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後進入體制內和進入私企的人生道路有什麼區別?

漠南孤狼

沒有在私企工作的經歷,但和私企員工接觸很多,以中年油膩男身份對年輕人提出誠懇建議:

第一,離開校門時,多數人懷揣了對事業愛情的夢想,在人生慣性推動下踏入職場。無論體制內外打拼,經過多年積累以後,絕大部分人能收穫房子、車子、妻子、兒子和票子,在生活地,一般都能混上個當地中產。

第二,當今社會發展已經趨於穩定,資產大幅翻番的年代已經過去,已經很難再次湧現短時間內財富極端分化的例子。無論進入體制內外,都需要腳踏實地去幹,才能博出一個相對優渥的衣食無憂的生活;

踏出校門的那一刻,就要樹立理財觀念,嚴格規劃收支,才能形成個人財富積累。

第三,進入私企的同學,隨著自己能力資歷的提高,一般能晉身到中層,少數人能達到高層;這部分人的成功,更多由個人能力決定。而進入體制的同學,就不好說了,在地級市以上一般能幹到正科乃至副處虛職;在鄉鎮基層,多數人能幹到副科虛職,只有極少數人能走到正科或者處級以上崗位,工作生涯受很多因素制約,不能僅憑個人努力和能力就能做到。

第四,體制內工作鴨梨山大,動輒問責,白加黑、五加二是常見,但各種工資福利保險(包括長假)操作規範,該給你的,一分錢都不會含糊,不該給你的,想都別想;而在私企裡面則有直面生存壓力,一切以經濟指標衡量,如果你能為老闆創造更多的財富,你的收入當自然遠高於體制裡面的同學。

第五,公務員受熱捧只是“圍城現象”,已經與身份地位逐漸脫鉤,更多的是自律與責任;而體制外行事則相對方便,偶爾犯錯的人生成本相對較低。

最後,不建議年輕人進入體制。如果想發財,就進入私企或者個人創業,目前為止還是創業的極好時機,特別是農業開發領域;如果進了體制,就要放淡發財的心思,勤懇工作,經過時間的沉澱,自然會擁有一個從容自信優雅的人生。

以上建議對985等名校同學不起作用。


苗山風物視角

正好,我大學畢業後已經進入體制內工作十二年了,而大學一個班的同學可以說三分之二進入了體制內,三分之一進了私企或個人創業,現在十多年過去了,各人的命運又如何呢?


先說我自己,農村出生的苦孩子,運氣好大學畢業後考上了公務員,十二年的風風雨雨,年終考核得過八次優秀,現在是算某縣一個單位的業務骨幹,剛趕上職級並行的好政策,享受了個副主任科員工資待遇,省吃儉用加貸款在縣城買了兩套房和一輛十萬元的車,目前正在為孩子能以後在省城落腳而努力。

我的同班同學,畢業後大多數當了老師,普普通通,默默無聞,三尺講臺,一隻粉筆就是一生的寫照,不過大多數,有房有車有小孩,家庭幸福美滿。

其他幾個進了體制內的,都是普通職工,沒聽說那個當上一把手的。幾個進了私企的,能在他們的空間相冊等地方不時看到他們發牢騷和不滿,有的還輾轉了好幾個公司,看得出壓力挺大,不過都在北京,西安,成都等地方買房落戶,我心裡面其實很羨慕他們,至少比我們少奮鬥一代人。幾個別的好像在輾轉中失去了蹤跡,沒有人知道他們去了哪裡。

值得大書特書的是有兩個創業的,一個用專業知識辦了個培訓班,目前發展成了培訓學校,生意紅紅火火,年收入過百萬。還有個倒騰進出口貿易,後來生意失敗,現在開個小門面養家餬口。

這就是我班一個三流大學三十多個同學的人生軌跡。可以看出,進了體制內的雖不能大富大貴,但平平安安。在私企和創業的風險和壓力都挺大,但熬過了,結局比我們要精彩的多,起碼他們的下一代和我們不是一個起跑線上了。

但是,做為體制內的一員,我還是希望年輕人到外面去闖一闖,人生何處不風流,不要老了才後悔自己沒有好好經歷過這個世界。

你們還有什麼要說的嗎,歡迎留言討論,請關注辦公室的故事


辦公室的故事

感覺這個也要看個人以及進入的體制內、私企的企業性質,不能一概而論.

