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成江西區域協調發展重要支撐

贛州成江西區域協調發展重要支撐

繁忙的贛州港。 鄒忠輝攝

江西贛州作出“解放思想、內外兼修、北上南下”的戰略部署,明晰了在更高起點上繼續擴大開放的路徑選擇。同時,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海西經濟區,加快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的互聯互通

GDP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8%、工業固投增長29%、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2017年,有江西“南大門”之稱的贛州發展成績亮眼,4項經濟指標增速保持全省第一。

贛州是江西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設區市,是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核心區。國務院、江西省政府先後出臺意見,支持贛州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贛州應時而動,朝著“江西南部重要增長板塊”的座標加速前行。

構築發展跑道

前不久,一場聚焦高鐵經濟的高峰論壇在贛州舉辦,吸引30多萬名網友在線觀看。贛州高鐵建設及著力打造的高鐵新區,讓社會各界感受到了“奔跑吧贛州”的強大活力。

“五嶺之要衝、粵閩之咽喉”,憑藉良好的區位優勢,2017年贛州被國務院明確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城市,有7條鐵路進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加上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國家戰略的推進、贛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的全面落實、贛州列入“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和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等政策疊加,曾因交通不便而偏居一隅的贛州,基礎設施建設蹄疾步穩。

興泉鐵路、廣吉高速寧都段、興贛高速北延、黃金機場改擴建……一大批重大項目正在有序推進。贛州“三縱三橫六聯”高速公路網全面形成,構建了通往珠三角和海西經濟區的4小時高速經濟圈;“米”字形航空網絡讓贛州黃金機場成為江西省內通航城市最多、通達性最強的支線機場。

高鐵建設更是從無到有:昌贛客專贛州段隧道群全部貫通,將形成覆蓋全省主要市縣區的“2小時交通圈”;贛深客專全線開工,建成後從珠三角到江西的高鐵無須繞道湖南,贛州至深圳僅需2小時。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2019年贛州高鐵通車,贛州將迎來飛速發展,與周邊200公里範圍經濟圈內的郴州、韶關、龍巖,以及周邊400公里經濟圈內的廣州、深圳、廈門、福州、長沙等城市之間的經貿往來將更加頻繁,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將更加順暢。”贛州市鐵路建設辦公室主任邱世祿說。

以高鐵為依託,贛州因地制宜規劃建設高鐵新區,打造城市新門戶和商務、物流中心,綠地集團等知名企業紛紛在此佈局。

在積極融入全國交通大循環的同時,贛州加快建設市域立體交通體系。總長約254公里的中心城區快速路可服務300萬城市人口,實現中心城區各組團快速無縫銜接,目前有9條已開工建設。

四通八達、內聯外通,一個開放包容的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贛州作為四省通衢的節點城市地位凸顯。

積蓄髮展勢能

區域經濟的活力在於開放。贛州被稱為江西“南大門”,開放風潮由來已久,歷經多年實踐,已逐步從“內地”變“前沿”,是中部地區開放平臺最多、最全的設區市。

立足市情,把握新一輪戰略機遇,贛州對“十三五”發展作出“解放思想、內外兼修、北上南下”的戰略部署,明晰了在更高起點上繼續擴大開放的路徑選擇。今天的贛州,正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擁抱世界,打造內陸雙向開放高地。

4月11日,載有45個集裝箱木材的列車,搭乘深圳鹽田港至贛州港首列“五定”班列順利到港。作為全國第八個永久對外開放的內陸臨時鐵路口岸和中國內陸首個國檢監管試驗區,贛州港以進口全直通、出口全直放的通關優勢,高效對接鹽田港等沿海港口,開通18條中歐(亞)班列線路,成為贛州乃至江西融入“一帶一路”的前沿窗口。 依託贛州港,贛州開啟了口岸經濟的新時代,傢俱、服裝、蔬菜、機械設備等贛南製造產品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贛州港相配套的物流、金融、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 按照“一核兩翼”空間佈局,贛州下大力氣打造內陸口岸,加快建設以贛州鐵路口岸、航空口岸、國檢監管試驗區和贛州綜合保稅區為主體的口岸核心功能區,以龍南保稅物流中心為主體的南翼口岸功能擴展區和以瑞金陸路口岸作業區為主體的東翼口岸功能擴展區,著力打造臨港經濟區,增強對省際周邊城市的輻射影響能力。

擴大對外開放,離不開產業平臺的有力支撐。新能源汽車科技城、現代家居城、中國稀金谷、青峰藥谷以及贛粵電子信息產業帶等“兩城兩谷一帶”建設快馬加鞭,形成吸納大企業、承載大項目、集聚大產業的強大氣場。總投資100億元的信豐縣合力泰科技園,是贛粵電子信息產業帶的標杆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5個月。落地不到半年,磁吸效應明顯,上下游企業紛至沓來。

贛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贛州加工貿易承接轉移示範地、瑞興於經濟振興試驗區……贛州還爭取和建設了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國字號”平臺,積蓄髮展新勢能。

謀劃發展棋局

作為中西部地區連接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贛州要素完備、資源富集、環境優越。深化區域合作,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既具有現實基礎,也是加快發展的題中之意。為了發展的共同理想,贛州拿出最大的誠意、最好的政策,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海西經濟區,加快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的互聯互通;發揮長三角贛商聯盟、“紅三角”經濟發展促進會等區域性協會組織的紐帶作用,利用贛港會、深圳文博會、贛臺會等展會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推介、考察洽談,取得了一批合作成果。

“深贛兩地地緣相近、資源互補,完全可以進一步加強交流、實現共贏。”深圳市龍華區區長助理張周興說。看中贛州經開區在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領域的有利條件,龍華區和贛州經開區展開新興產業合作,通過建立生產基地、共建創新研發平臺、產品購銷合作等方式分享新商機。

“山清水秀,民風淳樸,路程不遠。”在大餘縣國家4A級丫山景區的單車酒吧裡,20多名廈門遊客正興致勃勃地欣賞客家山歌。贛州深化與周邊省市的旅遊合作,共同推出精品旅遊線路,實現景點連通、營銷聯手、客源互送,已成為贛粵閩湘四省遊客短途出行最理想的目的地之一。

金融合作日益活躍。今年初,贛州與廣州簽訂金融對口合作框架協議,將藉助廣州市金融機構多、資金實力雄厚、人才匯聚等優勢,實現金融發展再上新臺階。

生態環保合作密切。依託東江一衣帶水的親緣關係,贛州與河源建立了跨界河流水汙染聯防聯控協作機制,開展了系列跨界水質檢測和執法聯動,以保護東江源頭區域生態環境。

隨著“走出去”步伐加快,贛州的“朋友圈”越來越大,與義烏、龍巖、滿洲里等地簽下戰略合作協議,與北京、上海、寧波、崑山等地開展了國家級經開區結對共建。

更上層樓,海闊天空。高層次、寬領域的區域合作,帶來了大量的資本、靈活的機制、先進的理念、廣闊的市場,贛州的崛起之路將變得更加順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