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生鲜事业部、物美、沃尔玛为什么都盯上了这一方案?因为它解决了零售行业的一大痛点

文: 胡宗利

对于纯利只有几个点的零售企业来说,严控成本、压缩费用、降低支出,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是一门必备的功夫。

今天,物流包装在零售行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多,用环保的循环包装技术及模式代替一次性物流包装方式已成企业共识,但可循环包装不但购买价格高于一次性包装物,企业还必须在使用初期对包装箱进行大量投资,同时负担额外的运输成本,并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控制系统。这种“甜蜜的负担”,是许多企业不愿使用可循环物流包装的一大原因。

这对零售企业来说是一个痛点。

高成本逼出来的“新物种”

“箱箱共用首创智能化物流包装共用平台,在业内被看作是引发物流包装变革的创新模式,自推出后就呈现快速发展之势,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市场需求持续扩大,订单量呈几何式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箱箱共用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同样增长强劲,日本、南非、欧美等地订单不断,市场供不应求。

箱箱共用不仅赢得了客户青睐、行业认可,还受到资本的高度关注,分别于2014年9月及2016年5月累计融资超亿元,并于2017年8月完成单笔超亿元的融资,前腾讯CTO熊明华在C轮融资完成后,正式出任箱箱共用董事。

阿里生鲜事业部、物美、沃尔玛为什么都盯上了这一方案?因为它解决了零售行业的一大痛点

箱箱共用投资人

在各方助力之下,箱箱共用正快速突破和扩张,努力成长为全球智能化物流包装领域的领军企业,并立志成为世界级的智能化物流包装共用平台。

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研发能力做支撑。箱箱共用将“创新”视为发展的不竭动力,十分重视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每年投入巨资对产品进行升级和创新。

箱箱共用的研发实力和成果得到业界充分肯定,先后获得了上海市最具投资价值五十强、高新技术企业、“四新”企业、上海市专利试点、科技“小巨人”等荣誉。

物流行业面临三个痛点

当前,一次性物流包装被广泛应用在生鲜食品、工业及消费品、零售业、散装原辅料等领域,而随着瓦楞纸、塑料、木材等包装材料价格的逐年攀升,使本就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再添压力;此外,一次性包装大多难以降解再生,大量工业废弃物和垃圾由此产生,由于回收机制不健全,导致脆弱的生态不堪重负。如何从改善物流包装着手,实现降本增效、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基于对成本、效率和环保等多方面的考虑,用循环包装技术及模式代替一次性物流包装已成为业界共识。不过,在由传统模式向可循环物流包装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三大挑战:

1、一次性投资压力: 可循环包装的购买价格高于瓦楞纸箱等一次性包装物,而随着时间推移和规模化应用,整体费用将明显降低。然而企业必须在使用初期对包装箱进行大量投资,还需负担额外的运输成本,并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控制系统。这种“甜蜜的负担”,是许多企业不愿使用可循环物流包装的一大原因。

2、周转率低下: 传统的租赁模式,诸多原因导致周转效率低下。例如,由于上下游用户间的信息不透明,即使箱子已经腾空,但上下游用户都无法实时掌握空箱数据及位置信息,也无法采取任何收箱行动;部分下游用户在未经上游企业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挪用空箱资源;下游用户始终没有优化周转率的动力,上游发箱者始终处于被动的一方。这种低效的租赁模式导致平均年度周转率都在5次以下。

3、存在数据盲区: 在传统的物流包装流转过程中,用户无法实时掌握包装物当下的位置信息,也无从知晓被使用或空闲的状态信息,这些数据盲区导致了每年高达20%的丢失率。为了掌握物流包装的信息,一些企业使用人工盘点的方式进行管理,收效甚微,且无形中增加了运营成本。

全面破解物流包装难题

种种因素制约着可循环物流包装模式和技术的发展,箱箱共用意识到仅靠单一维度的努力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廖清新认为,“必须借助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数字化升级解决物流包装难题。”

经过多年努力,箱箱共用不仅将有源RFID、低功耗蓝牙BLE、蜂窝通讯M2M及NB-IoT等技术完美融入了RTP结构及工艺技术中;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向企业用户提供可循环智能包装租赁服务;利用覆盖全国百公里范围内服务网点,通过技术平台实现空箱就近收发,随租随还。可以说,箱箱共用开启了一个物流包装的智能化新时代。

箱箱共用作为智能化RTP领域领军企业,基于10余年行业认知,产品覆盖散装液体包装的IBC系列,食品和生鲜包装的FMCG系列,以及汽车零配件系列三大类。可帮助企业降低物流包装资本投入;减少物流环节,优化供应链;精简物流管理,降低管理费用。

箱箱共用运用三大领域

这位技术人员把这一应用场景总结为: 就近收发,随用随还,随心用。

阿里生鲜事业部、物美、沃尔玛为什么都盯上了这一方案?因为它解决了零售行业的一大痛点

箱箱共用始终坚信智能化的物流包装是供应链流动过程中最佳的数据采集器。通过将货物ID和包装物进行绑定,采集卡车或司机的GPS信息,或者采集箱内温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等等信息,从而实现了对货物和运输安全的监控。

从RTP“场外”资源共享,到上游供应商“场内”箱货管理,到运输途中箱货监控,再到下游供应商“场内”箱货管理,整个供应链过程的四个环节的数据无缝衔接,不仅提供面向企业的物流包装物的共享服务,更是推动场内箱货的精细化及智能化管理。

阿里生鲜事业部、物美、沃尔玛为什么都盯上了这一方案?因为它解决了零售行业的一大痛点

箱箱共用的成功运转,不仅有赖于背后强大的服务团队,更是因为基于智能化物流包装的基因和独特的物联网、互联网思维。目前,箱箱共用不断跨界创新,正努力进化为物流包装领域的智能化专家,众多企业客户因此受益。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时代,面向未来的企业都要在硬件、软件及服务上进行跨界创新。正如箱箱共用CEO廖清新所说“箱箱共用不仅要跨技术边界,还要跨国界、跨文化的谋求合作并解决社会问题,箱箱共用真诚的希望能和各行各业的朋友们一起携手,共同消灭一次性包装物给世界带来的危害,让世界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