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城墙破了一个大缺口,但防守方一边守城一边修城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操作?

阿仁逛吃游

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就是在缺口集结重兵抵挡,同时努力将毁塌的城墙重新堵起来。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城墙毕竟属于大型土木砖石构造体,它即便倒塌,也不会像游戏里那样露出一个空荡荡的大缺口,任由对方士兵轻易进去。

城墙倒塌后,一般会留下残骸土坡,这样的地段其实也是非常难以通行的,具体可以参照下农村拆老房子,看看那些倒塌的土墙是什么样的。

我在这里给大家看看平遥古城墙倒塌以后的样子。

当然,大部分时候其实你干不掉城墙,最多打掉城墙上面的建筑。山西平遥城墙倒塌,里面的夯土仍然坚硬无比,这种程度能攻吗?

所以提投石机、大炮等东西并不一定能直接把城墙干掉,多数情况城墙被打塌的只是一部分,剩下的残垣断壁仍然能勉力支撑。这就给了守城部队奋力回天的资本。

如果仅仅是半毁的城墙,那么只需要简单的修补加固就行了,只要城墙足够高,攻城方依然难以爬上去,甚至无法以这个点为契机,攻占城头。

如果这段城墙塌方,留下个坑坑洼洼的废墟,那么守军就必须在内部布置力量堵口子;攻城部队也将奋力从这里打开缺口,拓展己方破城优势。围绕这块断墙的血腥绞杀将持续到战争的结束,抑或这段墙壁被修理好。

虽然难度大,但古代真有修理好的。

这里得放出一个东西——塞门刀车

《武经总要》载:刀车,以两轮车,自后出枪刃密布之,凡为敌攻坏城门,则以车塞之。”

城门可以塞,断开的缺口只要不是太大,同样可以塞。实际上,刀车就是守城常用的武器,一排排明晃晃的尖刀竖在眼前,试问敌人哪怕再大的勇气还能怼么?

另外,《墨子》也提到了这个东西的早期雏形:“门中吏主塞突门。用车两轮以木束之,涂其上,椎置突门内,使度门广狭令之”。

古代战争中,常用刀车对狭口进行堵塞,包括门、街巷、地道、城墙缺口甚至古墓道等等。

有了一系列的阻隔,维修城墙就有机会了。

例如宋代,蒙古攻打南宋,口温不花大军连下要地,杀到黄州城下。黄州这座小小的古城在名将孟珙的带领下面对蒙古大军毫无惧色,积极应对。先是派出水军和敢死队,在长江上大败蒙军,牢牢守住了东堤。又七路出城夜袭,重挫了蒙军的锐气。

恼羞成怒的口温不花只得明令强攻黄州城,昼夜不息,并使用了火砲轰击黄州城,几乎摧毁了黄州城上所有的城楼。

但黄州这座小城硬是坚持了下来,军民"备御甚坚,矢石如雨"。城墙坏了就迅速修补,人员有了缺口,就前赴后继的补充。

蒙军最终冲到城下,开始挖墙脚。但城内的黄州军民更加屌炸天,他们只要观察到蒙古人在哪挖城墙,就安排人手在那堵墙后又修一座墙,并设下陷坑并滚木礌石无数。蒙古人挖塌城墙一冲进来,前面仍然是面墙,前拥后挤,又被城头打击,死伤无数。

就这样,蒙古人从1237年打到1238年春,活生生打了几个月,硬是拿不下黄州城,冻死、饿死、逃兵十之七八,最后只得撤围而去。


再说口温不花大军攻打的另一路,是与“黄州之战”齐名的“安丰之战”。与孟珙的机动防御不同,这里的守将是久经沙场的名臣杜杲。

杜杲很早就命人加固了安丰城池,制造了一大批防守设备。

果不其然,蒙军上来又是如黄州那一套,用巨大的火砲攻城,企图摧毁城池防御设施,涣散守军军心,竟号称——“扫地而来,大设攻具”。

杜杲开始也是对城墙城楼不断的修补,但是这样下去迟早会支撑不住,蒙古人虽然因为宽阔的护城河影响,一时半会儿无法攻城,但巨型投石机火砲的打击非常扰人。他听从了部将王安的提议,建造出一种名为“串楼”的装备,应模板为料,搭作敌楼,以羊马墙环绕,列于城壕。

这种活动敌楼,代替了原有的,易被摧毁的固定城楼和城墙设施。杜杲造了上千座这样的串楼,成线布置,打坏就换,仿佛移动的城墙。后来蒙军果然又撞死在一座坚城之下,还有身穿"紫金泥团花龙袍"的"叶国大王"被宋军斩杀。

