今,欧洲有依然受“吃白糖是超级炫富”的思维影响的遗存,喜欢把白糖加工成精巧的艺术品。从一文钱到等重黄金,这其中利润远不是农业能比的。宋时海外贸易有多大。这也远超很多人的想象。(我 手头上并没有元的经济数据。但元也是重视海外贸易的。)据记载,北宋某年,泉州市舶司有六百条海船的任务,结果他们一不小心造了一千条。也就是说,当年就有一千条新船下水。宋共有四个市舶司。他们的造船能力加起来,当时整个世界也比不上。而据考古和文献记载一条宋海船载重量达四百多吨,出去人员及给养约两百吨,还可以运输两百吨左右的货物,这相当于七百匹骆驼的运量。因此宋时陆上丝绸之路完全被荒弃。这些海船源源不断为宋带来巨大财富。当时记载是“农人着丝履”。有人表示怀疑,说农夫穿着丝鞋怎么劳动。这完全是误解。应该理解为普通农夫也穿得起高档皮鞋。还有类似记载: 虽蓬门贫女,亦有一两件锦衣罗裙,几样头饰。这也说明宋是藏富于民。
所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民超级富裕的朝代,只不过很多中国人穷慣了,不敢相信而已。宋朝经济唯一欠缺的就是贵金属。这导致宋钱发行量巨大。这被某些人认为是通货膨胀。其实宋钱主要是金属货币,本身就有价值。按购买力来算。 北宋,一头牛,从三贯到十五贯。一只猪约一贯。而宋时中产阶级起步为三千贯。北宋一个小食摊一天利润越一百文。(一千文为一贯)也就是说一个摆小摊的一个月收入在好的年景可以购买一头牛了。这个购买力相当高了。宋朝缺贵金属,折合成黄金,实际上降低了宋钱的价值。即使这样,依然很惊人。峰值是的一亿六千万贯折合成美元约两千亿美元。无论人均还是总量都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也远超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
关于宋朝商人地位、宋出台促进商业发展的政策如退税、国退民进等等。这又是另一个可以展开很多的话题。几千字都写不完。只能简单总结一下。到了晚宋,已产生一个富裕、自觉并对自己鲜明特征和特殊文化有强烈意识的城市中产阶级。同时,以前富商和士大夫之间不可逾越的社会障碍开始崩溃。(自秦以后,除了冯京,也就是“错把冯京当马凉”的冯京,中国历史上再没有一个商人能够做到丞相的位置。)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条件到晚宋时期已经成熟。 以上两句均摘自《剑桥中国史》。(前面的括号内是我自己加的)宋是唯一有可能产生现代资本主义的朝代。
而朱元璋的抑商政策,就使明朝社会发展开倒车。明中期官员俸禄甚至以实物支付,简直要退化到以物易物的状态。没有商业发展,中国永远被禁锢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永远无法发展出资本主义。中国无可避免地落后了。虽然明后期,有部分开海关的形式这也是针对官方资本,严禁私人行为。众所周知,国营企业不靠垄断永远干不赢民营企业。于是曾经被当做倭寇的走私又开始泛滥。以前的倭寇头子汪直曾说过,如果承认我的合法地位,我可以为朝廷献上大半个日本。如若不然,即使杀了我,海盗依然无法平息。(原话不记得了,大致这个意思)后来果然如此。明后期即使白银大量进入中国也已经无济于事,(其实清前期一样,也是大量白银涌入)王朝发展已到尾声,资本主义还没发展起来,就又要被乱世打断。
明朝有哪些政策抑制了商业发展?表面上看,明朝商业税率低,商业就很容易发展吗?宋的商业税率明显比明朝高很多,商业却无比兴旺。所以不光要看税率。除了明朝时海禁限制了海外贸易,还有商人地位低等因素。像定贯造籍、路引等等。知不知道什么是“路引”。就是离开出生地到外地去,官方开的“介绍信”。没有路引,私自离开,刑罚最重是要被杀头的。商人不能自由流动,资金、货物都无法周转,商业怎么发展?想开路引,其中的窍门不过是官方的一句话。不光商业,这其实也限制了农民的发展。居然还有明粉认为农民是明朝最得利的朝代。不像奴隶被套上有形的枷锁,这条措施实际上也为农民套上一条无形枷锁,把他们锁在出生之地,最终成为依附于当地大地主的农奴。明初时,有评价“远迈汉唐”。这个其实是以粮价为标准的,明初战后恢复,粮价曾一度低于汉唐。所以当时,统治者发出了“远迈汉唐的”口号,这并不等于明初时的经济就正常。也不等于明朝农民生活就过得好。限定人身自由,实际上也限制了思想的交流和传播。现今很多偏远山村,可能几百年都一个样。这简直就是明朝统治的缩影。这样更利于明朝的专制统治。这又是另一个关于它统治思想的话题。
明粉大都爱看《明朝的那些事》,《明朝的那些事》中就记载朱元璋还严格限定民众职业。一个厨子世世代代只能做厨子,哪怕他有一颗做木匠的心。不能有任何梦想,怎么能发挥能动性。用周星驰的话说,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朱元璋本身出身极为贫苦。他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只是着重于解决人的基本温饱。可以借鉴他对官员的态度。作为臣民,每天有俩馒头吃就行了,至于富了后,想吃肉包子,那就是大逆不道。这些政策、制度在战争结束后的恢复期内,可以快速恢复生产经济、生息。但在基本经济发展起来后,就成了社会发展的阻力。
因此,明朝实实在在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西方已经开始世界性的殖民,明朝还拘囿于自己的小圈子,眼界已经开始落后了。明粉还在为战胜西方远道而来武装商船沾沾自喜的。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已经落后。
没想到光经济,简简单单就谈了这么多。还有很多我都没展开。政治上的黑暗(秘密警察性质的两广一卫)、思想上的禁锢(大规模文字狱、八股文)、专制的集权(内阁)我就不想多说了,毕竟时间有限。用《哈佛中国史》中关于明的副标题做个结尾:《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我只想明粉们好好看看真实的历史,仔细想一想,明朝这么一个政治上黑暗、经济上封闭、思想上禁锢,实实在在影响了中国发展的朝代有什么好粉的。
不幸的是,清朝继承了明朝绝大部分政策,只能在沉沦的道路上继续。明粉有多恨清,了解历史后,就会有多讨厌明。

