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小时候拼命往外走,现在却总想一步一步往回走。父母逝则为故乡,父母在则谓老家。我的老家叫咪书拉,“咪书拉”是武定傈僳语,意思是守地,或守望者。全村有75户,共303人,全部是傈僳族。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咪书拉历史悠久,约在元代以前就已在此居住,唐宋年间,因躲避战乱从永仁迁徙至此,现在老人仙逝后,指路经线路就是翻越柴马梁子,过元谋坝子,到永仁(旧称苴却),然后渡过金沙江,到雅安,过沼泽地,最后到达“睦咪堵”与祖先团聚。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历史上曾发展到99户,一开始在此居住时没有任何人管辖,后来环州土司迁至环州后,被划归环州土司管辖,清朝初期,因万德土司到白路小井背盐时,来回都要在咪书拉住一晚,所以跟环州土司商量,用房它村换咪书拉村,此后便属万德土司管辖,从道光年间至光绪年间,咪书拉傈僳人民在杨福、杨小老(人称阿迟玛)两兄弟的带领下不断反抗封建土司的压迫,从不断上诉的文斗,到最后的武装斗争,现在村子后山上还有营盘旧址,杨福壮烈牺牲后,在杨小老的带领下,不断斗争,最终赢得胜利,于民国初年脱离了万德土司的统治。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旧社会时,咪书拉傈僳人没有人识汉字,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杨自学(杨小老外孙)带领全村人民改田造地,在悬崖上挖出三条大沟,建水轮泵辗房,全村生产生活得到了长足了展,同时自建学校,并到外地请老师办学,五十年代教出第一批学生,第一批学生里,外地老师走后,杨庭联承担起教学任务,从此,通过一代代人努力,教育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批大学生走出大山。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咪书拉是武定傈僳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完整的村落,傈僳族民歌分为“米啯”、“米情”、“二逮”,“米啯”一般是在家里堂屋,老人们围坐着一面喝酒一面唱的古歌,内容主要是《求叵老幺》创世史诗;“米情”一般在婚晏青棚下跌脚时对唱,主要是由男方和女方家的代表,就结婚的事相互交代,内容非常广泛;“二逮”是青年男女在山上对唱的情歌,一般不能在家里唱,民歌传承人代表有白光祥。乐器有锁呐、竹笛、响篾,锁呐主要在白事上吹奏,有72调,相传孔子逝世时72弟子所作,竹笛主要在婚晏上吹奏,有“谈经调”16调,另外在跌脚时演奏,传承人代表有杨跃先。过去还有祭山神、村神、树神等活动,还有每年的祭龙,送白虎,白事指路等,民间神话传说和故事也非常丰富,傈僳族刺绣,农耕文化都保存完好,傈僳族草药传承人代表有白光钰。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鲁西固(龙神树)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山神树)

咪书拉河是金沙江支流,流经东坡,从白马口流入金沙江,清澈的咪书拉河静静地流淌,哺育着这里的傈僳人民,也哺育着这里厚重的傈僳文化。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老家咪书拉傈僳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