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才會有創新”這是放屁,“有知識才懂創新”

“有能力才會有創新”這是放屁,“有知識才懂創新”

這兩年國家一直談“創新”,可是縱觀目前的社會大環境,創新還只是個概念。

我們依舊是“墨守成規”的一員!

何為創新?

當下人人都說創新,可惜只是知道這個詞語的表層意思,卻不知道,它真正的含義,從而導致了大家思維定式,嘴上說著創新,手上依舊“走前人的路”。

其實最大程度的影響就是,創新需要更多的知識儲備,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碎片化的時間。讓幾乎大半個中國人都沒法去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還有多少人能夠去一週看一本書(文學書籍或技術科學書籍)

擁有知識才能“創新”

我們一生中,要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但是我們要時刻謹記,知識人人都能學到,但是能力需要靠我們自己。每個人的身邊基本上都會有這樣一些人,知識很淵博,說起所有的事情來都能侃侃而談,一旦遇到實際問題,卻毫無辦法。(此類人也就是前兩天寫的那篇文章中描述的那樣,失敗的人總有“誇誇其談”的本事)


這樣的人,充其量只是知識的載體,只是一張光盤,裡面存儲很多知識,卻無法轉化為能力。

在現如今這個強者生存的社會中,我們能獲得的知識一天比一天多,但是我們絕對不能讓能力和知識的比例失衡,“我們所說的能力和知識之間的關係失衡,體現為人們還沒有擁有掌握知識的各種能力。但是這個社會的大環境已經把源源不斷的新知識硬塞給他了,快點掌握,不然就會落後。這樣人們就好像沒有牙齒的人:他們不得不把沒有咀嚼的食物全部嚥下去,剛開始時覺得胃裡不舒服,後來就生病了,最後無論什麼就吃不下了。。。”

“有能力才會有創新”這是放屁,“有知識才懂創新”

所以

能力一定要用豐富的知識來引導

俗話說:知識就是力量!

然而從知識變成力量,這中間的轉化並非易事!

知識是人們世界的收貨,能力是對知識的完美運用,二者一定要緊密結合,才能起到作用。

知識只有作用於實踐中,才能轉變成能力;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檢測人們對知識的運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找到理論聯繫實際的途徑,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

再美好的夢想,如果不在實踐中得到檢驗,那也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知識能否在實際生活中和工作中產生作用,是衡量一個人的能力的基本點,只有當“知識”轉變成“實踐能力”和“智慧”時,才能真正表現出“知識”的力量和意義。

古人這樣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是說不要只相信書本,每個人都需要創新精神。我們從幾歲開始一直到長大成人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在不停地學習,同時很多人覺得,一個人的書本知識增加了,尤其是上了大學,之後又讀了碩士、博士,如此一來,他的辦事能力,其中也包含創新能力,想當然就會相應地同步提升,漸漸地變強。

事實上,真實情況並不完全這樣。首先書本知識本身本非全部都是真理,就算所學習的都是正確科學知識,也還得考究學習的人是不是能準確、完美地加以理解和運用。

“有能力才會有創新”這是放屁,“有知識才懂創新”

固有的知識及有可能成為限制我們發展的障礙,先輩們的智慧和成就,僅僅是偉大的知識海洋中的一朵小浪花,唯有突破現有知識的侷限性,在實踐中探索,在行動中追究,才能突破常規,大膽創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創新才是最大的能力,也是我們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最大目標和最高準則。

“有能力才會有創新”這是放屁,“有知識才懂創新”

總結:要把學到的轉化為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