卧枕梅闻花



明朝取代元朝,从疆域上看,是巨大的退步!明朝疆域远远小于元朝!元朝在朝鲜半岛的领土,被朱元璋朱棣出卖给朝鲜,真是崽卖爷田不心痛!

从国际地位上看,是巨大的退步!明朝国际地位远远小于元朝,元朝时对外交流十分开放,连欧洲教皇都派使者鄂多立克向元朝进贡马匹,杨维桢的《佛郎国进天马歌》就有记载,如下:

龙德中,元气昌,天王一统开八荒。

十又一叶治久长,前年白雉来越裳。

中国圣明日重光,仁声极沓动嘉祥。

乌桓部族号佛郎,实生天马龙文章。

玉台启,阊阖张,愿为苍龙驾东皇。

瑶池八骏有若亡,白云谣曲成荒唐。

有元皇帝不下堂,瑶母万寿来称觞。

属车九九和鸾锵,大驾或驻和林乡。

后车猎俟非陈仓,帝乘白马抚八方。

从文人言论自由度上看,元朝远远高于明朝,在元朝,知识分子言论自由,而在明朝,大兴文字狱,虐待文人,把文人当作奴才!朱元璋腰斩高启,朱棣雪埋解缙充分说明了明朝对待知识分子的野蛮。

从老百姓生活水平上看,元朝大部分时间百姓生活平均水平远远高于明朝,叶子奇记载:“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诚所谓盛也矣。”而明朝在朱元璋朱棣时期就爆发了大面积的农民起义,到了后期更是国内天灾不断,到处人吃人。

