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會剃鬍子嗎?

八戒逗你笑

鬍子作為身體髮膚的一部分,十分受古人看重,以一口美髯為佳。《後漢紀》中記載,東漢的伏波將軍馬援就是“疏眉美髯”。《太平廣記》中引《王氏見聞》,提到一個長鬚僧,遁入空門也堅決不剃鬍須,謁見樞密使宋光嗣時,表示自己 “落髮除煩惱,留髭表丈夫”(髭指的是嘴邊的鬍鬚),惹怒了沒有留髭的官員,勒令其剃掉鬍子才能再來拜見。

元末明初《南村輟耕錄》則有史天澤因為年歲漸長,髭髯已白,以藥染黑鬍鬚的之事。對於皇帝的問詢,則答曰:“臣覽鏡見髭髯白,竊傷年且暮,盡忠於陛下之日短矣。因染之使玄,而報效之心不異疇昔耳!”可見鬍子對於古人是貨真價實的“顏面”之事。而且,有關保養鬍鬚還有一則軼事。說的是北宋蔡襄有美髯,宋仁宗一天閒得慌,看到了就問他:“卿髯甚美,長夜覆之於衾下乎?將寘之於外乎?”蔡襄一時答不出來,結果晚上回家,臨睡前還是沒能想起來,放內放外都感覺不對勁兒,結果失眠了一晚上。

美髯還常被古人認為與其地位與命運息息相關。《松窗夢語》記載了有關明成祖的軼事,宮中內侍傳言,成祖“兩頤間多髯二縷,長垂至腹......上每進膳,用金鉤掛髯於耳”,又有說法“紫髯過臍,即登九五”,明太宗即有此相,美髯過臍後果然當上了皇帝 。當然這個說法多半是後人附會。

因為我國古代十分重視鬍鬚,所以看到外邦之人不留鬍鬚,往往以為殊異。《大唐西域記》記載印度當地之人:“頂為小髻,餘發垂下。或有剪髭,別為詭俗”。《清史稿》也提到南掌國(現老撾一帶)當地男子“剪髮留頂,不蓄鬚”的習俗。

不過,我國古代還是有人剃鬍子的。《新唐書》提到了唐太宗親自剪須給大臣李勣和藥的故事。宋代《江鄰幾雜誌》則記載:“於騑剃鬚迎婦,廛俗喜剃鬚,鑷工有“邪排雁翅”、“雙立凍蠅”之目。”鑷工大致相當於當時的理髮師,可見有些地區有剃鬚剪髮的習俗,並不太拘泥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之說。

《清實錄》中還有乾隆朝有一生員名叫梁綠野,因犯罪剃鬚潛逃之事。除此之外,清代有不少筆記故事中都有戲班名角年紀漸長,蓄鬚後久不登場,因故剃掉鬍鬚,登場重新開唱,水平一如往昔的情節。比如,《清稗類鈔》中就有一則:“時小福,吳人,唱青衣,名出於紫雲、常子和上。素與宜興任筱園制軍道鎔善。光緒辛丑,任以山東巡撫陛見入都,與時遇,時已鬑鬑滿頰,久不登場,任再三強之,乃為之剃鬚而唱《落花園》一折,酬以三千金,不受。”

參考文獻:

《太平廣記》《天中記》《南村輟耕錄》。《松窗夢語》。《大唐西域記》《清史稿》《清實錄》《清稗類鈔》


太常吸貓


古人於鬍鬚有著迷一樣的鄭重。南朝詩人謝靈運不僅文才高著,更兼有一把好鬍子,人稱“美髯”,他為人所忌,身受極刑時,只求監斬官救下那把鬍子,要粘在維摩詰菩薩像上,可見痴迷。

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謝靈運把鬍子獻出來,可說是歷史上最早、最特殊的“器官捐獻”了。

古代男人的鬍鬚,說起來,也似今天的足球,那是獨屬於男人的珍重,他們以長鬚為美,以無須為恥。在古人的眼裡,於儀態形貌方面,養鬍鬚是有加分的,面白而無須者,平白就要矮上十公分。

據《孔叢子》載,“子思適齊,齊君之嬖臣美鬚眉立乎側,齊君指之而笑,且言曰假貌可相易。寡人不惜此之鬚眉於先生也。子思曰非所願也。所願者唯君修禮義富百姓。……亦聖,不以鬚眉美鬣為稱也,人之賢聖在德,豈在貌乎?且吾性無須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損其敬,由是言之,伋徒患德之不邵美也,不病毛之不茂也”。這段文字,其中心思想自然是勸君事業,不過度關注鬍鬚之流的細枝末節。但正可看出,就算在子思這等賢人的眼中,沒鬍子,就跟長了個塌後梁差不多的。

據《左傳•昭公》載,“楚子享公於新臺,使長鬣者相,好以大屈”,“長鬣者”,即鬍鬚長的人。由此可見,鬍鬚甚至與古人的官途掛上了鉤,這“擢形勝者而取之”的態度,與今天風靡全球的選秀沒什麼兩樣。

大鬍子在古代受歡迎的程度,至於若斯。秦朝人對鬍鬚的情感,與前人如出一轍,如秦始皇的兵馬俑,其內兵俑蓄各式鬍鬚,如絡腮鬍、三滴水式小胡、長鬚、犄角胡、八字須。

如月亮一般,鬍鬚寄託了古代男人太多的驕傲和情感,自然便引申出來了其它的含義,如以“須”象徵極富才智之人。

《易經》有云,“歸妹以須”,當然不是把姑娘嫁給鬍鬚,而是以須代指風度、氣質、才智出眾的俊才——自古而來,《陌上桑》中的“為人潔白晰,鬑鬑頗有須”都是女子的理想對象。

