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之战,德军为何不空投棉衣?

在世丹王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

众所周知二战时期德国的空间实力确实非常强大,那么为什么德军被困在寒冷的莫斯科德国空军却没有空投过冬的棉衣呢?

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原定于4月份就开始,但是由于盟友意大利在北非战场遇到了大麻烦,希特勒不得不派兵前往支援,导致巴巴罗萨计划推迟了两个月才展开。

战斗进行的非常顺利,七月底莫斯科已经近在咫尺了,而在这关键时刻德军选择了南下支援基辅,结果又浪费了两个月时间,直到九月底德军才对莫斯科发动进攻,由于秋雨导致道路泥泞,进攻非常不顺利。直到寒冬来临,德军因为冻伤造成非战斗减员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首先,莫斯科保卫战前后一共只进行了两个多月,德军却投入了超过170万人,如此大的部队规模仅靠空投基本上是杯水车薪。

其次,按照德军原计划早在入冬之前就能攻占莫斯科,而且战役开始阶段确实非常顺利,当遇到问题后,德军后勤部门一时间没有能力组织这么多冬装。

最后,如果空投一部分棉衣,可能会导致德军内部为了争夺棉衣发生混乱,再有就是恶劣的天气和苏军的防空炮火,阻碍了德国空军的发挥。


一点点历史

莫斯科之战,苏联取胜的关键因素这几十年来都被归结为了,是上帝拯救了苏联和莫斯科!上帝把冰雪作为最大的支持给了苏联!
其实不光是冰雪还有雨水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

德军败在了雨水和冰雪中,不光是棉衣准备不足,连汽油都是杯水车薪!

空投棉衣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一、准备不足的进攻

1、1941年9月,在结束了明斯克和基辅战役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得到北方、南方集团军群的支援下,开始了目标莫斯科的进攻。

2、德军的总兵力是76个整装师,180万人,坦克1700辆,火炮1.4万门,飞机1400架。

3、供给这么一只庞大的军队,后勤的压力可想而知!离开德国的德军此时的补给线已经有上千公里了。

4、德军自从6月22日发起进攻后,一直采用的是“闪电战”,闪电战的优点就是装甲高速以钳子型攻势迅速突破敌人防线,形成合围,并歼灭包围圈里的敌人。之所以采用闪电战除了军事方面的高速合围以外,更重要的就是用快速进攻缩短进攻时间,这样就能减少后勤物资的消耗!

5、德国本身的资源是有限的,支持这么庞大的军队只能依靠扩张和掠夺,在占领区在形成物资供给点。

6、短短的3个多月,德军拿下了大片的苏联国土,但是也是因为速度太快了,加之占领后的苏联城市几乎都成为了焦土。所以在苏联境内德军还来不及建设物资生产基地,以供应前线部队。物资只能由德国和罗马尼亚长途运送。

7、德军高层乐观了认为使用闪电战战术,再用1-2个月就可以拿下莫斯科,9月开始进攻,在莫斯科的冬季来临前就可以达成战略目标。

8、德军的士兵在进攻前装备的军装最好的也就是秋季被服,他们的计划是到莫斯科洗刷征尘,利用那里的物资过冬!所以国内就没有大规模的准备严寒条件下的冬季被服。

9、德军的装甲部队携带的汽油也只是够300-500公里的所需!

第二、难以弥补的漏洞

1、在德军遇到了函件的秋雨和初雪的折磨时,德军的后勤供给线也在经受考验。

2、公路和铁路在绵延上千公里的苏联土地上,不时的收到游击队的袭扰。公路被挖断,铁轨被拆掉。铁路桥、公路桥被炸毁!要剿灭这些游击队需要大量的兵力,减少前线兵力是不合适的,从国内增兵更是不可能!只好一边修理一边前进,这就大大的削弱了供给强度!

3、泥泞的公路使得卡车根本不能前进,马匹运输也受到极大的限制。人力运输根本不可能满足的!

