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线云强)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侦察大队的一名战士,在枪打炮轰成为中国名山的老山前线,背着照相机,腰上挂着预留给自己的一枚“光荣手榴弹”,留下遗书,全副武装跟随侦察兵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穿行,零距离记录战友们的英姿。对越自卫反击战,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越南两国在中越边境爆发的战争。


1988年,我(线云强)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侦察大队的一名战士,在枪打炮轰成为中国名山的老山前线,背着照相机,腰上挂着预留给自己的一枚“光荣手榴弹”,留下遗书,全副武装跟随侦察兵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穿行,零距离记录战友们的英姿。对越自卫反击战,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越南两国在中越边境爆发的战争。

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评论文章,正式宣告将与越南方面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规模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的战斗。之后,中越交火持续数年,大大小小不下上百次。二十世纪80年代:我不懂摄影,把相机当作了枪,在战场记录战友们英雄光辉。1988年,我在老山前线战地午餐

这里是云南边境二十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越南两国用枪打炮轰成为中国名山的老山前线阵地。我们第十五侦察大队作战地域就在这座山的右翼。

第十五侦察大队野战营地设在云南文山州马关县境内,在硝烟弥漫的战区,部队打仗,地方支前,各种军民活动成了家常饭,战友们成了少先队员的校外辅导员。

边境线上到处布满了地雷,雨水冲刷使地雷遍布。我刚到战区就在都龙镇小学见到地雷伤及孩子的惨痛场景。

第十五侦察大队四连营区的大门,我的连长邱枢亲笔写下“盛世精兵报国,奇智大勇戍边,碧血丹心”连长说“让碧血留在八一军旗上,让丹心为祖国永远跳动吧”。

在战区,我和指导员崔文、17岁的小通信员王玉振同住照片后面这顶帐篷,我和王玉振床挨着床,每次战斗他都为我们精心准备行装。可惜在最后一次战斗中他光荣的牺牲了,王玉振烈士是【军人肖像】系列中最感人的故事。

战地不但硝烟弥漫,还有战友们种植的花草。部队凯旋的时候,我看见战友车学珠把这些花草也带了回来。在那个年代流行一首歌叫《小草》,战友们呼唤着:理解万岁!

侦察四连的战地食堂,前面这张饭桌的空凳是我吃饭的位置,左二是指导员崔文,在这个食堂里留下了东北人难以下咽的线米饭和悲喜交加的故事。

配发给侦察三连的军犬是我们无声的战友,无论作战还是平时都带给战友们无尽的欢喜。

战友们自制体能训练器材,战斗间隙欢声笑语。

战斗间隙,战友们把营区装扮的似花园,每个人都热爱着自然与生命,他们用娱乐和音乐打发寂静时光,因为每一个人都不知道下一场战斗是否能活着回到这里。

这里有太阳的时候高温炎热达到40℃,阴雨天气温降至10℃左右,侦察四连帐篷营地就设在这秘密的丛林里。

那个年代,唯一的通讯方式就是书信,在战场上的每一个人盼望家书似渴,指导员崔文给大家分发家书的场面让我永远难以忘怀,只有在战地你才能真正的体会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意。

收到家书的战友王俊平,一个人跑到帐篷后面急不可耐地翻阅,在前线最难受的事就是收到女朋友寄来的“吹灯信”我按下快门的同时也为他捏了一把汗。

战斗间隙,第十五侦察大队营区板房外,这台“克朗棋”成了指挥员们健身休闲最好玩的娱乐器材。右一是政治处主任崔栓卷、右二是副参谋长林军威、右三是政治委员任家民、右五是干事高久顺、左一是副政治委员曹维广、左二是大队长李庆利、左三是副大队长许军,这些指挥员的名字将永远存在我的记忆里。

在奔往小老山阵地的路上,我和沈阳军区情报部副部长李国新、第十五侦察大队大队长李庆利、政治委员任家民,留下这张合影,右一拿相机的是我。就是他们三位指挥员带领我们侦察兵在战场上打了无数次胜仗。


在前线,管我最严的是政治处主任崔栓卷,每天领着我挨个阵地转。可是,一到打仗的时候他就婆婆妈妈的扯后腿,很怕我在战场上负伤或牺牲,当时我不理解,经常和他闹情绪。战场归来他成了我的“头儿”64集团军宣传处处长。遗憾的是,这位德才俱足真正对我好的领导,20年前患癌症病逝了。