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智慧。


王司徒老百科

一句话先点题,这是一种极限操作。日本历史战略游戏太阁立志传五里面是讲主人公的根据历史传记里的技能用技能卡的形式表现的。感觉牛逼无敌的风林火山这样的统兵技能其实去找武田系有名的武将就能学习到。可是文中所提到的在敌军攻城的时候还能一边抵抗一边修复城墙等工事的技能叫火急普请,却是很少有人掌握的技能,稀罕指数可以说四星到五星。原因很简单,攻城方一般都对城墙上的守方施加了非常大的精神和肉体压力,守军一不留神就要挂,而工事抢修是非常专业的技能,远不是士兵们随意堆砌一些石木就能完成,需要专业人员指导。而这些专业人员很多都是民众,因此要求平民顶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军队一起抢修正在遭受围攻的城墙,这本身就是非常危险和痛苦的事情。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很多时候不可能如此操作,就采用了两种歪门邪道,第一种是白天围攻晚上修理,这种办法使用最多,可是这样也就要耗费守军本就不多的体力,这难免会影响到第二天的作战,因此危害也不小。第二种就是诈降,一般都是说我们守了多少天了,差不多再等几天我们就可以降了,到时候要如何都随你。东吴攻新城和郑成功攻南京,都遇到了必败的守军的诈降,因而放松警惕让对方动员全城一起来加固城池,准备物资,最后失败了。因此作为对应,就有了李自成的闯军打城池,首功不是登城而是拆城墙底部的砖墙。没有厚实的底部条石或者城砖,城墙自己就能塌陷成土坡,守军在上面如何加固和修理也没用。西方城堡因为修建的时间很长而城堡内驻军很少,不包括平民,因此近代以前都不存在战时修理的条件,打得差不多就只好降了。从近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把大城市用城墙包围起来的经济后才能做到战时维修城墙,比如1453拜占庭之围和1683维也纳之围。那两城基本都是白天作战晚上发动平民修补城墙。因此总结一句,战时维修非常困难,成功率也不算高,只能算是应变。


Bowen26482961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很开心能看到这样的问题

在古代战争中,直接把城墙锤烂往进冲的事不是很常见,要发生也多发生在宋元明清时期(有火药)。在此之前,破城一般都是先登或者破门而入。但是万一你墙修的不结实,被冲车或者砲车给搞塌了,这时候城内守城的士卒就会冲出去一部分和敌人短兵相接,将敌人驱离城墙倒塌的范围。然后后面的人迅速拿事先准备好的巨大的草垛或者木排堵住缺口,然后在木排里修缮城墙。


当然了,这样做,一般冲出去的那些人是回不来的。

但是这种方法到了明清时期就不是那么管用了,明清时期由于有火药的因素。城墙被搞塌后,木排和草垛由于无法抵挡大炮的轰击和猛烈的火焰所以破损的城墙一般无法维修,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士用命去守了。

不过在古代,一般城池都会有内外两层城墙,有的重要的城市甚至会有三到四层城墙。就算外围被攻破了,也能退到下一层抵抗。


守仁看剧

这个问题一下子把人们带回了冷兵器时代,这种场面也许只有在那个时候才会出现。

当出现城墙破了,对于如何去修城墙来说又两种可行方法,当然这都取决于当时的将领的决策,对于这种情况明朝出现过,一次是朱文正守洪都,一次是于谦守京城。

先说洪都之战,这是一场关乎陈友谅还有朱元璋两个人命运的转折战。陈友谅号称动用了60万兵力,城墙破个洞那简直就是在正常不过的,但是对于双方的将领来说这个洞就可能成为胜负关键,朱文正叫人一边修成一边打,陈友谅就猛攻这里。



朱文正那该怎么操作呢?很显然这时候弓箭手成为了主力,城墙外边也要扔一些大的东西,比如鹿角,大石头,破车,大木头,总之都是为了阻止敌人接近城墙,当然在这过程中火力支援就是弓箭手,还有下边干活的泥瓦匠兄弟们,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你们做的,加油啊!最终朱文正守下了洪都,也一战奠定了他防御战神的称号。


接下来说说于谦的北京保卫战,也是一场关乎明朝命运的保卫战。也先带着攻城部队猛攻,当然于谦守的德胜门必然是最容易招贼的,在守城过程中也出现城墙被砍破了,可是这是攻城最关键的时刻,两边都会一鼓作气。

所以于谦并没有选择修城只是简单的把窟窿用破木头粗树枝挡起来,当然在后面还有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神机营。神机营站在洞口一边,只要也先的攻城部队敢伸手,那就一定会城定点射击的靶子。

所以对于这些冷兵器时代的攻守双方来说都是个考验,就看双方将领的决策。

怪人胡说请君点评!


怪人童心

如果守城方人力足够,攻入城内敌军不多的情况下是可以做到的。在破城的缺口处用刀车围困,形成一条暂时的防线,用火油箭矢阻隔后续敌军入城。然后从城墙上往缺口处礽石块、沙袋、檑木等形成阻碍。把攻入城内的敌军消灭之后在城墙内侧缺口处立起木栅栏,继续修补城墙。

战争中修补城墙主要是要做到阻隔后续部队。消灭攻入城内部队,不让敌人扩大战果。


侃侃而谈论古今

先说说城墙的作用。

第一城墙可以居高临下打击敌人,有地利

第二城墙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可以快速的调集兵力。

第三城墙可以成为瞭望塔了解敌情。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是防御的利器、

而且比较重要的城市,有几道城墙,外城被破还有内城。

当城墙被攻击方打开一个口子,防守方肯定是要重新把城墙修好,防止攻击方增加力量进入内城。

如果城墙修好了,攻进内城的军队就变成了孤军,容易被消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