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会剃胡子吗?

八戒逗你笑

胡子作为身体发肤的一部分,十分受古人看重,以一口美髯为佳。《后汉纪》中记载,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就是“疏眉美髯”。《太平广记》中引《王氏见闻》,提到一个长须僧,遁入空门也坚决不剃胡须,谒见枢密使宋光嗣时,表示自己 “落发除烦恼,留髭表丈夫”(髭指的是嘴边的胡须),惹怒了没有留髭的官员,勒令其剃掉胡子才能再来拜见。

元末明初《南村辍耕录》则有史天泽因为年岁渐长,髭髯已白,以药染黑胡须的之事。对于皇帝的问询,则答曰:“臣览镜见髭髯白,窃伤年且暮,尽忠于陛下之日短矣。因染之使玄,而报效之心不异畴昔耳!”可见胡子对于古人是货真价实的“颜面”之事。而且,有关保养胡须还有一则轶事。说的是北宋蔡襄有美髯,宋仁宗一天闲得慌,看到了就问他:“卿髯甚美,长夜覆之于衾下乎?将寘之于外乎?”蔡襄一时答不出来,结果晚上回家,临睡前还是没能想起来,放内放外都感觉不对劲儿,结果失眠了一晚上。

美髯还常被古人认为与其地位与命运息息相关。《松窗梦语》记载了有关明成祖的轶事,宫中內侍传言,成祖“两颐间多髯二缕,长垂至腹......上每进膳,用金钩挂髯于耳”,又有说法“紫髯过脐,即登九五”,明太宗即有此相,美髯过脐后果然当上了皇帝 。当然这个说法多半是后人附会。

因为我国古代十分重视胡须,所以看到外邦之人不留胡须,往往以为殊异。《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当地之人:“顶为小髻,余发垂下。或有剪髭,别为诡俗”。《清史稿》也提到南掌国(现老挝一带)当地男子“剪发留顶,不蓄须”的习俗。

不过,我国古代还是有人剃胡子的。《新唐书》提到了唐太宗亲自剪须给大臣李勣和药的故事。宋代《江邻幾杂志》则记载:“于騑剃须迎妇,廛俗喜剃须,镊工有“邪排雁翅”、“双立冻蝇”之目。”镊工大致相当于当时的理发师,可见有些地区有剃须剪发的习俗,并不太拘泥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说。

《清实录》中还有乾隆朝有一生员名叫梁绿野,因犯罪剃须潜逃之事。除此之外,清代有不少笔记故事中都有戏班名角年纪渐长,蓄须后久不登场,因故剃掉胡须,登场重新开唱,水平一如往昔的情节。比如,《清稗类钞》中就有一则:“时小福,吴人,唱青衣,名出于紫云、常子和上。素与宜兴任筱园制军道镕善。光绪辛丑,任以山东巡抚陛见入都,与时遇,时已鬑鬑满颊,久不登场,任再三强之,乃为之剃须而唱《落花园》一折,酬以三千金,不受。”

参考文献:

《太平广记》《天中记》《南村辍耕录》。《松窗梦语》。《大唐西域记》《清史稿》《清实录》《清稗类钞》


太常吸猫


古人于胡须有着迷一样的郑重。南朝诗人谢灵运不仅文才高著,更兼有一把好胡子,人称“美髯”,他为人所忌,身受极刑时,只求监斩官救下那把胡子,要粘在维摩诘菩萨像上,可见痴迷。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谢灵运把胡子献出来,可说是历史上最早、最特殊的“器官捐献”了。

古代男人的胡须,说起来,也似今天的足球,那是独属于男人的珍重,他们以长须为美,以无须为耻。在古人的眼里,于仪态形貌方面,养胡须是有加分的,面白而无须者,平白就要矮上十公分。

据《孔丛子》载,“子思适齐,齐君之嬖臣美须眉立乎侧,齐君指之而笑,且言曰假貌可相易。寡人不惜此之须眉于先生也。子思曰非所愿也。所愿者唯君修礼义富百姓。……亦圣,不以须眉美鬣为称也,人之贤圣在德,岂在貌乎?且吾性无须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由是言之,伋徒患德之不邵美也,不病毛之不茂也”。这段文字,其中心思想自然是劝君事业,不过度关注胡须之流的细枝末节。但正可看出,就算在子思这等贤人的眼中,没胡子,就跟长了个塌后梁差不多的。

据《左传•昭公》载,“楚子享公于新台,使长鬣者相,好以大屈”,“长鬣者”,即胡须长的人。由此可见,胡须甚至与古人的官途挂上了钩,这“擢形胜者而取之”的态度,与今天风靡全球的选秀没什么两样。

大胡子在古代受欢迎的程度,至于若斯。秦朝人对胡须的情感,与前人如出一辙,如秦始皇的兵马俑,其内兵俑蓄各式胡须,如络腮胡、三滴水式小胡、长须、犄角胡、八字须。

如月亮一般,胡须寄托了古代男人太多的骄傲和情感,自然便引申出来了其它的含义,如以“须”象征极富才智之人。

《易经》有云,“归妹以须”,当然不是把姑娘嫁给胡须,而是以须代指风度、气质、才智出众的俊才——自古而来,《陌上桑》中的“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都是女子的理想对象。

