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过减速带,这样操作才对!

过减速带简直是城市开车里的家常便饭,在地库有减速带,在小区有减速带。相信很多车主朋友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心中也有那么一丝丝疑问,例如很多车主朋友都在评论区给轮谷留言说:车本来就是个损耗品,一会怕这个,一会怕那个,干脆回家供着得了。轮谷想说的是:普及用车小知识,是希望广大车主朋友能对养车、用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用科学的方法去养护自己的爱车。

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我们人类本身以后也会面临疾病、衰老等问题,难道因为这些,我们就不去学习如何科学保养自己身体了么?其实科学养护自己的车辆,其实也是给自己和家人一份安全的守护。

开车过减速带,这样操作才对!

在过减速带的时候主要有三种过法,常规的正着过,斜着过,以及在一些减速带没有占满整个路面时单边轮子过。这三种方法哪种对车辆的损耗最小呢?今天轮谷就来跟大家聊聊开车过减速带的那些个事,看看到底怎样合理通过减速带吧!

一、怎么过减速带最舒服?

很多开车的朋友可能都有体会:垂直着过,车子的颠簸、弹跳感比较大。斜着过,感觉车子弹跳没那么大,但摇摆幅度大一些;单边车轮过,车子的弹跳不大,摇摆的次数也少些,感觉比较舒服。就舒服程度来说,单边车轮过应该排第一。但这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采取的方式,只有当有些减速带的宽度并没有占据到整个路面,路边留有一小道平地时,才留给了驾驶者单边车轮过减速带的机会。但这种场景日常并不少见。

除此之外,怎么过最舒服?

至于垂直过和斜着过哪种感觉更舒服,要看具体车型表现。垂直过,主要是颠簸;斜着过,主要是摇摆。这两种动作的程度,要看具体的悬挂特性,有的悬挂比较擅长吸收垂直震动,例如调校很软的舒适型车,典型代表就是日产天籁;有的擅长抑制车身侧倾摆动,主要是高级点的运动型车。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多数的车斜着过比垂直过更舒服些。

开车过减速带,这样操作才对!

二、斜着过减速带伤车吗?

从车体和悬挂的构造来看,车子过减速带这个动作,是车轮(包括悬挂)在地面和车身之间的受压运动。垂直过减速带,左右车轮同时收缩,来自地面的作用力由两个车轮的弹簧、减震器共同对半去分担,而且不受独立或非独立悬挂形式的影响。此时车身主要承受上下,而且是左右对称的,受力比较平均。

以斜着过减速带,对于弹簧、减震器以及整个车身(车架),其实都会产生更大的折损消耗。这可以反过来解释为什么斜着通过比垂直通过感觉舒服些——因为整个系统吸收了更多的能量,传递到人体身上的能量(震动)就少了。但现在你应该明白,这个舒服是以加速减震器和车身的老化为代价的。

开车过减速带,这样操作才对!

三、造成了哪些影响?

加速老化的还有轮胎。垂直过减速带时,胎面与减速带的接触面齐平,胎面受的压力不大。但斜着通过时,胎壁先接触减速带,这对轮胎也是一种折寿。

最后看看单边过减速带。由于是垂直通过,对轮胎没什么伤害。但由于每次都是单边车轮碾压减速带,同样存在弹簧、减震负荷比同时通过要大的情况。

减震器老化可以换减震器(正常可用10万公里以上);但车身频繁扭曲变形带来的“暗伤”是无法修补的,将导致车子更早出现杂音、松散感。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车子的这些现象,其实跟你日常过减速带的习惯有关。

减速带所带来的震动还会影响车上的各部件,特别是现在装备在车中的各项电子设备,就拿我们每天必须使用的音响来说,虽然在设计之初有一定的抗震系数,但剧烈的颠簸还是会伤害到音响播放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车辆快速通过减速带时,车内的乘客此时第一反应就是颠簸,并且会令车内人员非常不适,对于悬架较硬的车型,坐在后排的乘客甚至会一下子颠起来,此时头部可能会和车顶接触,造成伤害。同时还会伴随扬起车内沉积的灰尘,污染车内的空气,影响车内乘坐者的身体健康。

开车过减速带,这样操作才对!

四、不同方式影响通过性吗?

有些人有这样的经验:遇到比较高的减速带,斜着通过貌似比较不容易“托底”。事实上,底盘离地距并不因你的行驶角度而改变,除非通过角度斜到超过45度,营造出“交叉轴”的效果,才有可能提高通过性。

大部分时候,垂直通过之所以容易托底是因为车速过快,导致悬挂收缩后向下回弹幅度较大而“磕”到底盘,减慢点速度就可以避免。

而且过减速带时速度不能过快,若长期如此快速通过,不但会加速胎面橡胶的磨损,导致汽车跑偏等,严重的损坏轮胎、轮毂、底盘悬挂等。

开车过减速带,这样操作才对!

结论:

综上所述,开车遇到减速带,最好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提早将车速降下来,然后正向通过减速带,把冲击力平衡在两边轮胎上,使左右两侧的悬架系统平衡受力,这样对车的伤害也是是最小的。

不过,过减速带时,还取决于你的汽车底盘表现,如果你的汽车底盘被调校的很舒适的话,速度快点过减速带,车里的人也许也只有微微的噗通了一下,如果有时很可以很慢很慢的过,车里的人反而感觉到颠簸明显。

老铁,告诉我:你平时是怎样过减速带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