军人世家的第十五侦察大队副大队长许军是我新兵时的576团参谋长,他言语不多,但多谋善断,一直在最前沿指挥作战,荣立二等战功。这是他组织侦察四连模拟战场演练。

在前线,连长和指导员是一对好搭档,他们从来不愿意照合影像,很怕它成为生命的最后一张照片。我费了好大劲才做通了连长邱枢、指导员崔文的工作,为他们在出征前签了他们名字的国旗下合影,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智勇双全的优秀连队主官,我祝愿他们一定活着回来,但我心里真的不知道他们是否能活着回来?前线归来,我们的连队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侦察连”称号,连长邱枢荣立一等战功,指导员崔文被战区授予“英雄指导员”称号。


连长邱枢是个“神枪手”,战前模拟训练居然用实弹瞄准飞速奔袭在山路上的战友们,让子弹在头上飞,练实弹中的胆量、练逼真战场。我当兵以来第一次经历这种实兵实弹模拟逼真战场演练,每天让我提心吊胆,生怕连长枪法不准误伤了我们。

在这刺耳的枪声中,实弹在王赫男、韩海峰头上飞,子弹的爆炸声在耳边响,战友们每天在枪炮声中进行实战模拟训练。

我当兵以来第一次经历这种实兵实弹模拟逼真战场演练,每天让我提心吊胆,生怕连长枪法不准误伤了我们。在这刺耳的枪声中,连长邱枢每次都命令我在最后一排待命,我无奈地手拿相机坐在地上,干事高久顺居然为我留下了这张照片。

智勇双全的侦察参谋吴振河多次带我和战友们抵近侦察在敌人眼皮底下穿行。吴振河荣立二等战功。

侦察参谋吴振河带领侦察兵抵近侦察途中。

第十五侦察大队四连在渗透作战途中。

敌人就在眼皮底下,副连长杜海权带领战友们伪装侦察并精心计算敌人的“举手投足”。侦察兵作战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掌控了解敌人的行踪,通过分析判断作出精准的作战方案。

第十五侦察大队副大队长张玉田在密林深处侦察敌情。

每次抵近侦察作战,炊事班都精心为我们准备压缩饼干、雪菜和午餐肉罐头等野战食品,尽管很难吃,但对体能补充是科学充足的。我拍摄完战地午餐这特别场景后,也凑了过去用照相机的自拍功能留下了这个瞬间。

每次抵近侦察作战,炊事班都精心为我们准备压缩饼干、雪菜和午餐肉罐头等野战食品,尽管很难吃,但对体能补充是科学充足的。我拍摄完战地午餐这特别场景后,也凑了过去用照相机的自拍功能留下了这个瞬间。

第十五侦察大队副大队长许军在前沿阵地指挥作战。

侦察一连连长邵军青、侦察四连连长邱枢、侦察参谋吴振河还有张树立、刘元发、郝伟、许春吉、刘永革、周明武在前沿阵地合影。

侦察四连副连长杜海权带领我和迟文革、王德胜、刘永革、李会林、王占水、金晓辉、李文学、郎少华、刘大利作战归来途中合影。

战斗打响前,第十五侦察大队大队长李庆利、政委任家民组织战前模拟演练。

战斗打响前,侦察大队参谋长何觉禄精心组织演练,想不到的是,他身后右侧三连副连长张凤生在这次战斗中光荣牺牲。

立一等战功的第十五侦察大队三连连长杜富,被称为“老山战场的杜大胆”,战斗打响前组织战友们演练。1998年在沈阳病逝。

第十五侦察大队一连连长邵军青是沈阳军区侦察兵比武五项全能的冠军,他带领侦察兵深入敌穴,取得毙敌40余人,抓俘6人的战果,他爱兵如子无一伤亡。荣立二等战功。战争结束后任大连军分区司令员,在2010年大连716重大火灾救援中荣立一等功。

我们侦察兵随时准备应对各种战场环境作战,伏击捕俘训练逼真的和实战一模一样。

我们侦察兵随时准备应对各种战场环境作战,伏击捕俘训练逼真的和实战一模一样。

出征前,我为每个作战小组留下合影,也抓住机会跟这次战斗最前沿的指挥员副大队长蔡肖华、通信员孙凯龙等战友们合影。孙凯龙在排雷时负过伤,双眼睛险些炸瞎。

出征前,侦察三连连长杜富、副连长张凤生烈士与战友们合影。

在战场上,我与摄像员马晓军兄弟,一个用照相机,一个用摄像机零距离真实地为英雄们肖像,留下一个个珍贵的生死瞬间影像故事。

战斗打响了,当我举起相机那一刻,一股伴有硝烟尘土的炮声震动了我食指下的相机快门,火炮的气流夹杂着石块撞击着我的身躯,好一会儿我才知道我还活着……

老山前线第十五侦察大队长李庆利在沙盘前向前指魏兆生副参谋长汇报作战方案。

出征前,老山前线第十五侦察大队政委任家民作了生动的战前动员。 同志们! 你们就要出发执行战斗任务了,明日拂晓战斗将打响。我代表大队领导机关为你们送行!对这次战斗的目的、意义,已经无需我多言,因为在战斗准备过程中大家早已刻骨铭心。 我想再次告诉大家的是,我也是这次作战行动的一员,我们指挥所的位置就在你们身后的主峰,距你们不足千米,我们将一起用行动来证明我们对共和国的忠诚,来展示我们侦察兵的风采!


