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夫差為什麼在佔有絕對優勢下不一舉消滅越國?

用戶61402406

當初吳王夫差將越王勾踐困於會稽山上,滅越已是唾手之事,結果卻因一念之差,接受了越國的請降。誰知二十年後,越王勾踐實現了驚天逆轉大翻盤,吳王夫差卻身死國滅了。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玩味了!

我曾經多次思考當初夫差為何不徹底消滅越國?在對待存越與滅越上,伍子胥已經陳述利弊,條條在理,按理說吳王夫差不可能不明白其中利害。伯嚭雖然受賄,但吳王夫差又不可能被直接行賄,但最終夫差卻聽信了伯嚭的話,決定接受了越國的請降。所以只有仔細分析伯嚭的話,才能找到夫差接受越國請降的真正原因所在。

伯嚭說“古之伐國,服之而已,今越已服,又復何求?\

歷史聞知社

因為當時有兩種國際規則,第一種是弱肉強食模式規則,譬如楚國就是遵循這一規則,他曾吞併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還有晉國,晉獻公時期“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包括齊桓公,也滅了譚、遂、鄣等小國。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大國兼併小國,在當時貌似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如果是一個大國要吞併一箇中等國家或是地理位置比較重要的小國,那就會引起某種國際干涉。其中道理,類似於印度兼併錫金,國際不會干涉。而伊拉克吞併科威特,國際就出手了。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國際不干涉,而蘇聯入侵阿富汗,就遭到了國際社會的一片譴責之聲。

同樣道理,也適用於春秋時期的中國。春秋早期和中期,一般情形之下,A國攻打B國,如果B國不是太小太弱,A國都不會將其吞併,而只要求其臣服便可。

吳國和越國的戰爭便是如此。當夫差打敗勾踐之際,越國並沒有到衰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當時夫差接受勾踐的求和,完全是合乎情理,談不上是判斷失誤。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後來越國反攻,打敗吳國之際,越國同樣接受了夫差的求和,並不是一次性將其滅亡。

關鍵,在於勾踐求和之後,一面向吳國示弱稱臣,另一面則是振興越國、富國強兵,而後夫差求和之後,既沒有足夠的示弱姿態,也沒有積極的革新政治、重新整頓——所以,越國在戰敗之後,能逐漸走出迷局,而吳國吃了虧,便不能振作。而不能振作的吳國,只會一步步遭致再三侵略,最終滅亡。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因為膨脹!

當一個國家的君王為你屈膝嘗糞,彎腰牽馬三年時,你是絕對想不到他還能站起來的。特別是他還給你進獻了一位絕世美女。那個時候,夫差的眼裡已經沒有越國了,他在縱情享樂之餘,想的就是去和楚國,齊國掰掰手腕,偏偏這對這兩個大國還不一定輸。

這下就給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機會了。給我給我十年,我還你一個強大的越國。這正應了那句,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