但凡古代的大牛,多半有個“美髯”的名號,以關公為典型。那大的一把鬍子,抄刀砍人當然多有不便。退一步說,兵荒馬亂的打理起來也不容易,但老粗一個的關公打理起鬍子來,還是賺了孔明一個“美髯公”的吹捧。

說到打理鬍鬚,那就是個千古難題,宋代時的蔡襄,一把鬍子名聞天下,得仁宗皇帝垂問,說你睡覺的時候,鬍子放在被子裡還是被子外。鬍子畢竟不同於頭髮,太長了,放哪都是個問題,所以蔡襄當晚就悲劇地失眠了。

古時為防鬍子在日常受到損傷,甚至“定製”專門的紗套進行保護,比現代人洗剪吹更麻煩。


煮酒君談史

我們在電視劇經常看到很多男子都有很長的鬍鬚,其實是有原因的,古人不但不剃鬍子,連其他的眉毛、頭髮都是不會動的,除非實在不得已修一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眾所周知,古認是奉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他們一直都被這個思想觀念所束縛,所以大多是留鬍子和頭髮的。但是也有兩類人他們是沒有鬍子的,一個是太監;還有一個就是天生不長鬍子的。太監就不好說了,生活所迫。而鬍子作為男人的標誌,不長鬍子的人是比較自卑的,他們往往會受到其他人的嘲笑。

直到清末民初,才逐漸有人開始把鬍子剃掉,因為封建王朝已經破滅了,所以說在這之前的古人是很少剃鬍子的,鬍子象徵著男人的尊嚴、權力、風度等,很多人把鬍子看的比命都重要,據正史裡的描述,秦始皇、漢武帝都是大鬍子;而唐太宗宋太祖則是絡腮鬍,尤其是三國時期的關羽,別人都稱他為美髯公,關羽也以自己的鬍子而自豪,曹操還為了讓關羽保護好鬍子,特意送了他用紗錦製作的囊,讓關羽保護這些鬍鬚。

所以古代的男子都喜歡把鬍鬚留的越長越好,又風光有飄逸,不過這樣也很煩惱,比如老婆會不喜歡,自己又吃不好、喝不好!要不是因為古代的觀念束縛和人們對鬍鬚的看中成都,誰還願意留那麼長的鬍子啊!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


羽評歷史

世界上許多民族的男子都喜歡蓄鬍。據說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因為剃掉鬍子,王妃就不再喜歡他了,離婚後改嫁了。蓄大鬍子的英國國王亨利二世為王妃陪嫁的土地,英法兩國爭奪了300年,歷史上稱作鬍子大戰。

在中國,古人認為,“毛髮也者,所以為一身之儀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除了削髮剃鬚為僧,不輕易剃去鬍子。古人有蓄鬚的習慣,講究堂堂鬚眉。莊子把“美髯”視為一種極品男人的標誌,重要程度可謂舉足輕重。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意識和倫理觀念的體現。

俗話說“男人無須不成相。”鬍子是男人的專利,是男性的特徵。如“巾幗不讓鬚眉”中,“鬚眉”就是用鬍子和眉毛代表男性。關羽長著一把漂亮的鬍子,每每以此自矜,別人一稱他美髯公,立馬就高興了。關羽落難時,曹操有心讓他歸附自己,就專門做了一個錦囊送給他,供他裝鬍子用。後來,還有曹操“割須代首”後,士卒皆為之震驚這樣的事情。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男子的流行卻是“剃鬚、薰香、敷粉”,不過好像只有這個時期的男人剃鬚。

蓄鬚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古人也是有“時尚”的,因此修正為:不剃鬚,但允許日常修剪和梳理。不問而知,使用的工具是剪刀和剃刀。假如是窮人,就用線絞。古時的美男子也很注意修飾外表,他們用刮刀修鬢角、刮鬍子,用胭脂修飾膚色,古人還會用‘明眸皓齒’形容男子。

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後,晚輩在長輩面前不得蓄鬍子,這一不成文的習俗在中國男性中似乎逐漸形成了的一種風尚。漸漸到了現代,如果哪位先生無緣無故地長期不刮鬍子,多半會被世人視為“不修邊幅”的懶人,甚至被恥笑為“邋遢”。


精彩愛視界

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如有損傷,視為不孝。所以男子成年以後都要留鬍鬚,和頭髮一樣,沒有極特殊的情況是不能剪的。

古人一般從成年開始留鬍子,成年的標準在朝是不一樣的,漢朝是16歲,唐朝開始是18歲,後來改為22歲。留鬍子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儒家道義是不該剪的,但是沒有幾個人真正一背子不剪頭髮也不剪鬍子,留的拖到地上。所以古人的習俗是,鬍子和頭髮不能沒來由的隨意破壞,但日常修剪和梳理是可以的,那就可以用剪子之類的了 。



在古代,男人有留鬍鬚的習慣,鬍鬚長得好,修飾得好,是美男子的一個特徵,故古代常有“美髯公”的稱呼。染鬍鬚如同今天染髮一樣,起著同樣的效果,於是古代男人染鬍鬚的風俗就出現了。


源來你知道

不剃鬍子,那不長成野人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