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最後和北靜王結婚了嗎?

最愛林黛玉

看到此題突然想起幾件值得玩味的細節。

此回答可能有點長,但如果對黛玉情感發展有些困惑的,不妨睥睨片刻。

“薛姨媽愛語慰痴顰”一回另不少看官憤懣。想著薛家母女二人對黛玉暗箭傷人,行為卑鄙。特別是寶釵打趣薛蟠和黛玉一節,令人倍感吞蠅之臭惡。但我們仔細看看原文:

黛玉聽了,便一頭伏到薛姨媽身上,說道:“姨媽不打他我不依。”薛姨媽也摟著他笑道:“你別信你姐姐的話,他是玩你呢。”寶釵笑道:“真個的,媽明兒和老太太求了他作媳婦,豈不比外頭尋的好?”黛玉便夠上來要抓他,口內笑道:“你越發瘋了”。……姨媽繼續說道:“我想著,你保兄弟老太太那樣疼他,他又生的那樣,若要外頭說去,斷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與他,豈不四角俱全?”林黛玉先還徵徵的,後來聽說到自己身上,便啐了寶釵一口,紅了臉,……



黛玉一向多疑敏感,寶釵如此唐突卻並未發怒,而是臉紅,尷尬地笑。是不是被說中了某些心事?寶釵和薛姨媽又拉派一堆話出來,只為說明:“比外頭尋的好”是不會有語帶雙關的意思?

此時正是紫娟剛試完寶玉,寶玉對黛玉的痴狂也被眾人看在眼裡。而寶釵自與黛玉互剖金蘭後也瞭解黛玉的心思。猜測此舉是提醒黛玉,“你若外頭尋去,可能不一定比寶玉好,甚至遇上另一個薛蟠也有可能”。也就是說,此時的黛玉心理可能有往外頭尋去的想法。



再有一處,紫娟試完寶玉回到瀟湘館,和黛玉說了一番肺腑之言:

公子王孫雖多,那一個不是三房五妾?今兒朝東,明兒朝西?要一個天仙來,也不過三夜兩夕,……姑娘是個明白人,豈不聞:‘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

所以,作為黛玉心腹的紫娟,是否也看出此時黛玉對寶玉已經是觀望的狀態?那黛玉有沒有可能對某位公子王孫有“外尋”的意向?

縱觀全書,北靜王正與黛玉有過糾葛。我們來捋捋一段微妙的關係。

寶玉路謁北靜王。水溶又將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來,遞與寶玉道:“此係前日聖上親賜鶺鴒香捻珠一串,權為敬賀之禮。”黛玉從蘇州回來後,寶玉轉贈,黛玉說:“什麼臭男人帶過的?我也不要”,遂擲而不取。



寶玉雨夜探黛玉。黛玉問及寶玉身上的蓑衣。寶玉道:“都是北靜王送的,你喜歡這個,我也弄一套來送你”。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這個,豈不是成了畫上的漁婆了?”及說了出來,方想起話未襯奪,與寶玉的話相連,後悔不及,羞得滿面緋紅。

從語氣冷淡的拒絕到笑著打趣拒絕。表明黛玉對北靜王的態度已然有所轉變。

而黛玉對寶玉的態度卻已不似當初。脂硯齋曾批:寫得釵、玉二人形景較諸人皆近,……故二人之遠,實則近之至也。至顰兒於寶玉實則近之至卻遠之至也。不然,後文如何反較勝口角諸事皆出於顰哉?……今祥批於此,後久不忽矣。釵與玉遠中近,顰與玉近中遠,是要緊兩大股,不可粗心看過。



後來又有寶玉對黛玉言:“如今誰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眼裡了。倒把外四路的寶姐姐,鳳姐姐[甲戌側批:用此瞞看官也,瞞顰兒也]”的放在心坎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見的。

黛玉心大,把誰放在心坎上?寶姐姐鳳姐都只是障眼法,不敢說是黛玉起了另擇佳婿的想法,但此時黛玉對寶玉已然是冷淡了許多。

那黛玉有沒有嫁與北靜王的可能?

