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农报记者回访宕昌哈达铺

改革开放40年:农报记者回访宕昌哈达铺

改革开放40年:农报记者回访宕昌哈达铺

宕昌县哈达铺镇以革命圣地而闻名。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二、三方面军在这里制定了挥师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决策,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殊不知,这里也开创了我省农村责任田的先河。1980年1月22日,本报曾以《试行责任田增产又增收》为题,对宕昌县哈达铺公社试行责任田增产增收的典型经验进行了报道。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一次把镜头聚焦到哈达铺。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十年动乱”导致的混乱局面,我国农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哈达铺人民公社80%以上的农村人口都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生活极其困难。穷则思变,群众要求改变这种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非常迫切。

1978年11月底,34岁的王建庭被宕昌县委任命为哈达铺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就职后,他深入10个大队52个生产队调研,了解到有不少群众出外讨饭,有的人家穷得连穿的衣服都没有。他怎么也想不通,哈达铺是有名的“药材之乡”,土地也比较肥沃,为什么群众生活如此困难?正当他思考如何改变穷困潦倒的现状时,哈达铺公社下罗大队三队当年春天将集体生产的田地,按劳力划分到户。秋后,粮食每亩产量从上年的139斤提高到373斤,总产比上年的9300多斤提升了32700多斤,家家户户有了余粮。

下罗三队这一创新之举,使王建庭顿时眼前一亮,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农民脱困的好办法。但如何把这一做法在全公社推广,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增强了他包产到户实行生产责任制的信心。王建庭召开公社党委会议,认真学习传达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哈达铺的实际,大胆起草了《哈达铺公社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八条规定》,并于1979年1月3日以党委“一号文件”印发,推行下罗三队的做法,实行“包产到户”。

1979年2月下旬,哈达铺公社52个生产队将当归、洋芋等秋田作物全部按劳力分到户,取得了多年以来罕见的大丰收,在大灾之年实现了“四增一减”:一是集体收入增加。1979年,全公社总收入达90.55万元,比上年增加28.25万元,增长45.3%。;集体生产粮食162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9.8%。二是集体积累增加。全公社提留生产费用近5万元,比上年增长60%。三是社员分配收入增加。全公社人均分配50.4元,比上年增加24.4元,增长80%。人均分配现金27.1元,比上年增加18.3元。四是社员家庭副业收入增加。全公社社员自留地生产粮加当归奖售粮共25.6万公斤,增长66%;公自留地、饲料地当归收入44万元,增长57%。一减是回销粮减少。1979年度全社吃回销粮38万公斤,1980年度只要20万公斤,减少18万公斤,下降47.3%。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大变化。很多社员买了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三大件”,一些多年娶不上媳妇的大龄青年,都准备着办喜事。

今年68岁的下罗村村民杨尕儿曾担任下罗村大队文书,回想起四十年变迁,他激动地说:“‘包产到户’前家里穷的连穿的裤子都没有,吃了上顿愁下顿,住的土坯房,点的煤油灯,走的泥土路。‘包产到户’后,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现在我家里各种家用电器应有尽有,住上了砖瓦房,买了小轿车,看上了网络电视,现在的生活简直像天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哈达铺镇积极探索深化农村改革的新路径,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农村“三变”改革又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正在草莓采摘园里忙活的村民张赵平接上话茬说:“我在采摘园里务工,每月工资3000元,再加上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的分红,年收入达4万元。”

目前,哈达铺镇已经完成土地确权5569户,面积49611.99亩。全镇29个行政村都成立了由支部控股的合作社。

改革开放40年:农报记者回访宕昌哈达铺

监制:刘 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