从人民道德水准上看,元朝人基本是健康的,尚武的,阳光的,自信的。而明朝人则是阴暗的,压抑的,变态的,奴性的。


梦里的月亮er

由于时间和技术的进步,明在某些方面比宋进步不小。

但是在几个核心制度上,明大概是中国王朝最差的。

第一就是科举的八股化,将读书考试的实用性下降到了一个历史的最低谷。明代的读书人,其行政能力,骨气气节,都是历代最低。八股取士,是第一罪魁。

第二个是藩王制度,明的藩王制度是汉以来中国最糟糕的藩王制度。明亡,有一半的责任在此。但凡藩王多的地区,哪怕是太平年间,民也如地狱。如山东等地。

第三个是卫所为中心的兵制,导致了军队的战力不再是军队的装备数量,而是各级将军手中掌握的家丁亲兵数量。导致了明形成了中国历代,大战无论胜败,战斗中军官战死比例超高的怪现象。如果不考虑装备的进步,明代军制,是历代以来最糟糕的。

第四是明的官员晋升系统,是历朝最差。行政官员晋升仅有八股考试一条路。武臣则完全取决于将门。而那些实际执行中能力出色的实干者,除非你去当太监,否则绝无上进可能。

第五就是文臣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海禁。

明本身有着历代以来最好的基础环境。他驱赶蒙元,继承的不但是宋,也是辽金。周边国家普遍偏弱,外贸兴盛,内部由于湖广的持续开发,外来物种的引入,让民间粮食生产力大增。但是一系列制度上的设计错误,和朱家的私心,则逐渐把一把好棋拖入深渊。

相比唐有明确的安史之乱形成的藩镇节点。宋先天不足,面对外敌只能死守。明就像个慢性病人,被一点点耗死了。


方士的知识乐园

长期以来,对明代的经济,存在着一种非常脑残的谬论,那就是明代的商业税收远低于宋代,因此,明代的商业发展并没有宋代繁荣。得出这样结论的人对于经济和财政的基本概念都没有搞清楚。他们是不是可以得出现在对高科技产业采取低税收,所以对高科技产业是一种打压的结论呢?实际上明代对于商业税收低,正是对商业发展的一种保护。这种精神,类似于现在香港所实行的简单税制(simple taxation system)。

“关市之征,宋、元颇烦琐,明初务简约”(《明史》)

甚至有人不加思索的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所以不重视商业。纯属一派胡言。

朱元璋对商业和商人采取了保护措施,定商税“三十税一”,还规定书籍笔墨农具,……、舟车丝布之类皆免税,并下令裁撤税课司局364处,使商税较元末大大简约。明初朱元璋下令工部在南京建有16座大酒楼,“待四方之商贾”,时人李公泰用集句歌咏十六楼,比如咏南市楼“纳纳乾坤大,南楼纵自初。规模三代远,风物六朝余。”

实际上,明代对商业采取了比宋元更为保护的措施。而明代经济的特征是盐铁的私营,手工业的大发展,以及晋商,徽商,郑芝龙集团这些商业团体的崛起。

明代对商业有更好的保护,经济发展在宋代之上。

许多人还在混淆视听,把宋代税收高当成是宋代比明代富裕的证据。

但实际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并不是国家队经济控制力度越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有些人所谓宋朝如何比明代富裕,不过是混淆了政负对经济管制盘剥力和民间经济发展程度。

要说民间私人经济的发展,明代的束缚和管制远比宋代要小,税收负担更是轻到不成比例的程度。

宋朝和明朝的区别在于,宋朝对私人工商业的控制远比明朝严厉的得多,宋朝征收赋税的剥削程度也比明朝大得多,论政负财政收入,宋朝确实比明朝多。

如果要论民间的富裕程度,要从类似人均国民收入的角度来衡量,宋朝能达到明朝的一半就不错了。

一般人所谓宋富,无非是不动脑筋的直接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政负财政税收挂钩,却不知道,在不同发展时代,政负对经济控制力度根本不一样,野蛮人的政权基本上全部经济能力都能转化为军力,转化为政权调动的资源。如果是战国,秦汉时期,那政负对民间经济控制力度也要大多了,所以战国人口数量这么少,却动辄五六十万军队作战,而且是连年作战。而在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化以前,中国的情况就是越是往后发展,经济越是发达,私人经济力量越大,政负的官有经济就越是萎缩,对私人经济的管制能力也越低。