4、冬季的来临限制了飞机的飞行,在那个冬天里要么是凛冽的狂风,要么是弥漫的大雾!飞机能够正常飞行的天气太少了!

第三、装备受限

1、本身强调进攻的德军在运输机的装备上本身就是个弱电,德国当时装备的主力运输机是容克-52型运输机。还有那巨兽般的Me 323 运输机!

2、容克-52是作为两用机使用的,可以改装为轰炸机。但是这种飞机的运输量也很小,只有不到1.5吨。

3、容克-52在战前生产了合计1600架(含战时征用的民航客货机),在德军进攻荷兰和比利时时容克-52损失惨重,有300的架损毁。在克里特岛之战中也是损失惨重!

在进攻苏联时,容克-52的损失速度已经超过了生产速度!

这么大的损失的直接原因都是因为它的飞行速度太慢了,巡航速度 257 km/h简直就是活靶子!不光战斗机能屠杀他。就连稍有素质的士兵都能用机枪击落他!

4、还有就是德国人造的那个怪兽Me 323 运输机!整个战时只生产了215架,这个数量根本不能对任何战役起到作用!

第四、不可能完成的空投

1、面对180万人的补给,德军的空中支援就是杯水车薪啊!更何况前线不光要棉衣棉被,更需要弹药和汽油!

2、即使是满载着被服的运输机能到达前线,它还要过苏联空军的这一关,苏联空军的战斗机虽然不多但是他们抓着了德军的命脉,不和德军的战斗机过多的纠缠,因为纠缠也没有打不过的,他们就针对德军的运输机下手!这使得德军的运输机损失很大,大量的物资也白白浪费了!

3、要空投棉衣,那么棉衣在哪呢?

本身德国的棉花产量就不大,在占领的苏联地区也不盛产棉花。在很多时间内要筹集制作那么多的被服,对于已经陷入泥潭的德国来说,这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组织生产也是很大的问题,那时的德国面临两线作战。西线英美联军的轰炸机已经开始摧毁德国的工业基地了!

德国人只好忍受严冬,等待春天!可是没有春天为他们准备!


杜陵闲人

当时莫斯科之战中,德军后方的补给线被盟军几近切断,德军内部物资严重缺乏。

而德军兵分三路后,三路人马缺少必要和有秩序的联系,可以说,当时德军在军事联系沟通这一方面就已经忙的焦头烂额了。


而空投,也是不是经常能有的,毕竟有那么多的盟军截拦。棉衣占地面积太大,当时有没有现在的真空压缩技术,所以为了保证德军士兵的生存,飞机上装载的大部分是生活必需品。

所以即便当时天气寒冷,你像德军的坦克深陷大地被冻住无法动弹,还有很多的武器因为天气无法发挥最大效力,所以这个"寒冷"问题,就要靠德军自己解决。

1.烧油

由于很多坦克,汽车被冻,无法开动,德军士兵就将它们的油拿来烧火取暖。

2.砍树

油用的很快,德军就不得不考虑去砍伐树木来取暖,这日子过得是相当苦呀。。。。。


莫斯科之战,德军司令官将其失败归咎于天气,我认为纵然天气有很大的一部分,但是更多的是德军战略有误,特别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兵分三路。

我是和你一样爱好历史的"历史惊文",喜欢就关注我呦~


历史惊文

德军在制定巴巴罗沙计划时,为了避免苏联严寒的侵袭,计划应在9月底前完全攻占莫斯科。

但是德国有个意大利的猪队友陪伴着,关键时候必掉链子。

意大利军队,在北非被盟军打得一塌糊涂,危在旦夕。此时墨索里尼向挚友希特勒求救,希特勒只得暂时搁置巴巴罗沙计划的实施,出兵助墨索里尼一臂之力,从而耗费了二个月。

当巴巴罗沙计划将要实施时,亲德的南斯拉夫政府被政变推翻,政变当局随即宣布支持德国。但是希特勒暴跳如雷,命令立即暂停执行巴巴罗沙计划,德军迅速回师南斯拉夫,仅用了二周就荡平政变当局。