北靜王贈與蔣玉菡茜香羅,蔣玉菡又通過寶玉贈與襲人。襲人是拒絕的,但她的方式比較溫和,所以趁寶玉不見扔進箱底。最後還是嫁與蔣玉菡。所以,猜測最後北靜王將襲人賜與蔣玉菡。

聖上贈與北靜王鶺鴒串,北靜王又通過寶玉贈與黛玉。黛玉也是拒絕的,不過她的方式更要激烈,直接擲開。那黛玉有沒有可能被聖上賜與北靜王?



也有可能!因為越到最後寶黛之間的嫌隙越大。兩人會越走越遠,一來是黛玉也有私心,二來北靜王也許也看中黛玉。

在第四十八回,寶玉曾向眾人說到:“前日我在外頭和相公們商議畫兒,他們聽見咱們起詩社,求我把稿子給他們,我就寫了幾首給他們看看,誰不真心歎服?”可知,寶玉平日沒少在外面招搖誇耀大觀園女兒詩詞才華,北靜王又與他親厚。焉能不讀過黛玉的詩詞?北靜王也是一流人物,酷愛點風雅的,看中黛玉很是意料之中。所以最後一求聖上,賜個婚什麼的,還不是易如反掌?



而黛玉呢?搖搖擺擺拿不定主意,到了最後發現公子王孫確實難比寶玉,悔恨當初也為時已晚,哭到淚盡而亡。正應了那句花籤的箴語:莫怨東風當自嗟!!


微影窺人生

我覺得是很有可能的,但即使嫁給北靜王,黛玉也始終惦記著寶玉,最後淚盡而亡,紅樓夢裡的女性都是悲劇的千紅同悲,尤其是十二釵,而寶玉也是在得知黛玉消逝才選擇懸崖撒手,因為心裡唯一的柔情牽掛沒有了,這才符合整本書的原意走向,而黛玉嫁給北靜王的原因,應該是王夫人等使的手段,為了讓寶玉娶寶釵,設計什麼情況使北靜王家來求娶,即使老太太活著,也是不敢拒絕的,可以參考被迫探春遠嫁的時候,即使不願意也得感恩戴德的接受,黛玉是孤女而且身體不好是都知道的,王府不可能娶她做正妻,應該是側室或妾,最悲慘的一幕就是同一日寶釵從正門八臺大轎抬進門,黛玉確從偏門抬進王府,跟當年兩個人進賈府的情形一樣,相愛又怎樣?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能看心愛的人嫁與他人,賈府仗著有錢,欺男霸女,可是有權勢更高的也能欺壓他們,這就是那個年代的人的命運,即使你心向往自由,多麼的清高亮潔,也不得不屈從權勢和命運,有人會說黛玉的性格是絕對不會屈從的,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賈府那時已經是在懸崖邊緣,賈政王夫人等來求黛玉,如果拒絕王府,整個賈府會怎樣?黛玉面對舅舅舅媽的哀求,賈府寶玉以後會怎麼樣,她還能決絕的拒絕嗎?一個一直寄人籬下的住在舅舅家的女子,即使又真性情又怎樣?何況黛玉的小性情都是隻在寶玉面前的,在外可是識大體的!還有個對比,國有難犧牲了探春去和親,家有難犧牲黛玉去換娶富貴安康,國家有難時可見男子都是沒什麼用,都還是女子們去犧牲的,也是之前曹雪芹想表達的,那個時代多麼有才華的女子,都沒有自主選擇權,王熙鳳,探春,黛玉,元春,寶釵,論才情才幹都勝於男子,可都只能屈從男人的安排,嘆那些女子都是悲劇!即使妙玉想逃出被支配的命運跳出紅塵出家為尼,都沒逃脫,惜春也出家了,可是未來也未可知不會重蹈妙玉的命運!


雪花飄香14

確認過眼神,北靜王不是對的人。

林黛玉和賈寶玉那才叫一見鍾情。

所以這個回答很肯定,他們不可能結婚。

小說一開始就用一個神瑛侍者和絳珠仙草還淚的故事作為開頭,而還完淚之後,女主就得走了,所以不可能與賈寶玉之外的其他男士發生什麼糾葛。

林黛玉的結局曹雪芹早已寫好,就不勞各位牽腸掛肚的了。

比如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判詞:

可嘆停機德,堪嘆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再比如林黛玉和賈寶玉的《紅樓夢》曲:

[枉凝眉]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須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如果說林黛玉和其他男子仍有糾葛,何以《紅樓夢》曲和判詞未表一字?裡面根本沒有北靜王水溶什麼事兒?