1、進入體制內的鄉鎮.鄉鎮的情況比較複雜,上級很多,事情比較繁雜,晚上可能要加班,週末可能要加班,還要值班什麼的,外人看起來工作還是挺不錯的,但是其實還是挺辛苦的差事,很多在鄉鎮待的年輕人好幾年了還找不到對象.


2、進入體制內的縣城以上單位.只要不是進了"兩辦"和fupin辦的話,基本上還是能夠保證晚上、週末、節假日正常休息的,工作性質也比較單一,時間長了就能熟能生巧了,還是挺不錯的.

3、進入像華為這樣的大公司.華為、騰訊、阿里巴巴這樣的大公司做程序員的話,工資是挺高的,但是程序員的加班也是經常的事情,編程也是一件比較 費腦子的事情,編程時間久了據說容易導致禿頂.我有同學在華為、騰訊、金山的,據說是經常加班,挺辛苦的.

4、進入建築公司.有個同學長安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招聘進入西安一家建築公司做設計的,也是經常去工地,工資還是挺高的,估計馬上能在西安買房了吧.

5、進入縣城私企.之前在縣城一家通過招商引資進來的做數據線的公司,裡面有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的學國際貿易專業的妹子,那時候工資能拿兩千多,平常事情還是挺多的,不過現在好像不做這個了.


1927年的古董先生

拿我和我大學時的同班好友徐說事。我和徐畢業於同一所大學相同專業同一個班級,從畢業時的學歷情況來看是完全相同的。不同是,我大學一畢業就進入省城體制內工作,徐去做了北漂,進了一傢俬企。差距在畢業5年後逐漸拉開。

第一年,大家都是菜鳥。我月薪三千,單位管住宿,有五險一金,工作內容是辦公室打雜,補貼大概每月500,年底一次性發放。徐在北京月薪四千,工作內容銷售,租住地下室,因剛起步提成較少,有三險。

第二年,我月薪三千五,其他和第一年相同。徐的工作逐漸步入正軌,積累了一定客戶,除月薪外每月提成不定,大概1000到3000。仍然住地下室。

第三年,我月薪三千五,補貼大概每月800到1000,其他和第一年相同。徐跳槽去了另一家企業,月薪5000➕,提成不定,1000到5000看業績。其他和上年相同。

第四年,我和第三年相同,在省會城市買了個小房子,首付靠家裡幫助,每月還貸款2400,還完後日子緊巴巴。徐做了部門負責人,月薪8000➕,加上業績提成,實際拿到手每月大概15000➕,搬出了地下室,和別人合租了一個房子,房租4000,想過在北京買房,但覺得不現實,打消了這個念頭。

第五年,我工資漲了500,職位和原來相同,一切和上年一樣。徐的工作愈發順手,不再算月薪,開始談年薪。年薪40萬。但北京的房子依舊不敢想。

這就是我本人經歷的進體制內和去企業的區別。如果追求安逸,就進體制,如果想有更好的發展,如企業。捨得,捨得,有舍有得。

er


背書包的女捕快

大學生應當先就業,再擇業好一些。在基層單位磨鍊人生,對自己成長有利。國家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去,到大西部去,到大邊疆去鍛鍊,鼓勵自主創業!

