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乒赛日本伊藤美诚击败国乒刘诗雯,看新时代颗粒胶打法之现状

从世乒赛日本伊藤美诚击败国乒刘诗雯,看新时代颗粒胶打法之现状

在今年世乒赛的女团决赛中,国乒世界冠军刘诗雯出人意料地在领先优势下被日本18岁小将伊藤美诚给逆转击败,此战也成为了本届世乒赛国乒仅有的三场败绩之一(另外两场也都发生在女子比赛中,分别是王曼昱小组赛输冯天薇,丁宁半决赛输苏慧音)。

在中日决战前,大部分球迷朋友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日本队的石川佳纯身上。因为就近期的状态而言,石川明显好于平野美宇,比伊藤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让许多人没想到的是,日本人将石川放到了三单的位置,只安排她打一场球;而将一直输国乒的平野排到了一单,让她在前四场比赛里上俩。最后以伊藤美诚为二单,令其打首战。

从世乒赛日本伊藤美诚击败国乒刘诗雯,看新时代颗粒胶打法之现状

可以说这个排兵布阵是很凶的,他们摆明了就是要让颗粒胶的伊藤来搏杀国乒的第一位选手,然后强制石川去必胜咱们的三单,最后就听天由命,只希望平野和伊藤能有一个人能拿一分,就OK了。

最后的结果咱们都知道了,只有伊藤美诚不辱使命地完成了第一场搏杀的任务,而平野和石川都折戟沉沙。最终日本队以1-3输给了国乒,与冠军奖杯再次失之交臂。

注:日本女队倒不是没拿过世乒赛团体冠军,而且还拿过8次。不过最近的一次,已经是47年前的事情了。

从世乒赛日本伊藤美诚击败国乒刘诗雯,看新时代颗粒胶打法之现状

回头再看日本队在决赛的表现,可以谈的事情有很多,不过本文主要是谈伊藤美诚和乒乓球颗粒胶打法的事情,其他的,暂时不聊。

众所周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乒乓球颗粒胶打法开始逐渐压不住反胶弧圈球打法的威胁,并在改40mm大球后更加衰败,逐渐退出了顶级赛场的舞台。

总的来说,丸形日直(韩直)生胶打法是最早被淘汰的(代表人物:玄静和),中直正胶打法其次(代表人物:刘国梁),而横板颗粒打法则生命力较长,无论是朱世赫、武杨那样的削球,还是木子、伊藤美诚这样的快攻,都还有人在当今乒坛活跃。

从世乒赛日本伊藤美诚击败国乒刘诗雯,看新时代颗粒胶打法之现状

按理说颗粒胶的劣势一直都存在,但是就女团决赛的情况看,伊藤美诚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面对两面反胶的刘诗雯,虽然不停在落后,但我们并不觉得她打得有多么被动。这其中除了有伊藤心态更放松的原因外,我个人觉得还与新时期她对自己技术的改造有一定关系。

传统的横板反手颗粒打法,比如王涛、邓亚萍等人,多是以反手快拨或者旋转差异变化造成对手的不适应,然后制造主动进攻的机会。

但通过伊藤美诚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反手已经远不止过去的弹拨和撇搓那样简单,而是增加了许多制造上旋球的动作。尽管无法做到反胶那样的拧拉,但却已经十分接近,似乎介于拧拉和快撕/翻挑之间。

从世乒赛日本伊藤美诚击败国乒刘诗雯,看新时代颗粒胶打法之现状

而相比于反胶,这种发力打出来的球虽然旋转不强,但速度却很快,突然性更强,自己更容易出现主动局面,且不容易被对方打成被动。

除了反手的变化,伊藤这次正手的进步也非常大,虽然因为手短腿短而打出了很多极其难看的球,但她的一些正手主动搏杀威胁明显比以前增加了许多,这也导致了刘诗雯在与其对正手的时候可能没以前那样淡定。过去送伊藤正手她都未必能打到,这次搓对方反手她还可能侧身冲,这就必然给小枣造成许多意料之外的心理冲击。

可以说伊藤在女团决赛所展现出来的技术,已经到达了横板正反、反颗粒打法的最高阶段:极其接近两面反胶,所以相持不太吃亏;又保留了颗粒快攻的特色,能出奇制胜——技术上有所优化,再加上心理素质过硬,这便是伊藤能够战胜小枣的原因。

从世乒赛日本伊藤美诚击败国乒刘诗雯,看新时代颗粒胶打法之现状

对比伊藤美诚和瑞典的M·卡尔松,我们可以看到正反、反颗粒与正颗粒、反反两种打法的不同,以及男、女乒乓球选手之间的差异——M·卡尔松几乎就是靠男人的力量强行压制弧圈选手的上旋球而致胜,不但正手正胶是快打,他反手虽然是反胶,但主要进攻手段也是弹击。

而伊藤美诚作为女子,肯定做不到“大力出奇迹”的效果,反手发力也很有限,所以她用反面颗粒弹击的力量也不及卡尔松的反胶弹击。不过女子有女子的优势,那就是轻盈,何况伊藤长得又矮小,启动反应也比较快,这就使得她能在比赛中出奇制胜,时不时偷袭高手成功。

不过就长远来看,伊藤的发展前景仍然是弱于平野的,因为单打比赛要面对的对手太多,颗粒打法太耗精力,不可能场场都有好状态,这场球是一条“龙”,下场球很可能就成一条“虫”了:这大概就是日本队不敢将伊藤安排做一单的原因吧!未来伊藤若能达到当年李佳薇的高度,便算是实现自己打法的历史使命吧!

从世乒赛日本伊藤美诚击败国乒刘诗雯,看新时代颗粒胶打法之现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