認為林黛玉最後會嫁給北靜王的,無非就是因為寶玉曾經給過黛玉北靜王贈送他的東西。


《紅樓夢》中,寶玉與蔣玉函交換了汗巾(交換的那條汗巾剛好是襲人的),最後襲人就嫁給了蔣玉函。可是襲人之嫁給蔣玉菡,在襲人的判詞裡面是明確有表示的。

堪嘆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

而晴雯之所以死前要與寶玉交換貼身之物舊紅綾襖,也是為了坐實別人誣陷她的話。

至於有人說黛玉最後嫁給了北靜王的話,說什麼我也不會相信,因為當寶玉把北靜王贈給他的鶺鴒香串轉送給林黛玉的時候,林黛玉說的可是:“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遂擲而不取。

另有一次,寶玉準備把北靜王送他的斗笠也弄一套來送黛玉。

寶玉道:“這三樣都是北靜王送的。他閒了下雨時在家裡也是這樣。你喜歡這個,我也弄一套來送你。別的都罷了,惟有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頭的這頂兒是活的,冬天下雪,帶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頂子來,只剩了這圈子。下雪時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頂,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個,成個畫兒上畫的和戲上扮的漁婆了。”

林黛玉何曾要過北靜王的東西呢?而且以林黛玉的性格,“孤高傲世攜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根本不可能會因為賈府落敗而接受他人的強逼。所以不存在成為北靜王小妾的可能性。否則,黛玉也便不成其為黛玉了。

還有人說林黛玉還錯了淚?應該還淚的是北靜王而不是賈寶玉?我想首先應該搞清楚《紅樓夢》的男主是誰好吧?是誰在哀嘆青春兒女的去世呢?

林黛玉和北靜王,別開玩笑了,不可能的。要是有姻緣,曹雪芹早就暗示了,還用得著你瞎猜?


半瓣花上閱乾坤

愛紅樓夢的大部分都是因為愛林黛玉,看到執著情深的黛玉最後不能與心上人寶玉在一起;看到寶玉也沒有放棄一切、拼死要與林黛玉在一起的心,除了呆呆地,想不出任何辦法,當然他這個富貴公子對晴雯對金釧的死也都沒有任何保護,除了悲痛羞愧。讀者對孤苦伶仃的黛玉更加同情和憐憫,恨不得她能有個好歸宿比如北靜王,賈寶玉這個無能無為的媽寶男確實不是黛玉的良人。



那麼林黛玉最後與北靜王結婚了麼,答案肯定是沒有。因為黛玉決絕的拒絕了賈寶玉轉贈的北靜王鶺鴒香串和簑衣。但是我們的心中還是很多疑惑,這北靜王和黛玉之間一定是有前世因果的,要不作者大費周章的描述了兩次北靜王禮物都擺到黛玉眼前了。跟襲人和蔣玉菡的汗巾子有相似的作用,畢竟襲人和蔣玉菡最終結合在一起了。

上次問答寫到北靜王大概是在某個場合見過黛玉,從此一見傾心,但只怕是流水有情落花無意,黛玉應該自始至終專愛寶玉一人,對北靜王沒有半點情誼,要不也不會斷然拒絕了北靜王的禮物。但是很多人都心裡遺憾,在寶玉不得已娶了寶釵之後,大家實在不希望黛玉就這樣淚盡而亡悽慘死去,還是覺得高貴儒雅的北靜王和黛玉要是能在一起,哪怕就是幾年快樂神仙眷侶日子,也能安撫眾多紅迷的心。所以下文我只是試著往這個方向分析,大家不要用黛玉質本潔來還潔去,為神瑛侍者還淚而來、淚盡而亡等觀點來拍我,只是盡一份心,為我們心愛的林妹妹。



那麼這個假設的前提就是北靜王和黛玉最後相愛結婚了。

北靜王水溶和黛玉到底有沒有前世姻緣呢,猜測一定是有的,神瑛侍者對絳珠仙子只是澆灌之恩,這澆灌的水才真正和絳珠仙子融合在一起,而神瑛侍者不過一個媒介,絳珠仙子下世還淚報這一澆灌之恩,但絳珠仙子是一株仙草,水枯必然而亡,終究絳珠仙子必須找到那一汪水源,才是她終身得以滋養活命的源頭。她下世來必定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通過神瑛侍者這個媒介,最終找到自己的依靠——水。這前世姻緣應該就有了理論基礎。