一般說體制內單位,包含國有性質的行政事業單位、國企等,帶編制的,吃國家飯的。這個話是俗話,也是老觀念了。實際上,體制內只相對有保障,體制外的靠自身能力吃飯。但共同面對的是養老金、失業金、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的問題,如果國有單位、私營企業都交了這些,你走什麼地方什麼單位都是任你選擇的。“雙軌制”一併軌,養老金差別問題就解決了。

有關就業單位的性質優劣分析如下:

1、行政單位 :

公務員工作穩定,壓力小,工資及養老、住房等有保障,名聲好,上升通道好,有公僕精神,權力職別高才可有成就。 要求高,需考試入崗,考核嚴,工作死板,循規蹈規,創新性差,不能自由發揮,熬時間。

2、事業單位 :

有編制的,吃公碗,專業對口的學生利於專業技術水平提升,科教文衛行業穩定。工作壓力較大。發揮空間較大。乾的好成就感強一些。能人工匠文化。 弊:事業單位在改革,也不是鐵飯碗,競聘制,競爭壓力增大,需要的專業度較高。

3、國企,含國資控股企業 :

工作穩定,福利有保障,心理壓力低;培訓機制完善,能鍛鍊人,有成長空間。 強權文化。 弊:人際關係複雜,愣頭青們容易“觸雷”;按資排輩,自由發揮度不高。  

4、私企,股份制企業:

待遇高,機制靈活,可高可低,可上可下。工作豐富,一職多能,能力不斷“更上一層樓”,工作較自由,按勞分配,積累經驗快,升職也快,發揮空間大,可進可退。 大型私企也有穩定性,企業團隊文化,個性化,差異化,豐富多彩。 弊:穩定性差,團隊不穩定,人文環境參差不齊,能否遇到好的,制度不完善,老闆說了算,要想改變從“你當老闆”開始。

5、外資企業 :

高薪,福利也不錯,工作環境好。企業管理制度健全,有激勵,有培訓教育。 弊:工作繁重,競爭激烈,要隨時保持戰鬥狀態。雖然起點高,但上升空間小,要想進核心層骨幹層較難。有理念上的衝突。

大學生可根據自身條件,自己的特長,自己的理想與上述吃飯單位對應碰撞後定位。 價值觀影響你的決定,但現實、諮詢、學習、溝通交流也左右你的決定,腦袋長在自己身上,還是自主決定吧! 願您心想事成!路在就在腳下。


大漠雄鷹大V

國考,省考,事業單位編制考試,這些傳統意義上的金字招牌,眼下在每年報考熱度和人群分類來看,本碩甚至博士畢業生的比例,依舊是大比例。 私企招聘是吸收大學生就業的最大群體。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興起速度不斷加大。這是中特體系下的獨有產物。廣義上的私企其實也包括了外企,臺企和合資企業。畢業生前往這類企業工作,往往最能得到發揮和鍛鍊。無論是技術,管理能力,人際交往還是崗位,提升速度是最快的。薪水待遇漲幅也相對最大。像BAT,evergrande,Vanke,longfor,碧桂園,華潤,吉利,Volkswagen,BMW,Audi,GE,BYD,沙鋼,華為,小米,浪潮,三一,復星等國內數一數二的私營企業,員工滿意度遠超於其他門類。這類企業在國家經濟總量的貢獻,超過75%。

體制內包括了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這類機構招聘要求較高,尤其是公務員。要按發現來看,這些地方也是有發展的。但是空間不大。因為提拔難度大。在北方,尤其是東三省地區,體制內人際關係很複雜。也因此具有一些潛規則,很多人選擇體制內,也是想利用這種潛規則。但是綜合來看,這種形式存在被和諧的趨勢,不會長久。並且體制內對於多方面成長來說比較慢。很多人選擇體質工作還是因為清閒與穩定。或者如東北人傳統觀念的有面子,鐵飯碗。因此,體制內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 當然,在體制內,如果你能樂於奉獻,甘於不辭辛苦,那麼,你會受人愛戴,並且會是積極的榜樣,這種榮譽,不是金錢,職位能換來的。

體制內也是有很多地方非常具有價值提升的工作場所。那就是研究所或研究院。在那裡,畢業生可以很精確客觀並且高端的掌握所在領域的全面性技能。這是最有價值的工作。一來可以在本領域創造,研發新技術,新理論。二來可以未來完美實現創業夢,少走許多彎路。三是可以考慮在一定條件下跳槽去做技術高管或管理者。因為專業,所以可貴。

怎麼去選擇?你懂了嗎?


