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如此易守難攻,那劉邦到底是如何率先入關為王的?

戰國時期,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基本上就成了令人恐懼般的存在,列國可以說是談秦色變!這裡面除了秦國軍事實力的確超群以外,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佔據了很大的優勢。秦國之所以被稱為“四塞之國”,是因為它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這四個軍事要塞,而秦國賴以立足的糧倉——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便正好處於這四個要塞之間。而在這些要塞之中,又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聞名的函谷關最為人所熟知,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函谷關的歷史以及它對於秦國的意義。

函谷關如此易守難攻,那劉邦到底是如何率先入關為王的?

天險函谷關

據歷史記載,函谷關最早由秦孝公據“崤函之險”而設置,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從而也就成了歷來兵家所必爭之地。戰國初期,秦國和魏國就曾經因為反覆爭奪函谷關而發生戰爭,正可謂是秦佔函谷關則東出可望,魏佔函谷關則可鎖秦,由此可見函谷關對秦國的重要性。

函谷關如此易守難攻,那劉邦到底是如何率先入關為王的?

天險函谷關

到了戰國中後期,秦軍基本上每次都是從咸陽出發,過函谷關,然後兵鋒直指列國的。在這些征伐過程中,秦軍勝則佔領函谷關以東大片領土,劃為郡縣,為秦國所有;秦軍敗則可龜縮於函谷關內,等獨自舔好傷口以後,便可繼續開始新的征程,函谷關儼然成了秦國的門戶。列國合縱伐秦,每每陳兵於函谷關下,便一籌莫展,終因各國不齊心協力而告終!賈誼的《過秦論》中就有這麼一段描述:“(諸侯列國)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指函谷關)而攻秦,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用現在的話講:函谷關就是中原諸侯列國的噩夢!

函谷關如此易守難攻,那劉邦到底是如何率先入關為王的?

遊戲中的天險函谷關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函谷關如此易守難攻,那到底列國有沒有攻破過函谷關呢?答案是肯定的,不過有且僅有過一次!那就是公元前298年,在齊國孟嘗君的策動下,齊將匡章率領齊、魏、韓三國大軍進攻秦國,歷時三年才得以攻破防守大閘函谷關,最終秦國不得不以歸還魏國和韓國的土地來求和。結果鼠目寸光的魏、韓兩國在暫時獲得失去的土地以後便率先撤軍回國,弄得齊國也不敢戀戰而放棄了繼續進攻,從而讓秦國順利躲過了一次覆滅的危險。

函谷關如此易守難攻,那劉邦到底是如何率先入關為王的?

函谷關下的戰爭

前面已經說過,秦國號稱“四塞之國”,既然函谷關如此易守難攻,為何不取道其它三關呢?這個問題諸侯列國也不是沒有想過,但都不太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西面的散關自不必說,南面的武關和北面的蕭關都曾有人嘗試和計劃過。

1、當年被張儀欺騙而惱羞成怒的楚懷王就是舉全國之兵從南面的武關入秦的,後來直接殺到離咸陽僅有一百多公里的藍田,但是最終因為秦國的及時援救和魏、韓的搗亂(魏國和韓國出兵幫助秦國)而失敗告終。再說如果諸侯聯軍真要從武關出發進攻秦國的話,首先必須得先陳兵於楚國腹地(當然楚國還不一定會同意),再之後也可能會因為戰線太長而功虧一簣!

函谷關如此易守難攻,那劉邦到底是如何率先入關為王的?

影視劇中的楚懷王

2、當年趙武靈王也曾有計劃繞過函谷關從北面的雲中、九原出發,千里奔襲秦國的咸陽。這條計劃其實雖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缺點是千里奔襲只適合於騎兵,並且也會因為補給線太長而不適合大軍作戰。最為關鍵的是後來趙武靈王因為“沙丘之變”被餓死在沙丘行宮,攻秦計劃便就此擱淺了。

函谷關如此易守難攻,那劉邦到底是如何率先入關為王的?

趙國騎兵

所以說,列國如果真想要攻滅秦國,走函谷關是最直接而又有效的途徑,這也就是後來列國五次合縱攻秦都必先到達函谷關的原因所在!

到了秦朝末年,項羽、劉邦和楚懷王(義帝熊心)約定“先攻入咸陽者為王”。由於項羽和秦國章邯大軍相持耽擱了時間,而劉邦則趁秦國空虛之際繞過函谷關,改從防守薄弱的武關入秦,還順利勸降了秦王子嬰,率先進入咸陽。

函谷關如此易守難攻,那劉邦到底是如何率先入關為王的?

劉邦和項羽入關線路圖

等項羽解決了章邯問題以後率軍來到函谷關時,劉邦只是做了象徵性的防守就放棄了,項羽大軍得以長驅直入進入咸陽。入關以後,毫無遠見的項羽殺死秦王子嬰,大肆焚燒宮殿,因為他不準備長期佔據有險可守的關中之地,而是簡單地選擇衣錦還鄉甘心做一個“西楚霸王”,給後來被封為“漢王”劉邦留下了一個天大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