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聯想由倪光南操作,現在的聯想會如何?

yiyong5199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向前看,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假設始終是假設,至少我相信在當年或者說在國內的體制與國外的限制下,聯想走不出第二條路。大家以為華為很牛了,當然那都是你以為的。比Intel怎麼樣,比微軟又如何?如果美國這次禁的是華為,相信一樣也會死翹翹。

既然聊到這兒,就多數幾句吧。我覺得人在社會上混一定要避免陷入以下幾種情緒:

第一 魏延情緒。就是總提起當年聽我的如何如何,其實當年聽他的也未必不成,但也未必能成。總活在過去虛擬的成就裡,也許就會錯過眼前的好機會。就好比倪光南院士在離開聯想後也搞了幾個芯片公司,一時也風光無限,最後由於種種原因都沒有成功。所以你看,事物的規律就是如此。沒有合適的土壤,怎麼能培育出牛逼的企業呢?

第二 民粹情緒。最近發生了好多事,比如中芯事件,比如“投錯票”的聯想。無數噴子在網上肆意揮灑自己的見解,以為動動嘴就能佔領全世界了。誠然,動嘴比動腦更簡單也更刺激荷爾蒙。當一個公司以愛國,支持國產等為由來宣傳自己的產品,最終也一定會因為“投錯票”,售價差等問題被人唾罵,所謂因果循環而已。

第三 編不下去了。。。

與君共勉

既然提到華為就不怕捱罵了,再多說句吧。其實像華為這種公司是非常恐怖的存在,倒不是說公司牛逼的嚇人,反而是他的價值觀很嚇人。聽說一進公司就會“自願”簽署奮鬥者協議,放棄年假,從此就過上了996的生活。還有華為奉行的狼性文化,就是要用低價競爭,提供對手提供不了的服務來把所有競爭對手都幹掉,這就導致很多華為人連跳槽都沒地方可去。還有高工資,其實就是逼著一個人做完三個人的活兒然後給他開兩個人的工資。這樣做其實一點兒也不合理,因為長時間的加班必然導致工作效率下降,而且這樣做其實是減少了社會上的工作崗位。大家都慢下來不好嗎?多看看路上的風景,多陪陪家人,多享受一下生活不好嗎?我無法想象這個社會再出現第二個,甚至第三個華為。

好吧,就醬。以上關於華為的一些言論可能有些言過其實,大多是道聽途說,大家也不要較真啦。


小綠葉蟬57962332

我以為,如果當初倪光南(院士)成為聯想的一號人物,或者柳傳志堅定地支持倪光南在技術的道路上一直走到底;那麼聯想今天在市場中的地位和實力應該不會遜色於華為,聯想的業務很可能與目前亦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聯想可能既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通信廠商,又是全球數一數二的PC廠商,等等。並且,大多數的人都該想得到的,即聯想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起能夠堅持走技術為先的路線,則聯想現今具有的技術和創新能力,尤其對核心的技術積累應當是很雄厚的。

有人可能會說,倪光南是位一流的技術專家,但未必就精通企業的經營之道。但據我所瞭解的倪光南,倪光南同樣懂企業管理,甚至在為聯想規劃技術路線和研發項目等方面,很有戰略眼見。還有,當初柳傳志等人創立聯想時,媒體曾是這樣評價柳傳志等人的:“一群完全不懂市場的科研人員。”所以,我隱隱地覺得,那些說柳傳志比倪光南更懂企業經營和市場的,簡直就是強詞奪理。

聯想的創始人柳傳志生於1944年4月29日,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生於1944年10月25日。柳傳志等人1984年在北京創立聯想,任正非1987年在深圳創立華為。這就可以說,柳傳志與任正非既是同時代的人,又幾乎是同時代走上創業之路的人。但到今天,聯想比起華為的差距已經是太大。華為在行業中能有今天的成就,當初任正非其實就是走了跟柳傳志相反的道路。

聯想成立以後,就有著中科院計算機為聯想免費提供的科研成果。其中,倪光南開發設計的聯想漢卡,基本算是白送給了聯想。聯想恰恰也是靠著了倪光南和他的漢卡,才在市場上賺到了一桶金,並在市場上站住了腳,發展了起來。之後很快,聯想成為了中國排名第一的科技公司。可伴隨著聯想在行業中不斷壯大,倪光南堅持聯想應該走“技術為先”的路線;柳傳志則完全反其道而行之,說什麼都要讓聯想走“貿工技”的路線。到1994年,倪光南與柳傳志之間徹底分裂。