成成眼中的世界

大學畢業後進入體制內和進入私企的人生道路有什麼區別?

毋庸置疑進入體制內要比進入私企好,不然每年的公務員、事業單位等考試不會人滿為患。而且體制內相對私企,人生道路要順暢很多。

體制內的人生道路,基本就是奉承好領導,完成自己的任務,然後通過各種考核,升職升職再升職,直到退休那天。

私企的人生道路相對體制內的要坎坷很多,一般情況下私企更看重你的能力,與人脈和經濟能力的關係不是很大。你想在私企混的風生水起,必須要有能力,不然捲鋪蓋走人。所以許多人選擇體制內工作的原因就是——鐵飯碗。

許多人會說,體制內的工作是混吃等死,一個月幾千塊錢,私企的工資只要有能力就有無限的可能,但是有能力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私企人員的工資完全沒法和體制內的工作相提並論。不管是體制內還是私企,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是要看個人的能力和喜好罷了。



金城通


梧桐葉224786317

我的意見是:體制內的工作(國企除外),如果沒有隱形收入,逐步從溫飽混到小康問題不大,想過更好的日子基本不可能,因為工資擺在那裡。所以我以前也常說:體制內(國企除外)有良心的人大多吃得飽,吃不好。國企就不同了,以前有媒體曝光西部地區某電力公司抄電錶的職工全部年收入高達數十萬。我身邊通信、油、電、氣、建築等國企工作的朋友基本生活都比較富足,有些堪稱土豪。

體制外私企也好,創業也罷,懸殊交大,不好一概而論。總體來說,大公司得到的鍛鍊更多,就算跳槽,也有個好背景可以背書。小微企業風險稍大,但遇到好老闆,也能挑大樑,對以後的發力有一定幫助。如果在小公司上班,老闆又不咋地,建議趁早換工作。

再來說個人後發能力的問題。舉個真實的例子:我一個學中文的朋友和他的同班同學,一個到了大學,一個到了中學。前者保持閱讀和寫作的習慣,除了評上了副教授,還成了知名詩人,日常寫作都可以按字數計費。後者可能是覺得所學應對中學生綽綽有餘了,沒有繼續學習和創造,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師。但是,我的好幾個學生畢業當了中學老師,又繼續學習考研,轉而進入了大學。因此工作環境是一回事,個人後發能力是另一回事,切不可忽視。


羌韻飛雪

我們一般所說的,體制內就是事業單位,公務員,教師編,國企甚至是央企,這些單位有個共同特點就是穩定,它不會因為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其實說句不好聽的,也就是死板。每天做的事情都一樣,比如電力方面,一切工作規範都得按照《安全規範》來,這都是前輩們積累的經驗,有些甚至是血的教訓,所以很大程度上不需要創新。這種單位就是一步一步來,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來,員工-班長-主任-領導,模式也就固定了。

對於私企來說呢,可能會比較自由點,這裡我所說的自由應該是創新自由,提拔的途徑也是多樣化,它不像體制內那麼死板,可能你有才華,或者在某一方面比較突出,得到領導賞識,可能會直接從員工晉升為部門負責人,這是在體制單位不可能發生的。

要說,這2種比較哪個好呢,我覺得這個得看個人吧,有一些就是希望自由,創新,不願意拘束在體制的籠子裡,那就選私企好了,騰訊,阿里巴巴,今日頭條,都是很厲害的公司。要是缺乏創新能力,希望穩定,那就選擇體制這碗飯,沒有好或者不好之分,只有適應與不適應!

歡迎大家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