出征前,我和战友们留下遗书,面向国旗签名并宣誓,这天,野战帐篷营地留下了中国军人那震动山河的声音,生命中永远忘不了我们的出征誓言: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保卫四化建设,严惩越寇英勇杀敌,我们向党,向祖国,向人民庄严宣誓: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守战场纪律,宁可牺牲自己,绝不暴露企图。坚决发扬五种精神,以顽强的毅力,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坚决团结战斗,密切配合,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

出征前,我和战友们留下遗书,面向国旗签名并宣誓,这天,野战帐篷营地留下了中国军人那震动山河的声音,生命中永远忘不了我们的出征誓言: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保卫四化建设,严惩越寇英勇杀敌,我们向党,向祖国,向人民庄严宣誓: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守战场纪律,宁可牺牲自己,绝不暴露企图。坚决发扬五种精神,以顽强的毅力,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坚决团结战斗,密切配合,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

出征前的合影。战友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整装待发。我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想和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张像,我衷心地希望他们平安回来,但我心里十分清楚,他们中的有些人不可能活着回来,照张像留个纪念吧!于是,我支好三脚架,自拍留下了这群共和国的侦察英雄,也为烈士——副连长张凤生等留下了最后一张笑脸。前排为侦察英雄被战友们称为“杜大胆”的连长杜富,前排是大队政委任家民


侦察三连的战友们,还有1个小时就将奔赴战场。出发前,在野战帐篷里休息的英雄们怎么也睡不着……

有十几分钟,战友们将整装出发,大队政治处主任崔栓卷、副主任李子英、干事张海山来为英雄们送行。

出征前,在帐篷营地连长杜富进一步明确作战任务,整装待发。

战友们登车出征,我沉重心跳声伴随着不停的相机快门声响,记录着每一个英雄的神行。

挥手并不沉重,但在战场上挥手真的很沉重!想不到我相机快门按下的这一瞬间却是烈士副连长张凤生生命中最后的一个瞬间。

傍晚,战友们向作战地域奔袭机动。

我跟随在前线指挥员的后面,一步一步地踩着工兵战士的脚印穿过雷区,登上杂草丛生的主峰,这里,就是我们设在小老山阵地的战地指挥所,距明日拂晓打响的作战阵地不足千米。

步入小老山阵地指挥所,通信参谋王庆华快速地架起电台确保指挥畅通。

在小老山阵地的指挥所里,作战参谋周昆从电台里听到捕俘组按计划平安顺利到达作战地域脸上露出了微笑

小老山阵地指挥所周围布满了地雷,指挥员要求我不能跃出、登高、站立拍摄,只能坐地或弯腰取景拍摄。

大队长李庆利和参谋长何觉禄从高倍望远镜里看到敌人的行踪,一下子紧张起来。

在小老山阵地指挥所里情报部副部长李国新、大队长李庆利、政委任家民现地精心研究明日拂晓的战斗方案。

傍晚,天边露出一片红霞,在战斗打响前夜的小老山阵地,任家民政委为我摆拍挎着照相机,手里握着枚手榴弹面对红霞的照片,当我面向作战阵地这一刻,真的祈盼明日拂晓战斗胜利

在小老山阵地指挥所里,这台潜望镜就是炮兵的眼睛,明日拂晓战斗打响时,指挥员将通过它确定炮火打击目标。

小老山阵地指挥所,以前被越军占领,越军撤离后将整个阵地布满了地雷,最恐怖的是头发丝大小连成线的绊发雷,在阵地上细心观察就能见到,为了便于指挥占领这个阵地主峰,我工兵费了好大劲进行排雷,其中两名战士负重伤。在这个没有钢筋混凝土建筑掩体的猫耳洞里指挥作战,一旦被敌人发现,一发炮弹就会把整个指挥所掀翻。

因此,在猫耳洞里这一夜,我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站直腰行走,杂草掩盖的高倍望远镜和哨兵警惕的眼睛紧绷着神经一夜未停注视着敌情。在老山前线,战友们用“热八布、雾都龙”来形容战地的气候变化。在都龙腹地小老山阵地这一夜,雨雾侵湿、酷热难熬,静静的夜晚,指挥员情报部副部长李国新、政委任家民在他们住的猫耳洞里围绕战情窃窃私语。