實際上,就當時來說,倪光南主張聯想走“技工貿”的路線,是完全有道理的。起初,倪光南主持研發出了聯想漢卡。漢卡在市場中的利潤相當的高,一套漢卡的價格就達數千塊,對應的成本大約佔到價格的50%;並且,聯想是往往把漢卡搭在微機上一同對外出售,這還幫助聯想提升了微機在市場上的銷量。正因如此,聯想前三年的收入平均增速即高達500%,在前三年漢卡為聯想創造了1200多萬元的利潤(之中包含了退稅);在聯想式漢卡10年的壽命期中,聯想總共銷售出了16萬套,相應的利稅達到上億元。顯然,在倪光南看來,聯想在技術路線上不僅走通了,而且走得非常成功,倪光南自然希望聯想繼續朝著“技術為先”的路線走下去。可是柳傳志不知那個時候是不是出於對聯想的未來著想,或者是別的什麼目的,偏就反對倪光南讓聯想走“技工貿”的路線,拋出了與倪光南完全相反的“貿工技”路線,並擠兌倪光南。而後還指示聯想下馬了所有的自主研發項目。

1994年前後,倪光南曾奔波於上海、香港等地,為聯想廣攬人才,還成立了“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而且,倪光南對這項被稱為“中國芯”的工程可謂傾注了極大的熱情。由於倪光南被聯想罷黜,聯想的一批技術骨幹也跟著離開了。倪光南離開聯想時,聯想不僅不給倪光哪怕很少的股份,還把屬於倪光南的也給剝奪了。

對於任正非和他的華為,簡單的提一下就行了。起初華為是代理電信產品從事貿易業務的,到1994年的營業額已達1億元左右,同期聯想的營收大約是17億元。可是,任正非偏偏就讓華為走上了“技術為先”的路線。華為在1993年交換機的研發中,曾一度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員工從華為離職。但華為並不為之所動,而是堅持集中優勢的兵力,傾盡全力開展技術研發。而且任正非巧妙地避開了高端市場,走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依靠低端市場在行業中牢牢站住了腳跟。


我為科技狂

歷史很難假設,做一件事情,很難論對錯,在不同的時間點和不同場合,同樣的行為,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我們總說中國缺乏自己的處理器和操作系統,但是如果你放眼全世界,會發生結論是除了美國,全世界都缺乏自己的處理器和操作系統。而如果你把眼光放在美國國內,你會發現在PC領域,除了英特爾和微軟,也沒有足夠分量的競爭對手。在處理器領域,AMD一直沒有佔絕過優勢市場地位,在操作系統領域,只有部分愛好者、專業用戶和教育等特定市場用戶使用Linux平臺。要知道,美國可是公開競爭市場,既然處理器和操作系統這麼賺錢,為什麼沒有人挑戰?

原因在於操作系統和處理器,甚至核心網絡設備從來都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生態問題。圍繞這兩個核心部件,需要開發平臺,應用軟件,解決方案配套支持。開發一個技術類似的東西容易,但是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難上加難。

如果我們把時間調回過去,當時的聯想可能構建出這樣的一個生態麼?或許可以,但是難度可想而知。即使是一些評論家們總拿出來舉例的華為,也是在手機平臺才開發自己的處理器,沒有碰PC平臺。或者成功開發出網絡交換機,擊敗思科?

如果我們再把時間調回到聯想創立之初,有人預言,這是一家未來要成為全球500強,在PC領域名列全球前茅的公司。你會覺得怎麼樣?還不錯對吧。

當然,我們一定支持聯想有更多的核心技術,更多的研發力量。但是用假設的歷史,來批評真實的現在。或許矯枉過正。


科技行者

一、眾所周知,聯想成立之初不是柳傳志的聯想也不是倪光南的聯想,而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投資,屬於國企。

二、柳傳志和倪光南都是搞科研出身,但柳傳志更具有敏銳的商業洞察力,事到如今聯想的國際商業地位,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雖然倪光南在科研上更具有執著的遠見卓識科研精神但其商業精神實在不敢恭維。

三、聯想沒有柳傳志和楊元慶進沒有今天的國際地位,如果當初柳傳志離開,聯想由倪光南操作聯想的另一個勁敵將是由柳傳志創辦的公司肯定比聯想的還要強大。

四、香港聯想是柳傳志商業能力的最高見證

1988年,柳傳志和幾個人到香港,已僅有30萬港幣,從做貿易開始貿易積累資金,瞭解海外市場,成立香港聯想,柳傳志成為香港聯想主席。

柳傳志和倪光南各有所長,倪光南的科研成果有目共睹,柳傳志的聯想名不虛傳;如果讓柳傳志做科研肯定沒有做聯想這麼成功,因為創業之前,柳傳志在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設備研究室做了13年磁記錄電路的研究,雖然連續得過幾個獎,但實際效用不大。


唐氏二少

先說我的答案吧,因為是假設,只能以概率論。當初如果由倪光南操作,那麼聯想做的比現在還差的幾率很小,能有多強呢,有較大幾率和華為並肩成為國內科技巨頭的二強,即使比不上華為,也不會被華為甩下這麼多。

很多人現在感慨於聯想的逐漸衰弱,在傳統科技巨頭華為和新生代科技巨頭小米的對比下,聯想高科技公司的光環好像是越來越弱了,在媒體報道和公眾輿論裡,聯想漸漸地成為了一家只會造電腦、賣電腦的公司,而電腦早已被媒體唱衰為夕陽產業。