晓沐分享

两者相比,需要进行全方面的对比分析,需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五个方面进行比较。首先以经济而论,宋朝航海贸易和国内宽松的经济政策是每个朝代望尘莫及的,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超越任何朝代,即使与对辽,金,西夏每年进行岁币输出,但是通过经济贸易的方式,对外族国家的经济利润是百分之三百。相比明朝而言,郑和下西洋无非是炫耀国力,又因为倭寇发布海禁政策,对外贸易采取高压政策,国内经济在晚明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也有历史学者提出,再南宋时期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城市的发展,宋朝的城市化率占全国百分之七十,而明朝不足百分之二十(或许会有人提问明朝版图远远大于宋朝版图)。其次,关乎军事,宋朝在武功方面差强人意,多是求和停战,疆域较小,但是在军事武器发展方面令人叹为观止,火药在这个时期形成。明朝在武功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实力,以及精神气节,疆域的实际有效控制区比宋朝多了燕云十六州,陇西,云南。武器方面也相对有所进步。再看政治,宋朝的政治沿袭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干强外弱,也导致边境军事频频告急,可是官员冗杂,管理不善,几经改革,皆以失败而告终。反观明朝,形成内阁制,集权的趋势有所缓和,即使皇帝不上朝,国家机器运转自如,较为进步。文化方面,宋朝乃至华夏文明之巅峰,无可替代。而所谓明朝的永乐大典不过是收集前人经典编纂而成,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等故事的形成和发展皆在宋朝,而八股取士则祸患无穷。思想方面,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的思想和本性,而明朝的阳明心学则启迪人的思维,释放了一部分人的本性,相比程朱理学是极大的思想进步。综上所述,两者相比,各有千秋,相对而言,明朝有所退步。其实,我们看待历史需要用一种文明史观的眼界去看,看这个国家,这个事件,这个人物是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推动力,则是进步,若未推动,则是停滞或倒退。望诸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LG1495992

相比明朝,元朝才是中国历史的退步。

虽说明朝是由汉族建立,但明朝的很多方面都受到元朝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士大夫的侮辱。

再比如中国历代王朝的国本——农业。可以说,虽然唐朝、五代十国时期战争频繁,但总的来说,农业一直在发展。经过两宋发展,农业生产达到顶点。

但在蒙古侵略后,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有多大呢?直到明朝才恢复。

这问题范围很大,我自己下个结论:元朝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它改变了中国王朝的发展轨迹。明朝是在元朝的基础上发展,元朝对于中国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但除此之外,元对中国也有贡献。明朝的疆域就直接继承元朝,西藏便是在元朝纳入中国版图。


春谷小生

自从宋代太祖赵匡胤重文抑武以后,中国就开始退步,整个宋代,一直被辽金夏这些北方民族蹂躏。尤其是朱熹把孔孟之道放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让中国人都一心只读圣贤书,强令所有女人缠足,就把中国发展的脚步缠住了。

&朱圣人,学孔圣人学得走火入魔,把中国文人弄得文不能安邦,武不能保家。

宋代以前,中华民族思想奔放,不拘小节,花木兰可以替父从军,武则天可以君临天下,到了宋代,把儒家思想歪曲,只讲究温良恭俭让,想以此奴化百姓。



&热烈奔放的唐朝,女人能骑马,在宋代就会被打死。

人人都说宋代如何好,百姓安居乐业,但事实并非如此。整个宋代最好的年代不过宋仁宗一朝,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赔款向辽金求和。整个宋朝近三百年,就发生了四百余次农民起义,平均每年一次多,在历史上的所有朝代中农民起义最多的朝代。


&一幅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只看到汴梁的热闹,却没看到宋徽宗时期宋江、方腊等各地的农民起义。

