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特大地震的十年,绵竹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5·12” 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十年间,一座新城镇在绵竹拔地而起,一栋栋地标建筑让这座深受重创的城市重新焕发生机。

纵观绵竹震后十年变迁,如果说看见的巨变是城市面貌的变化,那看不见的改变,则是绵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绵竹,时间过得很慢,绵竹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米粉开始的。走在绵竹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米粉店,三五成群的人坐在露天的饭桌上嗍着米粉,这是绵竹清晨最悦耳的背景音。傍晚,在中心广场、体育中心和马尾河畔,有的人在慢跑,有的人在跳着广场舞,有的人在搓着麻将,从他们的脸上,已经看不到地震带给他们的伤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年画村“三彩”姐妹的年画情缘

“5·12” 特大地震的十年,绵竹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2018年2月9日,在圣彼得堡市,绵竹年画在现场展示了年画的制作过程,颜色艳丽,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的绵竹年画受到当地公众的喜爱,现场不论老少都争先体验起画年画。

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是中国四大年画绵竹年画的发源地,地震中,大量的房屋受损,年画产业也受到了重创。

在江苏苏州的援建下,年画村重新焕发了活力。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处处张贴、喷绘着色彩鲜艳、乡土气息浓郁的年画;在年画街坊、年画展示厅,技艺高超的匠人手持画笔,仔细端详着设计模板,构思着一幅幅精美的年画。

在年画村,有一家经营年画创意产品的三彩画坊,由贾君三姐妹于2004年共同创立。三彩画坊不仅经营传统年画,还经营布艺、编织品和饰品等创意产品,这些产品既保留了传统的民间艺术风格,又通过高超的手工技艺将年画与时尚元素紧密结合,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三姐妹中的二姐名叫贾君,精通年画创作,曾在绵竹年画博物馆工作近20年。2000年时,她有了与姐妹共同创业的想法。通过酝酿和筹备,贾君和大姐贾红兵、三妹贾萍于2004年一起创立了三彩画坊。创业之初,她们尝试将年画手工绘制于服装、背包、饰品上,没想到迅速得到了周围朋友的广泛好评,三姐妹顿时有了信心。从那时起,她们便将画坊的发展方向定位在传统工艺创新上。通过不断尝试,画坊渐渐开发出了年画服饰、年画背包和年画生活用品等特色创意产品。年画创意产品的开发,坚定了三姐妹拓宽年画市场的决心。

“5·12” 特大地震的十年,绵竹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年画村老艺人不仅传承传统,更会享受生活。

然而这并不容易,在经过了产品被白蚁破坏、店面在“5·12 ”特大地震中严重受损等一列挫折后,三彩画坊的产品终于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逐渐成为带动绵竹当地年画产业发展的领军品牌。画坊也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了今天的五六十人,并形成了一个从专业设计到制作、加工、经营的手工作坊。经营的产品既有传统年画,又有诸如布艺、刺绣等创意年画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

三彩画坊还是四川省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并提供针对残障人士和留守儿童的免费培训,让他们学到手艺。谈到三彩画坊未来的发展,贾君表示,希望尽自己的力量让年画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在孝德年画村,像贾君三姐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在经历地震之后,仍然用艺术创作来面对生活。如今的绵竹孝德镇年画村,一扫地震带来的阴霾,以年画为依托,周边的农家乐、郁金香园、荷花园、亲子基地等相关产业不断发展,农旅融合的图景在川西平原上已然呈现。从基础配套、产业提升、文化传承等方面对年画村进行整体规划布局,打造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三彩画坊之大姐贾红兵观看师傅制作年画刻版。

在江苏南通援建的绵竹文化馆内,每天都有大量市民自发来到这里,有的在吹奏乐器,有的在练习合唱,有的在排练舞蹈……

“自绵竹文化馆建成投入使用以来,我们每年为机关企事业单位、文艺团队及个人免费提供排练场地设施,坚持每周一、二、三利用业余时间举办成人合唱培训班和青年舞蹈培训班。”文化馆馆长何文礼向我们介绍道。

年过六旬的李大爷是当地民间合唱团的一员,退休之前,他是绵竹市的教师,也是那场地震的幸存者之一。

“地震那天,我正在家睡午觉,突然发现床晃得很厉害。一开始我以为是楼下在装修,可过了几秒钟,发现不对劲,原来是地震了。我连衣服都没穿,赶紧往外跑……”回忆起十年前的那场地震,李大爷仍心有余悸。

几年前,李大爷从教学岗位上退了下来,儿子和儿媳妇都忙于工作,孙女在成都上大学,李大爷一个人在家觉得闷得慌,刚好绵竹有个民间合唱团在招人,没有专业和年龄的限制。年轻时候就喜欢唱歌的李大爷毫不犹豫地就去报名了。现在,李大爷的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早上吃个粉,我从家步行20分钟到文化馆,就和合唱团的成员一起排练,合唱团成员大多数都是退休人员,所以和他们在一起,觉得特别处得来。文化馆还会定期安排我们民间合唱团和其他一些民间音乐组织,去各个乡镇参加文化下乡活动,我觉得现在的生活我很满意。”李大爷高兴地说道。