話分兩頭,再看現實中,寶玉確實兩次拿著男人的禮物轉送給黛玉,而這個男人都是北靜王水溶,那麼黛玉對於這個禮物是什麼態度呢,第一次手串黛玉是直接扔掉說什麼臭男人用過的東西;而第二次寶玉穿著簑衣而來,黛玉是很欣賞的,態度已經轉變很多。寶玉想要送給黛玉,黛玉說了一句,那不就是漁公漁婆了,當下羞紅了臉,她在那時心裡想著是和寶玉漁公漁婆兩口子,但是簑衣是北靜王送的,賈寶玉只是那個媒介,真正的漁公漁婆怕是黛玉和北靜王的歸宿。說到這裡也已經有了現實的分析,最後黛玉和北靜王應該是結婚,並避世而去,變成漁翁。



還有一個論據,黛玉又稱瀟湘妃子,必定是嫁給王爺,才能成為王妃。黛玉嫁給北靜王水溶,才是找到真正滋養她的人,想必在朝廷政變壓迫之下,北靜王終和黛玉離開權勢紛爭之地在海邊避世。玉帶林中掛,北靜王才是真正美玉,掛於黛玉這仙木上。最終,兩人窮困窘迫而終老,水乾木枯,雖命苦而不失快活。出家可以、荒村野店紡織可以、那麼漁翁漁婆也能是一種歸宿。

此文僅是拋磚引玉,慰籍紅迷對林妹妹的一番苦心,很多不能自圓其說,僅博大家開懷而已。


行走在加拿大的文青

怎麼會?黛玉在還為絳珠仙草時曾受神瑛侍者日日灌溉之恩,因此,在神瑛在警幻仙子處掛號要去人間歷幻緣時表示: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 也償還得過他了。黛玉下凡,只為還淚,淚盡而亡,哪有工夫去嫁什麼北靜王?



說起黛玉會嫁於北靜王的謬論,人們常以寶玉曾轉送黛玉那一串念珠做為證據,卻往往忽視黛玉扔念珠的情節。當黛玉得知念珠是北靜王水溶贈予寶玉的時侯便扔在一邊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寶玉曾頭戴箬笠,身披簑衣去探望林黛玉,林黛玉笑他是個漁翁,寶玉表示要贈給的簑衣斗笠,那也是水溶送的,但黛玉仍是拒絕了:“我不要他。戴上那個,成個畫兒上畫的和戲上扮的漁婆了。”



也有人以蔣玉涵與襲人之事做類北,說襲人經寶玉之手與蔣玉涵成了姻緣,黛玉也應如此。卻不知作者只是借襲人來反襯黛玉罷了。寶玉既沒有把黛玉之物傳給北靜王,北靜王也沒有物什落入黛玉手中。在黛玉心中,只能容下一個寶玉,北靜王於她,也只是個“臭男人”而已。



再者,瀟湘館內修竹森森,她又自稱為瀟湘妃子,修竹雅而不俗,氣節儼然,瀟湘妃子本性高潔,感情專一,林黛玉怎會移情別戀,投入他人懷抱?


碧水藍天222533528

根據曹公對黛玉這一主角人物的設定,這是不可能的。





下面我闡述一下我從這篇文章裡找到的這個觀點:

一、曹公把寶玉的前世寫為一塊石頭,黛玉前世寫作為一顆絳珠草。是有其獨特意義的。這個可以用弗洛伊德的“復舊的強迫性”這一理論來說明。弗洛伊德說:假定遠在往古,生命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起源於無生物,那麼,據我們的假設,那時便有一種本能,要以毀滅生命而重返於無機形態為目的。又假定我們所稱的自我破壞的衝動起源於這個本能,那麼這個衝動便可被視為任何生命歷程所不能缺乏的一種死本能的表現。



大致的意思就是,用紅樓夢舉例可以這樣說:寶黛初見,雖然表面上是一見鍾情的老套戲碼,但是從實質上卻不是,這是兩種無機形態——石頭和草的碰撞,他們為何一見就覺得彼此熟悉呢,就是他們彼此共同的對於“死本能”的認同感,這也註定了寶黛愛情的悲劇性和他們之間情感的不可逾越性。



