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在美术馆里的自拍现象?

funnyapp

随着近几年大众艺术市场的火热和文博展览力度不断地宣传推广,愿意到美术馆、博物馆去参观游览的观众越来越多了。不经意间,我们也会发现在美术馆、博物馆中的自拍现象也常常出现在我们身边。认真的话,这当然可以算作一件好事呀。首先,在没有违返相关规定或者要求的前提下(一些展览有明确要求禁止拍照,但大多数博物馆或美术馆一般都是允许在不开闪光灯的前提下适度拍照的),以及不过度自拍严重干扰到他人正常观展的情况下,在美术馆或博物馆自拍是无伤大雅的。此外,在满足上述前提下的与展品自拍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首先我们可以从自拍者的角度分析,如果愿意和展品自拍,一般情况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对这个展品是认同的,甚至进一步可以能会是欣赏的,这就肯定了展品的价值,也实现了美术馆或博物馆举办展览展出展品的目的。这是一种良性心态的外在阐发,所以是不应当一味受到抨击甚至打压的。而且和展品的自拍合影对于观众来说一个人珍贵记忆的留存,既满足了他前来看展的期待,也为他下一次观展提供了动力。其次,和展品自拍的合理性在于,当我们和展品自拍之后, 有很大的可能性(当然也可能是产生自拍行为的主要原因)我们会将这张“合影”进行各种形式的分享,这必然对展品的传播产生影响。一定意义上,自拍者称为了展览乃至整间博物馆的“自来水”、宣传员。不仅如此,其实艺术里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在我们“自拍”去记录展览的艺术的同时,我们也在创造艺术。有趣的和展品“自拍”的图像不仅记录了一段故事,更有可能融合了自拍者的创造力和艺术审美,而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品。


三联中读

当我们看到好的艺术品的时候,总会想方设法把它“留下”。留下的方式很多,拍下来无非是我们最多的选择。

在法国卢浮宫的时候,我观察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与《蒙娜丽莎》的合影。与艺术品进行合影,其实就是从个人的观点和经历对艺术品进行的阐述,是个人与艺术品的结合;每个人的出生、成长、受教育环境都有所不同,不同的环境决定了每个人独立的个性与认知,也产生了个人对艺术品不同的见解,而这种不同的见解是会体现在与艺术品的合影之中。我曾见到恋人在《蒙娜丽莎》前的热吻,也曾见到不同信仰的人冲作品竖立中指;我曾见到有人肃穆地站立于作品前细细品读,也曾见到有人欢快的过来拍张照片就离开。

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人与艺术的关系层面,都会通过与艺术品的合影表现的淋漓尽致。

记得有一位名人曾说过:“农夫和学者站在《蒙娜丽莎》的画前,内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想这句话并没有贬低农夫的意思,文化的差异和阅历的不同决定了欣赏一幅画的角度,同样的看事情的角度(包括但不局限于对艺术品)也决定了内心世界的样子。

另一方面,有些在美术馆的自拍意义是不是像在健身馆自拍一样?



马宏杰

摄影,摄影最大的功能就是文化传播功能了,如果一张照片拍摄了,躺在自己家里的抽屉或者硬盘里面,从来都不和大家见面,那么,这样的照片,只能说是不见天日的照片了,嘿嘿。

摄影术被发明以来,最大的功能,就是促进了科技、知识、文化的传播,一图胜千言啊,图片是最佳的新闻传播手段啊。

嗯,你的具体问题是,如何看待很多人喜欢去美术馆自拍?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研究思考,我的看法如下:

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附庸风雅,总比吃喝嫖赌要好

如果说,文青,或者说,爱慕虚荣的年轻女性,都只喜欢去逛奢华商场,出入高档情调餐厅,痴迷于酒吧迪厅,我想,这样的社会现象,大家真的满意吗?

现在,有不少青年女性,不去酒吧,不去奢华商场,每周末都争取时间去美术馆啊博物馆啊书店啊,虽然说她们也不见得就一定是认真参观学习了,不见得就有足够的文化艺术历史的背景来鉴赏这些美术馆博物馆的藏品,但是,首先,她们附庸风雅了,附庸风雅,首先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

嗯,不要把附庸风雅当成贬义词,其实,附庸风雅,是个褒义词。

我们应该倡导这种附庸风雅的风气啊。

二、美是无处不在的,你需要去发现,嗯,需要去感受啊

嗯,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可惜,我们中国人的美感细胞一直都没有被激活。

中国人,缺乏美感,嗯,是的,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要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美感,知道要刺激自己的美感细胞了。

比如说,经常去美术馆博物馆书店,接受美的熏陶,潜移默化,美感细胞就被激活了。

所以说,一个有追求的人,还是应该多去美术馆,多去潜移默化一下。

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美学普及教育,任重道远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