如今,一个崭新的绵竹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重建特色鲜明。绵竹市每年组织文化惠民演出80余场,送剧下乡演出20余场,开展年画节、梨花节、玫瑰采摘节、赏果节等大型群众活动。在重要节日推出特色文艺演出,如元旦新年音乐会,庆五一、国庆戏剧文艺演出,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专场文艺演出等,极大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合唱团正在排练《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现在也正是绵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用辣椒串出的小康生活

“5·12” 特大地震的十年,绵竹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电商扶贫,想方设法为民众创收。

在绵竹市老城区的大街小巷,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各式各样的火锅串串店。每到饭点,店里都人头攒动,三五好友围坐在一起,吃着串串,喝着啤酒。

在绵竹中心广场旁边,有一家串串店生意格外红火,老板娘张姐正在忙着招呼客人,她的火锅串串店做得有声有色,生意好时,忙都忙不过来。而地震前,她不过是个家庭主妇。地震那天,在汉旺工作的丈夫不幸遇难。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孩子还在上初中,家里为了建房还有外债,这一切都要张姐扛。之后,她外出帮人卖过衣服,卖过床垫,因为舍不得孩子,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2009年,她学驾驶,借钱买了面包车,帮人拉货。这些年,再苦再难,她总记得在丈夫墓前答应过的,一定要挺下来。

随着绵竹新老城区的改造工作日见成效,房子建得更好,道路变得更宽,城市里的商业氛围更浓,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到了提升。张姐看到了绵竹餐饮业发展的商机,2017年3月,她把在成都做厨师的弟弟喊了回来,姐弟俩在绵竹中心广场附近租了一间店铺,合伙开了一家火锅串串店,弟弟负责后厨的食物,她负责收银和接待客人。

“火锅店刚开的时候,生意并不是很好,因为附近做串串的店太多了,后来就想着创新,我们把店铺装修成年轻人喜欢的风格,兼卖一些糍粑冰粉、红糖锅盔等小吃,又改进了我们的食材和锅底,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了。”张姐说道。

随着绵竹城市的重建,绵竹的旅游事业也在慢慢恢复,越来越多的游客来绵竹旅游。“以前因为都是本地人来吃,我们店只卖红汤锅底,现在外地的游客越来越多,特别是江苏来的游客,他们有些人不能吃辣,所以我们又准备了鸳鸯锅、清汤锅底等,满足不同人的口味。”

现在张姐的火锅店每天都有很多客人,有的是当地的老顾客,有的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如今儿子也在店里帮忙,她还准备另选地址开个分店。“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日子过得很难,但是最困难的时候总算熬过去了,我们离小康生活又近了。”

“生活好了,日子才有盼头”

“5·12” 特大地震的十年,绵竹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文化馆里,民间乐团排练正酣。

行走在汉旺新镇,一排排整齐的川西民居,融合了江南民居的气质。一位大妈提起家里的新房就竖起大拇指:“地震时,我们这里98%的房子都倒塌了,现在不一样了,江苏无锡人帮我们重建,现在的房子比过去漂亮牢固多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在汉旺,不少当地人的生活被地震改变,他们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选择激励自己,为美好生活奋斗。

“真没想到,在我快满40岁的时候,还能走上创业之路,实现自己的梦想。”看着一车车的塑钢门窗从自己的店铺运出去,陈大哥十分满足地笑了。

陈大哥是绵竹汉旺镇人,十年前的那场大地震,让他家损失不小。“家里两层楼的房子损坏了,我也因为地震失去了工作。”震后的日子,他除了每天在汉旺当志愿者外,也在思考未来的出路。

“5·12” 特大地震的十年,绵竹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当地发展致富的主要方式,图为遵道镇棚花村邓清龙夫妇站在自己新修的乡村民宿前。

他最终决定开一家制作塑钢门窗的店铺。通过观察、学习,门外汉陈大哥的生产和安装技术越来越娴熟,订单也越来越多。于是他招收了几个工人,这其中有下岗工人和残障人士。“我不仅要自己创业,还要帮助更多的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在店铺门口,陈大哥贴上了一张“本店招聘工人,欢迎下岗工人、残障人士加入”的招聘启事。如今,除了继续做好塑钢门窗外,陈大哥还打算开发雕花等木质门窗产品。

小赵是汉旺镇一家超市的老板,地震的时候失去了一条腿。起初,他活在一个悲观的世界里。“身体残疾了,外出打工很多单位不要,自己文化水平又不高,没有一技之长,真的不知道以后怎么办?”提到当初的想法,小赵一笑而过。

小赵想到了自己创业。“当时是想着开个饭店,但后来想想,开饭店太辛苦,自己腿脚又不方便,再说,旁边已经有很多家饭店了,开饭店不一定能赚到钱。”经过和家人、朋友的商量,他决定在这些饭店旁边开个超市,目前,超市的生意稳中有升,一家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难熬的那段日子早就过去了,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生活好了,日子才有盼头。”谈到以后的打算,小赵说,他准备再干几年,等多攒一些钱,去绵竹市区再买套房,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不管是创新年画发展的贾君三姐妹,还是选择乐观生活的李大爷,抑或是自主创业求发展的张姐、陈大哥、小赵,地震虽然震毁了他们的家园,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但在“敢想、敢干、敢担当,创新、创业、创一流”的新时期绵竹精神的激励下,在江苏援建者的帮助下,他们选择坚强、选择乐观,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奋斗着。

文章选自《凤凰品城市》2018年5月刊

“5·12” 特大地震的十年,绵竹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