随后德军重启执行巴巴罗沙计划。令军迷惊叹的事,最重要、最宝贵、最关键的两周,被并不重要的任务消磨了,失去了最宝贵、最重要、最关键的时间点。

德军正式执行巴巴罗沙计划,开局时,进功之顺利,歼灭苏军之多,摧毁与缴获的武器装备之丰,超出了希特勒的想象。

当古德里安率领的重装甲集群,势如破竹直趋莫斯科时,希特勒对包围基辅德军的行动速度不满,为了加快全歼守卫基辅的苏军集团,强令奔驰在朝莫斯科进攻的古德里安重装甲集军,停止进击莫斯科,挥师基辅。尽管古德里安据理力争,但希特勒一意孤行,逼迫古徳里安转攻基辅,为此希特勒与古德里安,原本不和谐的关系,从此更难调和。

基辅围歼胜利结束,苏军损失上百万大军。

希特勒大喜过望,命令古德里安重装甲集群,再次进攻莫斯科。

此时苏联当局,利用基辅守军与德军缠斗无假它顾的绝佳时期,迅速动员,重组部队,短短时间,就动员编组了近千万的军队。

当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重新投入进攻莫斯科时,遇到了比原先更强的阻力。

进功节凑减速。当年西伯利亚的寒流提前席卷苏联,气温快速下降,很快进入隆冬。德军冬衣准备不足,士兵饥寒交迫,尽管已进逼莫斯科城下,能够看到克林母林宫尖塔上的红星,但是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未了,失去了进攻的能力。

在苏联驻西伯利亚冬季作战兵团的反击下,大败而回。

前线德军告急,但是面对二佰万德军的需求,当时运输机装载量有限,完全不能满足天量般的御冬物资运输需求。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一个原本的好局,就这样被希特勒的愚蠢与上帝对德军的惩罚共同作用而瓦解。

德军进攻莫斯科的失败,至今仍令军迷们欲罢不能的研究与争论。

#凌远长著#


爱之育之

什么样的情况下空投物资最有效?当然是部队规模足够小的时候,比如说小股突击部队,执行特种作战任务,然后深入敌后,这个时候靠空投维持补给,是最实在的,因为假如是50个人的突击部队,两架运输机基本上就能让这些人活的很滋润,而且这50个人还可以就地取材,打打猎物、采采野果之类的,或者去河里抓抓鱼,也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恐怕等不到这两架运输机的补给用完,任务就完成了,然后凯旋了。

那么假如是100万人的部队,该动用多少运输机来运输物资呢?不仅仅是衣服,还有粮食、药品和装备,这得需要多少运力?好,我们姑且假设1架运输机能运100个人的物资,那么100万人的前线部队,至少得投入10000架运输机吧?

但问题在于,这是交战区,是前线,不是后方,你10000架运输机,首先调度就是个很大的麻烦,怎么起飞,按什么样的编队起飞,这个过程中事故率就很高,也许10000架飞机上了天,因为管理的问题,就会摔掉1000架。好了,就算摔了1000架,还剩下9000架,那么这9000架飞机,还会面临什么情况呢?对,就是敌人的拦截,敌人战斗机和高射炮部队的打击。因此就得配备护航的飞机,那么9000架运输机,得多少护航飞机才够?因为这不是轰炸机,是运输机,这可是生命线啊,就算3架战斗机护航一架运输机,也得需要27000架战斗机吧?那么这27000架战斗机,都用来护航9000架运输机,制空权怎么办?对地打击任务怎么办?交给谁去做?