但凡古代的大牛,多半有个“美髯”的名号,以关公为典型。那大的一把胡子,抄刀砍人当然多有不便。退一步说,兵荒马乱的打理起来也不容易,但老粗一个的关公打理起胡子来,还是赚了孔明一个“美髯公”的吹捧。

说到打理胡须,那就是个千古难题,宋代时的蔡襄,一把胡子名闻天下,得仁宗皇帝垂问,说你睡觉的时候,胡子放在被子里还是被子外。胡子毕竟不同于头发,太长了,放哪都是个问题,所以蔡襄当晚就悲剧地失眠了。

古时为防胡子在日常受到损伤,甚至“定制”专门的纱套进行保护,比现代人洗剪吹更麻烦。


煮酒君谈史

我们在电视剧经常看到很多男子都有很长的胡须,其实是有原因的,古人不但不剃胡子,连其他的眉毛、头发都是不会动的,除非实在不得已修一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古认是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他们一直都被这个思想观念所束缚,所以大多是留胡子和头发的。但是也有两类人他们是没有胡子的,一个是太监;还有一个就是天生不长胡子的。太监就不好说了,生活所迫。而胡子作为男人的标志,不长胡子的人是比较自卑的,他们往往会受到其他人的嘲笑。

直到清末民初,才逐渐有人开始把胡子剃掉,因为封建王朝已经破灭了,所以说在这之前的古人是很少剃胡子的,胡子象征着男人的尊严、权力、风度等,很多人把胡子看的比命都重要,据正史里的描述,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大胡子;而唐太宗宋太祖则是络腮胡,尤其是三国时期的关羽,别人都称他为美髯公,关羽也以自己的胡子而自豪,曹操还为了让关羽保护好胡子,特意送了他用纱锦制作的囊,让关羽保护这些胡须。

所以古代的男子都喜欢把胡须留的越长越好,又风光有飘逸,不过这样也很烦恼,比如老婆会不喜欢,自己又吃不好、喝不好!要不是因为古代的观念束缚和人们对胡须的看中成都,谁还愿意留那么长的胡子啊!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


羽评历史

世界上许多民族的男子都喜欢蓄胡。据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因为剃掉胡子,王妃就不再喜欢他了,离婚后改嫁了。蓄大胡子的英国国王亨利二世为王妃陪嫁的土地,英法两国争夺了300年,历史上称作胡子大战。

在中国,古人认为,“毛发也者,所以为一身之仪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除了削发剃须为僧,不轻易剃去胡子。古人有蓄须的习惯,讲究堂堂须眉。庄子把“美髯”视为一种极品男人的标志,重要程度可谓举足轻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伦理观念的体现。

俗话说“男人无须不成相。”胡子是男人的专利,是男性的特征。如“巾帼不让须眉”中,“须眉”就是用胡子和眉毛代表男性。关羽长着一把漂亮的胡子,每每以此自矜,别人一称他美髯公,立马就高兴了。关羽落难时,曹操有心让他归附自己,就专门做了一个锦囊送给他,供他装胡子用。后来,还有曹操“割须代首”后,士卒皆为之震惊这样的事情。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男子的流行却是“剃须、熏香、敷粉”,不过好像只有这个时期的男人剃须。

蓄须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古人也是有“时尚”的,因此修正为:不剃须,但允许日常修剪和梳理。不问而知,使用的工具是剪刀和剃刀。假如是穷人,就用线绞。古时的美男子也很注意修饰外表,他们用刮刀修鬓角、刮胡子,用胭脂修饰肤色,古人还会用‘明眸皓齿’形容男子。

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后,晚辈在长辈面前不得蓄胡子,这一不成文的习俗在中国男性中似乎逐渐形成了的一种风尚。渐渐到了现代,如果哪位先生无缘无故地长期不刮胡子,多半会被世人视为“不修边幅”的懒人,甚至被耻笑为“邋遢”。


精彩爱视界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有损伤,视为不孝。所以男子成年以后都要留胡须,和头发一样,没有极特殊的情况是不能剪的。

古人一般从成年开始留胡子,成年的标准在朝是不一样的,汉朝是16岁,唐朝开始是18岁,后来改为22岁。留胡子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儒家道义是不该剪的,但是没有几个人真正一背子不剪头发也不剪胡子,留的拖到地上。所以古人的习俗是,胡子和头发不能没来由的随意破坏,但日常修剪和梳理是可以的,那就可以用剪子之类的了 。



在古代,男人有留胡须的习惯,胡须长得好,修饰得好,是美男子的一个特征,故古代常有“美髯公”的称呼。染胡须如同今天染发一样,起着同样的效果,于是古代男人染胡须的风俗就出现了。


源来你知道

不剃胡子,那不长成野人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