在曹公筆下,我們可以發現許多超凡飄逸之人,卻又過著形同自虐的生活。如林黛玉的哭泣,秦可卿的自尋短見而死,寶玉的“無故尋愁覓恨”(三回),一心要從這個溫柔富貴鄉跳出去。回覆到一種“無機狀態”。

二,黛玉和寶玉無性的愛,更不會和北靜王結婚。



寶玉愛黛玉嗎?那為什麼沒有性衝動呢?這應該是許多人想問的。

其實黛玉的病是阻礙了寶玉的性渴望,我們可以發現,大觀園裡最關心黛玉的病的不是黛玉本人,也不是別人,而是寶玉,小說中細緻描寫的一次寶玉和黛玉同塌而臥的起因就是寶玉為著黛玉的病,害怕她睡覺睡久了,也會睡出病來。所以寶玉非常關心黛玉的病。



等到了寶玉丟掉了玉而病了,黛玉就像心靈感應似的,也開始病了,“自今以後,把身子一天一天地糟蹋起來”。作者說,這是女性閹割的極致。一個男性摯愛的女性是沒有性能力的,因為這個男人自私的佔有慾,她和其他男人毫無干涉,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說,黛玉下凡只為還淚還恩情,只為寶玉,淚盡而亡,不會和北靜王成就美好佳緣。


絳姝

黛玉的眼淚為誰而流,北靜王嗎?

李海波


黛玉的眼淚為誰而流,北靜王嗎?
這個問題似乎沒有必要問,一般人都會說為寶玉而流。但就有一些非一般的人說,黛玉的還淚還錯了,不應為寶玉而流!
我們都知道,在《紅樓夢》緣起裡,有兩個神話傳說,一是女媧補天,二是木石前盟。這兩個傳說很重要,因為它交代了作者寫作的大意圖,大構思。
補天之石在塵世就是賈寶玉出生時銜的那塊玉,這是無疑的。但木石前盟裡的神瑛侍者是誰?從神瑛侍者和絳珠仙子都在警幻仙子那裡掛了號,絳珠仙子與警幻仙子對話可知,這還淚的目的和對象都在神仙那裡交代好的,必不會弄錯對象,否則,神仙何以稱神仙。再者,下到塵世的林黛玉為誰流的淚最多,當然是賈寶玉了。
作者設置一個警幻仙子形象,讓她掌管人間的愛情之事,在紅樓夢中未見林黛玉除了賈寶玉還愛過其他哪一個人。曹雪芹也未把另外那一個人當作男主人公來寫,如果照某些人說的,林黛玉還淚還錯了,那麼作為作者的曹雪芹也就寫錯了,因為他沒有把女主人公愛的男主人公當作主要人物來了,僅僅把林黛玉這個女主人公還淚的對象當作一個過路的路人甲來寫了,這能是一個偉大的小說家的水平嗎?
既然承認賈寶玉是小說中的男主人公,林黛玉是小說中的女主人公,那麼男女主人公如果連愛誰都弄錯了,就如某些人所說的還淚還錯了,這麼一個小說還有何大的價值。僅通過賈寶玉要送給林黛玉一串水溶的念珠,就說水溶才是林黛玉還淚的對象,竟還說林黛玉最終是嫁給了水溶,真是可笑!難道你們這些高明的論者不知,《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當時就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林黛玉根本就沒要水溶的念珠,怎麼能因此就說林黛玉應愛的是水溶,應嫁的是水溶呢?真是胡扯八道,捕風捉影。照此去解釋《紅樓夢》,即使是讀了《紅樓夢》一百遍,也只能是南轅北轍。
本來,黛玉的眼淚為誰而流?不應成為一個問題,但有人竟對此有所疑問,或竟有其它謬論,或竟有人以此為高明,我不得不寫了以上文字,以批之!