好,就算有27000架战斗机护航9000架运输机,不可能一架都不损毁吧,不可能一架都不出事故吧,所以摔飞机,出事故,都是大概率事件,还会有大量的飞机被击落、受伤,这都是问题。好,挺过这一关后,大约有6000架运输机到达了前线,但是问题来了,原本是10000架运输机,现在是6000架运输机,只能带60万人的物资,因此有40万人肯定是吃不饱了,或者100万人平分60万人的物资,大家就都吃不饱。

但是别急,还有一关,就是怎么空投?你不能直接砸到人头上吧,这样的话100万部队被空投物资砸死10万?这肯定不靠谱了,那肯定是要投放到一个相对靠谱的地区,但是如何找?假如确定了A地区是物资投放区,投着投着,A地区被苏联军队占了,物资就相当于补给了苏军。最后被高射炮打掉,或者投放的时候风力较大,不可能所有的物资都投放到准确地点,也就意味着,飞机运输的物资,最后能够到德军手里的,并不多。

问题来了,如果只是粮食,还能分着吃,比如说最后只有40万人的食品准确接受了,损失了60万人的食品,那么这100万德军就都降低生活水平,分这40万人的补给。但是投放的是棉衣,假如最终只有40万棉衣到了手里,还有60万人怎么办?如果接着运输,那么以上的问题就再重复一遍。

总的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空运补给给100万军队,都是个非常不靠谱的策略,恐怕最终要准备1000万人的物资,才能保证这100万人吃饱,但与此同时,900万物资落到了敌人手里,敌人吃的更饱,这仗还怎么打?

最靠谱的方式,依然是陆地运输,利用火车,利用汽车,这是当时的德军,基本上失去了靠陆地得到有效补给的条件,只能硬着头皮作战。但是“戈不灵”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通过空投就可以解决棉衣问题,那就没办法了。


图维坦

德军没有空投棉衣主要基于下面三点考虑:

一、德军没有掌握莫斯科的制空权,运输机就是活靶子。

莫斯科的空战,已经让德军空军损失惨重。在莫斯科战役前期,德军企图用轰炸,摧毁苏军的抵抗。但是苏军的防空部队已经对德军要有准备,德军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苏军防空兵力:防空第1军(辖19个独立高射炮兵器团,),歼击航空兵第6军(辖11个歼击机团,后增加到23个歼击机团)。共有歼击机602架,中口径高炮796门,小口径高炮248门,高射机枪336挺。

德军空袭莫斯科122次,投入飞机7146架次,仅229架次突入市区,而德军损失的飞机却高达1600架。所以说,火力强大的战机都无法生存,对于运输机而言,更是苏军的活靶子了。

二、空投也是杯水车薪,无法起到有效的作用。

战时的空投任务只能适合小股部队,德军在莫斯科附近有数百万人之多,依靠空投棉衣,实在是起不了大的作用。一则运输机数量有限,二则运输机运载的数量也不多。少量的棉衣更容易导致部队哄抢,影响部队的稳定。

棉衣都在千里之外的德国,运输机的航程也是问题。

二战中,德国的运输机航程能达到数千公里的机会没有,如果从德国本土运输棉衣,必须要中途专场。浪费时间不说,航空油料对于德军又是一大考验,战争中的油料一直是德军的软肋。

战争后期,德军更是因为油料短缺,导致每次战斗,都无法保证出动足够数量的坦克支援步兵行动。


小弹壳001

请注意看纪录片和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其中的德军是穿着昵子大衣和高筒军靴的,这是欧洲国家军队的标准配发!

即使没有苏德开战,德军也会配发冬季服装,处在一个高纬度上的国家的军队居然不配发冬装?

苏德开战时的德军士兵几乎都是参军数年的老兵,在入伍第一年难道没有配发冬装?

德国后勤一般都比较齐全和充足,他们的军队能打的起仗,难道就配不起棉衣?

所以,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士兵没有冬装的说法是错误的,只不过苏联的寒冷超出了他们冬装的保暖程度,他们是带着冬装去的,不存在没有冬装的说法!


东西方不败i

莫斯科之战,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棉衣,而是政治失败和战略失败!