很多人把聯想之所以會走到今天這一步歸結為當初選擇了“貿工技”模式,而沒有像華為那樣選擇“技工貿”模式,這正是當初柳傳志和倪光南的分歧所在。先解釋一下這兩個詞,貿就是貿易,工就是工廠,技就是技術研發。貿工技就是公司發展主要靠貿易推動,產品在市場上銷售之後收集客戶反饋,讓工廠在生產中做調整,技術研發部門在這個過程中是為生產和市場貿易服務的。技工貿就是公司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技術研發,工廠的生產和市場貿易都是為了推廣技術部門的研發成果,使得科技成果市場化,是科研技術成果的價值體現。

華為能做到今天的規模正是因為選擇了技工貿模式,並且擁有超強的科研實力。聯想選擇了貿工技模式一路走來,成了現在的聯想。但是有個很有意思的事實是,華為和聯想在初創時期選擇的模式和現在的模式正好是相反的。

任正非初創華為的時候主要業務是代理香港鴻年公司的電話交換機,就是做貿易代理,攢下第一桶金之後,開始借鑑和模仿國外產品,自己做一些低端交換機,這就是典型的貿工技,到後來越做越大之後,華為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才漸漸轉變為技工貿模式

聯想在剛創辦的頭十年裡兩個拳頭產品都是倪光南主持自主研發的,分別是聯想漢卡和聯想微機,這時候聯想走的還是技工貿模式。後來柳傳志和倪光南因為貿工技與技工貿之爭漸生矛盾,1995年6月,倪光南被聯想免去一切職務,公司完全被主張貿工技的柳傳志所主導。

在倪光南被免職的時候,聯想不論在公司規模還是資金和研發實力方面都是比華為強很多的,那時候聯想和華為的實力對比和現在相比完全是反過來的。如果那時候倪光南能主導聯想的發展的話,肯定會堅持走技工貿模式,在技工貿模式下繼續發展二十多年的聯想和現在的聯想應該是大不一樣的。


時代科技漫談

從10幾年前就關注過倪光南的鼓吹linux的文章,他根本不懂商業。落他手上聯想早完蛋了。有商業才能的人,即使一時失勢過幾年也能崛起,比如褚時健,史玉柱等。倪光南顯然不具備這種能力。


壓不碎的小豌豆

柳傳志是個商人,追求的是利潤,是企業發展,按照當時的形勢看,那也是必須要走的路線,那時候考慮的是生存,怎麼活下去,必走的路。倪光南,搞技術的,他關注的是技術!不是企業發展!如果一直做技術,或許沒有現在的聯想!


雲雁高飛

柳傳志和倪光南的分歧,除了貿工技和技工貿之爭,這個大家熟知的題材外,他們倆根本的分歧,其實是對聯想產權制度的改革出現不可調和的分歧,柳傳志堅決主張私有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聯想人的積極性。而倪光南堅決認為柳傳志的改革方案,是嚴重的國有資產流失,是不可接受的,甚至是犯罪的。但是,柳傳志顯然更加符合當時國退民進的潮流,所以柳贏了,倪出局。所以,柳、倪之爭其實是經濟制度之爭,柳的改革雖然贏了,但是無人企圖,原來設想的產生偉大企業的目標,並不實現,反而出現了買辦高層,出現至高無上的企業教父。你想想,聯想如此業績,楊元慶任然那麼心安理得的拿一億多元薪酬,這在一個正常的私有企業裡是不可想象的。聯想有今天,從成功到失敗,無論選擇柳或者倪,或者柳+倪,都是一樣的,因為柳、倪和楊,既不是任正非,也不是曹德旺,甚至不是李書福或者董明珠。柳的企業家教父地位,只是吹出來的,宣傳的產物!


zcjing

早期為了賺原始資本可以像柳那樣做,但是一旦有了一定規模就應該走向技術為導向。

市場為導向叫搶存量,技術為導向叫引導出增量。明顯後者才能造就公司的偉大。

很多人都拿DELL,HP,等賣PC機和筆記本的和聯想去比較,怎麼就不去比較在往上的服務器,小型機,中型機,大型機呢。

就拿華為來說,過去只能做C5以下的電話交換機,數據網絡也只能做最低端的路由器,二層交換機,到後面呢,人家傳統交換機基本把過去優勢的朗訊,阿爾卡特,北電等都乾的7788,數據網絡,從低端開始蠶食市場,慢慢中端,高端也擠佔掉思科,juniper的市場。

看看聯想,低端給別人蠶食,中高端產品上不去,就是起碼過度重商不重技術導致的。


未來75537870

倪光南在聯想內部鬥不過柳傳志,他帶的聯想能鬥得過聯想當時的競爭對手?

倪光南當時就淘汰下來了,能假設當時的失敗者比當時的成功者做得更好嗎?

企業不是研究所,技術不是企業的全部,技術人員很難將企業做好,別說做大做強了。

比爾蓋茨那樣的集技術天才與商業天才於一身的人太少了,倪光南顯然不是這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