都说宋朝有钱,那是官僚政治势力有钱。宋代每年的岁币全部靠搜刮百姓而来,导致大量的铜钱流向辽金。政府又变本加利的发行纸币来盘剥百姓,到了宋徽宗时期,市场上楮纸成灾,又被不法分子制造假交子冲击市场,百姓手里的纸币大量缩水,生活都难以为继。

&让两宋经济混乱的交子

整个宋代,一直都是缺钱的,到了明代,缺钱的问题更加严重。再加上明代禁海,基本上断绝了海上和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钱荒更是严重。这使得从宋代以来的走下坡路在明代显得越加明显。



&南宋时期的铅质行用钱牌,连铜都没有了,让每年的岁币弄得山穷水尽。

宋明两代贪官和党争最为严重,派系互相倾轧,很多有才之士在党争中沉没,也大大削弱了每次变法的力度。土地兼并严重,官员贪得无厌,这是农民起义频繁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从整个历史看,宋代是退步的开始,一直到清末已经变得病入膏肓。导致这一切的就是独尊儒术,汉代董仲舒没有成功,让朱熹做成了。凡事都不能走极端,儒家学说也不是让中国人一味地迂腐的啃八股文,也没让女人裹小脚,孔子也是提倡要结合法家手段治理国家的。结果被宋代一帮子文人舍本逐末,弄得宋代没一天好日子过。


风云说收藏

宋真宗时代,国家财政收入1.6亿两白银,而据黄仁宇计算,明朝在1570~1580年间,平均每年财政收入是3078万两,不过是宋朝的19%。更主要的是,农业税占明朝政府总收入的81%,工商杂税只占总收入的12%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我这里选择几个点来回答。

1:商税。

宋朝的经济很发达,内地商贸,海外贸易都十分发达。北宋的时候开封就是一个十分超级大城市,人口的汇聚与交通的发达,加上政治中心的原因淤积下来的财富都十分众,让开封是一座商业十分发达的城市。

而宋朝,是对商业收税的,明朝则是实际上不收,明面上商税十分之低,三十税一,同时明朝江南大多数官员家族背后都是经商的,收商税就是要从他们手里抢钱,所以商税规模一直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宋朝的基层官员的治政水平,或者说敛财水平也是很高。只要能给朝廷捞到钱,什么法子都想出来过。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动力就是缺钱。

2:宋朝的文官治政水平与财政制度比明朝要优越。

宋朝的时候,文官的执政水平比明朝是要高出一个水平线的。简单说基层官员的素质,宋朝也要比明朝强得多。

这个是很深刻的印象。具体史料与文案稍后按出来。

就说这个财政制度吧。

明朝有一个很奇葩的财政政策,叫士大夫免税。于是搞得家里只要出来一个秀才、举人、进士就统统把田地纳在士大夫身上,这个在当时叫做诡寄。给衙门的收税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且还都是收实物税,一条鞭法过后搞出来折色更是又将小老百姓刮了一遍。

3:货币。

宋朝的交子、会子的信用度还是不错的,一开始是商人自己高,信誉度十分看重。后来朝廷把这个收进去了,信用度就下降了很多,但还不至于搞得朝廷纸币成了废纸。

到了明朝,这玩意就成了比废纸还嫌弃的东西。


金山万丈

明朝步兵相比宋朝的在前期并没有退步,反而是提升了。但是这种提升很快就衰退,最终明朝步兵其实就是退化成为宋朝步兵的样子。

明初的步兵巅峰

由于地处江淮流域,明初的军队主要由步兵队伍组成,骑兵的数量相比之下就很少。与传统上很多人认为的情况非常不同,明初步兵队伍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

长枪兵与弓箭手。

这样的构成虽然看着简单,在实际作战中却是非常高效的选择。在当时,明朝军队以每一百人作为一个基础战术单位,这当中就包括了40名长枪手与30名弓箭手,此外还有20名刀盾手负责支援作战。值得一提的是,每支队伍中还包括了10名使用原始火枪的火铳手,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