一真詩文

只要是作者沒寫的,都是讀者的猜測。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要想象不十分離譜,都是可以理解的。唯有加入自己想象的解讀,才有趣味。何況,就算作者已經寫出的,每個人的二次解讀也並不一樣。

黛玉和北靜王有某種關聯,這是肯定的。明寫的有兩處,一是黛玉給父親送葬之後回來,寶玉將北靜王所贈鶺鴒香串珍重取出來,轉贈黛玉。黛玉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遂擲而不取。寶玉只得收回。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類似的橋段,就是蔣玉菡贈給賈寶玉一條茜香國的紅汗巾子,寶玉把自己腰裡的換給了他,回家了襲人不高興,寶玉才想起自己那條本是襲人的,於是就說賠她一條,趁她睡著時把紅汗巾子悄悄給襲人系在腰裡了。襲人說:“我不希罕這行子,趁早兒拿了去!”寶玉見他如此,只得委婉解勸了一回。襲人無法,只得系在腰裡。過後寶玉出去,終久解下來擲在個空箱子裡,自己又換了一條繫著。


古典小說裡小物件常作為傳情定情的信物,襲人和蔣玉菡的緣分在此也伏下了草灰蛇線。如果黛玉和北靜王是毫無關係的兩個人,作者何必多此一舉,寫什麼鶺鴒香串一節呢?所以人們猜測黛玉嫁給北靜王,並非完全沒有根據。

第二處就是寶玉雨夜訪黛玉,穿著北靜王給他的箬笠蓑衣,黛玉笑話他像個漁翁,寶玉說再從北靜王那兒弄一套送給她,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個,成個畫兒上畫的和戲上扮的漁婆了。”及說了出來,方想起話未忖奪,與方才說寶玉的話相連,後悔不及,羞的臉飛紅,便伏在桌上嗽個不住。

這一段,漁翁漁婆可以聯想成寶玉和黛玉,也可以聯想成北靜王和黛玉,因為蓑衣本來自北靜王府,照寶玉的話說,“他(北靜王)閒了下雨時在家裡也是這樣。”北靜王送的,北靜王也這樣,這種警句是憑空而寫的嗎?任誰看了都會留下印象吧!

另外,還有一個奇特之處,大觀園起詩社,黛玉明明是個未嫁少女,居然叫做“瀟湘妃子”,明說她是妃子,豈不怪哉?探春抽花籤抽到個“日邊紅杏倚雲栽”,後來便做了王妃,黛玉叫做妃子,做了王妃有什麼奇怪的呢?我們不肯接受,大概是作者把她寫成純粹靈的化身,讓人不願把她當血肉之軀看待了。


我沒看到曹雪芹寫黛玉嫁給了北靜王,所以也不能說肯定會有此事,但我寧願相信她最後嫁給了北靜王,因為北靜王其人,似乎比賈寶玉有擔當得多。

但即使嫁給北靜王,黛玉的壽命應該都很短,也許剛嫁過去就死了。一是因為她此生是來還淚的,未嫁時淚已快盡了。二是不能嫁給寶玉更添一層悲傷,因為從她兩次拒絕要北靜王的東西看,她是不願意的,所以因為出嫁而流的淚也是還淚的一部分。所以很快就淚乾了吧。但即使不願意嫁北靜王,她也只能暗自愁苦,不會明目張膽。以她的性格,是個遵守禮教的大家閨秀,賈寶玉說話不小心造次了她都要生氣,不許寶玉露出男女之情,她又怎麼會公然反抗婚姻追求愛情呢?也許就像唐婉那樣苦悶抑鬱吧!三者,也許北靜王離家久久不歸,黛玉擔憂過度,又添一層悲傷。結果就像探春說的,“將來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變成斑竹的。”

可想林姐夫時怎麼仍住在瀟湘館?難道是定下了親事,尚未出閣,而此時北靜王和賈府已經失勢?在風雨飄搖之中,她既為未婚夫擔憂,又為愛情的幻滅悲傷,又為外祖母家的未來恐懼,終於香消玉殞了嗎?


淮山飛雨

總有些人,喜歡別出心裁,挖空心思地做出一些十分荒唐的解讀、猜測,這是對名著《紅樓夢》的歪曲、大不敬。

就因為黛玉的雅號“瀟湘妃子”、寶玉轉贈念珠,就得出黛玉嫁給北靜王的結論?如果真有這個情節,這麼重要的事,在判詞、曲演中怎麼會沒有體現?恐怕曹雪芹聽到這個論調會氣的吐出一口老血!

在黛玉眼裡,除了寶玉,其他男人都是“臭男人”!黛玉就是“愛情專一”的代名詞,怎麼可能移情別戀?



黛玉不能與寶玉結成姻緣,她就一定會死,絕不會嫁給另外一個人!曹雪芹也正是這樣安排的,是金玉良緣毀掉了木石姻緣,好讓黛玉完成“還淚”之壯舉。


湯姆219197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