一)政治失败:当时,斯大林血洗军队,强征暴税,苏联人民敢怒不敢言!德军进攻苏联时,很多地方的人民夹道欢迎,很多苏军不是被俘,而是倒戈!但,希特勒没有利用这空前绝后的政治优势,建立战争根据地,以战养战,而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斩尽杀绝烧光,断了自己的后路!

二)战略失败:战争一开始就存在兵力分散,主要战略目的不明确,给人的感觉只是为了杀人,彰显武力,展示德军依托坦克,飞机,大炮所构成的闪电战威力!违背了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这一基本原则,更违反了战争的最高准则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只要攻下其一,希特勒就完全可以赢得这场战争!


手机用户54680333544

莫斯科之战,,是一场意志上与毅力上的大比拼跟较量。对于苏军来说,敌人已攻入自己的老巢——莫斯科,首都的家门口。敌人已是近在咫尺,兵临城下。对于苏军来说,是困兽犹斗,做最后的垂死挣扎和负隅顽抗。凭借着天然屏障之莫斯科房屋建筑、残垣断壁的破败不堪的房屋、街道建筑与坑道等优势作掩护,与敌对抗、作最后的殊死搏斗。

对于敌方德军来说,希特勒的巴々罗萨计划,一再地、再而三地被处于北非战场的盟军、盟友,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战场上与英国的同盟国英军,为争夺北非的战略物资——石油,以及北大西洋的海上商船补给、运输线等,与英军展开了多次失而复得的争夺与反争夺的拉锯战。使行进、进行中,准备袭击苏联的部份德军,不得不放慢前进中的速度跟步伐,听从德军最高统帅部希特勒的命令,折返南下,救助和解救被围的意大利部队;其二、全部行进中的准备采取德军善于和惯用的伎俩,准备偷袭苏联军队的部分德军,又再一次地不得不、迫不得已地撤军南下,支援、攻打基辅的苏军——苏联军队的扯肘。这样,一而三、再而三地拖延、迟延、迟缓和随意、任意、随便被迫地抽掉本来、原本就兵力不足、捉襟见肘的德国军队的兵力,无疑于雪上加霜和釜底抽薪了。再者,再一个德军这样被迫去做,他犯了一个“兵贵神速”的兵家大忌。本来是偷袭,这样,无疑于告诉于敌人(苏联、苏方)自己的企图跟想法


回忆19561

战争时间

攻打莫斯科的时间由于意大利的拖后腿足足推迟了两个月。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领导人还是觉得自己有能力在冬季来临之前攻打莫斯科,拿下苏联解决德国最大的对手。由于希特勒政府在不久之前曾经迅速歼灭了法国,对自己的闪电战过于自信的下场就是惨败。由于战略预算失误,德国军队并没有携带大量的御寒衣物,无数的德国人被冻死冻伤在苏联的战场上。

德国的高级领导当然能够想到,既然缺少衣物,就应该想办法提高后勤补给。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条件并不允许德国军队顺利的进行后勤补给。

制空权

由于美国军队对制空权的重视,无论在伊拉克战争还是科威特战争死亡率都极少。因为率先取得制空权,能够对地面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德国的作战方式不一样,他们主要依靠的是陆地装甲部队的力量。当时攻打莫斯科的时候同样没有制空权,苏联的防空部队十分厉害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德国的运输机根本飞不到苏联的领土之内。德国曾经空袭过莫斯科一百二十二次,七千多架飞机只有二百多架战斗机突破苏联的防锁线飞到了莫斯科的市区之内,被苏联击落的飞机有一千六百多架。火力极强的战斗机尚且如此,更何况运输机,想要依靠空投棉衣来获取后勤补给简直是天方夜谭。

杯水车薪

况且飞机的运输特点就是速度快但容量小,战争时期的空投任务只适合一小股部队的突袭作战。而当时在莫斯科郊外的德军有一百多万,即便是能够空投成功,对这一百多万德军的地面部队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再加上当时所有的人都处于饥寒状态,很容易发生哄抢,这时候苏联的游击队有机可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