无论是敌军的骑兵还是步兵,明初的步兵都会使用手中的长枪发起势不可挡的冲锋。

长枪作为冷兵器时代最适合团战的武器被明朝步兵很好的加以利用。纵观人类军事史,使用长枪为主要武器的军队无疑例外的都需要比较好的训练与较高的士气,才能发挥这种武器的最佳效果。无论是古代的马其顿帝国还是中世纪的瑞士人,又或者是近代开始后崛起的西欧地区,长枪都是军队长枪依仗的标配。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明初军队也以其独特的长枪方阵战术,独树一帜。

明朝步兵的宋朝化

不过,在明初一统江山后,明初的军事优势便开始慢慢丧失。一方面是由于大规模战事告终后,很多处于内地的军队马放南山,训练难免懈怠。另一方面,由于朱元璋开始推行异常理想化的卫所兵制度,将大量军队舒服在有限的土地上,而不给于足够的供养资源,造成了军事人员的生活贫困、训练废弛,以至于兵员的逃亡等不利因素。

同时,明朝对于内地地区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力图根除元朝时期外来文化影响的因素,使得民间尚武文化迅速丧失。如此一来,维系着军队使用长枪方阵和招募弓箭手的社会资源都不断减少。明朝军队注定将在之后的日子里发生重大变化。

这个变化在朱元璋死后已经初露端倪。1399年,靖难之役爆发,南北两股势力的明朝军队狭路相逢。朱棣麾下的燕军虽然在骑兵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战场上相互厮杀的绝大部分,依然是步兵队伍。南京朝廷派来的南方军队已经开始有了使用弩的记载。这一不同无疑反应了明朝军队因为前文所提到的几个因素,正在逐渐丧失自己的光荣传统。北方的燕军由于一直处于同蒙古军队交战的最前线,这一变化并不明显。这一差别,也是最终燕军战胜南军,保送朱棣登上大明皇位的原因之一。

勇武的朱棣登基成为明朝新的皇帝,并没有止住朱元璋时代就开始的明朝军队颓废进程。朱棣之后,明军越来越难以大规模深入蒙古地区进行惩戒作战,入侵越南的占领军也在当地人的汪洋大海中折戟沉沙。退到长城内的明军不断丢失着自己当初的优势,为了继续与逐渐强大起来的敌人对抗,明朝军队采取了很多补救措施。

其一便是前文多次提及的为部队开始大量装备弩及原始火器。在弓箭手当家的明初,弩一般被明军用于守城,而到了明英宗的时候,弩已经被很多步兵用于野战。相比明初,长枪与弓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步兵队伍,明英宗时候军队往往将十名火铳手,十名弓箭手,十名刀牌手,十名弩手以及一些负责管理火药的杂役编成一队。不仅人数上比明朝的少了一半,战术也变成了单纯的以远距离射击为主,缺乏近身肉搏战能力。其中早期火器的运用虽然看着非常超前,但由于当时的火门枪在填装及发射过程中有诸多不便,造成了这种武器的效率不仅无法比拟弓箭,连一般的弩都有所不如,其杀伤能力并不比噪音与烟火带来的心理震撼更强。

其二便是希望越来越少的近战战士,拥有更强的个人技艺,弥补群体中其他人的缺失。由于明朝军队的兵员素质与训练水平的迅速跌落,到了明英宗的时代,很多部队中已经不见了长枪方阵。刀牌手作为一种主要近战力量,得到了保存。这些士兵在训练与作战技能上无疑是超过任何一个长枪兵的,然而在强调团体作战效率的战场上,这些刀牌手的效率又远远及不上结阵的长枪兵。

当英宗在土木堡被俘,蒙古军队进攻北京。守军多次组织敢死队发起夜袭,分发的兵器包括长斧和长刀一类非常倚重使用者个人武艺的武器,却是不利于结阵的选择。这个趋势最终在明朝的历史上,愈演愈烈。而英宗出征土木堡的时候,这个进程已经不可逆转的开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