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在美術館裡的自拍現象?

funnyapp

隨著近幾年大眾藝術市場的火熱和文博展覽力度不斷地宣傳推廣,願意到美術館、博物館去參觀遊覽的觀眾越來越多了。不經意間,我們也會發現在美術館、博物館中的自拍現象也常常出現在我們身邊。認真的話,這當然可以算作一件好事呀。首先,在沒有違返相關規定或者要求的前提下(一些展覽有明確要求禁止拍照,但大多數博物館或美術館一般都是允許在不開閃光燈的前提下適度拍照的),以及不過度自拍嚴重干擾到他人正常觀展的情況下,在美術館或博物館自拍是無傷大雅的。此外,在滿足上述前提下的與展品自拍可以說是“合情合理”的。首先我們可以從自拍者的角度分析,如果願意和展品自拍,一般情況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對這個展品是認同的,甚至進一步可以能會是欣賞的,這就肯定了展品的價值,也實現了美術館或博物館舉辦展覽展出展品的目的。這是一種良性心態的外在闡發,所以是不應當一味受到抨擊甚至打壓的。而且和展品的自拍合影對於觀眾來說一個人珍貴記憶的留存,既滿足了他前來看展的期待,也為他下一次觀展提供了動力。其次,和展品自拍的合理性在於,當我們和展品自拍之後, 有很大的可能性(當然也可能是產生自拍行為的主要原因)我們會將這張“合影”進行各種形式的分享,這必然對展品的傳播產生影響。一定意義上,自拍者稱為了展覽乃至整間博物館的“自來水”、宣傳員。不僅如此,其實藝術裡我們每個人都很近,在我們“自拍”去記錄展覽的藝術的同時,我們也在創造藝術。有趣的和展品“自拍”的圖像不僅記錄了一段故事,更有可能融合了自拍者的創造力和藝術審美,而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藝術品。


三聯中讀

當我們看到好的藝術品的時候,總會想方設法把它“留下”。留下的方式很多,拍下來無非是我們最多的選擇。

在法國盧浮宮的時候,我觀察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與《蒙娜麗莎》的合影。與藝術品進行合影,其實就是從個人的觀點和經歷對藝術品進行的闡述,是個人與藝術品的結合;每個人的出生、成長、受教育環境都有所不同,不同的環境決定了每個人獨立的個性與認知,也產生了個人對藝術品不同的見解,而這種不同的見解是會體現在與藝術品的合影之中。我曾見到戀人在《蒙娜麗莎》前的熱吻,也曾見到不同信仰的人衝作品豎立中指;我曾見到有人肅穆地站立於作品前細細品讀,也曾見到有人歡快的過來拍張照片就離開。

無論是個人層面還是人與藝術的關係層面,都會通過與藝術品的合影表現的淋漓盡致。

記得有一位名人曾說過:“農夫和學者站在《蒙娜麗莎》的畫前,內心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我想這句話並沒有貶低農夫的意思,文化的差異和閱歷的不同決定了欣賞一幅畫的角度,同樣的看事情的角度(包括但不侷限於對藝術品)也決定了內心世界的樣子。

另一方面,有些在美術館的自拍意義是不是像在健身館自拍一樣?



馬宏傑

攝影,攝影最大的功能就是文化傳播功能了,如果一張照片拍攝了,躺在自己家裡的抽屜或者硬盤裡面,從來都不和大家見面,那麼,這樣的照片,只能說是不見天日的照片了,嘿嘿。

攝影術被髮明以來,最大的功能,就是促進了科技、知識、文化的傳播,一圖勝千言啊,圖片是最佳的新聞傳播手段啊。

嗯,你的具體問題是,如何看待很多人喜歡去美術館自拍?

根據我多年的觀察研究思考,我的看法如下:

一、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附庸風雅,總比吃喝嫖賭要好

如果說,文青,或者說,愛慕虛榮的年輕女性,都只喜歡去逛奢華商場,出入高檔情調餐廳,痴迷於酒吧迪廳,我想,這樣的社會現象,大家真的滿意嗎?

現在,有不少青年女性,不去酒吧,不去奢華商場,每週末都爭取時間去美術館啊博物館啊書店啊,雖然說她們也不見得就一定是認真參觀學習了,不見得就有足夠的文化藝術歷史的背景來鑑賞這些美術館博物館的藏品,但是,首先,她們附庸風雅了,附庸風雅,首先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

嗯,不要把附庸風雅當成貶義詞,其實,附庸風雅,是個褒義詞。

我們應該倡導這種附庸風雅的風氣啊。

二、美是無處不在的,你需要去發現,嗯,需要去感受啊

嗯,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可惜,我們中國人的美感細胞一直都沒有被激活。

中國人,缺乏美感,嗯,是的,這確實是一個普遍的問題。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要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美感,知道要刺激自己的美感細胞了。

比如說,經常去美術館博物館書店,接受美的薰陶,潛移默化,美感細胞就被激活了。

所以說,一個有追求的人,還是應該多去美術館,多去潛移默化一下。

對於我們這個國家,對於我們這個民族,美學普及教育,任重道遠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