这是我在小老山阵地上住的猫耳洞。这一夜,我怎么也睡不着,脑海里一直念叨着 “威震南疆,猫耳洞里几度苦难数风流……”


在阵地上我们随身带的3日份野战食品,虽然今日看来是难以下咽的食物,但当时是我和战友们赖以生存的口粮。

拂晓,天边露出美丽的鱼肚白,望着阵地上手榴弹和杂草组成的战地景观,我想起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广袤森林中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残酷的阻击战——《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战斗打响前的拂晓,指挥员镇定自如,情报部副部长李国新与大队长李庆利在政委任家民的裁判下掰手腕,松弛紧张的战斗气氛。

战斗打响了! 指挥所里静得出奇,甚至连心跳的声音都成了最大噪音,指挥员把嗓门压得一低再低,生怕被敌人听到影响战斗。参谋长何觉禄、作战参谋周昆、通信参谋王庆华、炮兵参谋田忠信等神情紧张。我的大脑急速运转,可能会出现的场面,象闪电一样飞过。

战斗打响了! 枪声!炮声!电台声连成一片……情报部长李国新、大队长李庆利、政委任家民一下子紧张了起来!警卫战士紧张的手居然放在了政委任家民的肩上吓得一动不动……

战斗打响了,情报部副部长李国新、大队长李庆利、政委任家民听到从电台里传出“伏击捕俘成功,俘敌4名毙敌1名,但副连长张凤生中弹负伤”!三名指挥员手腕紧锁,神情不安,这时,我的耳边炮声、枪声和我的心跳声连成一片……

战斗打响了,我穿过雷区绕到了炮阵地,当我举起相机的那一刻,一股伴有硝烟尘土的炮声震动了我食指下的相机快门,火炮的气流夹杂着石块撞击着我的身躯,好一会儿才知道我还活着……

战斗打响了,高射机枪喷射着火舌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声,这声音至今在我耳边回荡……

两天两夜在战场上几乎没有合眼,疲惫而又幸运地穿过雷区和炮火,回撤到第十五侦察大队三连营地,我一屁股坐在吉普车旁的地上,打开背囊,找到接应组送给我的救命饮料和食品,狼吞虎咽地填饱肚子。军需参谋高同彬为我留下了这张难忘的照片。

放眼望去,远处升腾的硝烟灌满丛林,蜿蜒山路上的战友们抬着伤员、押着俘虏回撤。

第十五侦察大队副大队长蔡肖华望着鏖战归来的战友们,紧张地组织指挥接应回撤。

我从山顶望去,见到一场鏖战过后,疲惫不堪的战友们抬着伤员,在陡坡崎岖险路上遇到了艰难。

25岁的副连长张凤生是第一捕俘组组长,在炮火中他第一个扑向了敌人,就在敌人被击倒的瞬间三枚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望着躺在担架上输着吊瓶的张凤生副连长,让我想起出征前他送给我的三盒阿诗玛牌香烟并微笑着对我说:“小线,多给我拍一些战场上的照片……”

硝烟伴着阴沉沉的天,战友们轮流抬着担架上的副连长张凤生,手作梯,身作垫,一步步在山路上爬行,血和汗水染红了山路,我的眼泪模糊了照相机的取景屏。

战友们手拉着手,合力抬着担架上的副连长张凤生翻山越岭回撤。

老山战场亚热带丛林山高路险,鏖战归来的战友们艰难回撤途中。

天阴沉沉的,硝烟弥漫整个山路,炮班战士郭松照背扛着枪炮向我走来。战友们就是从后面的硝烟中一个个走进我的照相机镜头。

从战场归来,我见不到英雄们的欢喜,只见到血迹与汗水侵泡的迷彩服和战友们艰难的神情。这是四排炮兵副班长李玉军回撤的情景。

他从硝烟中走来,竟然是这疲惫不堪无奈的面孔,硝烟、弹尘、汗水凝固在机枪班李宽的脸颊上。

满身血迹和汗水的通信员王孝彬,走走停停、晃晃悠悠进入了我的镜头。他告诉我:“敌人的子弹从我下巴底下穿过,打断了我手拿的这根耳机线……”

他从硝烟中走来,这两名英雄闯入我的眼帘:他俩汗水淋漓,脸颊烟黑,身穿的迷彩服被汗水、血迹浸泡;一个戴着帽子,不断地喘息着,眼睛盯着前方,面带微笑,掩饰不住胜利的喜悦;一个光着头,走几步停一停,表情严肃,不时地回头瞅几眼同伴,像是回味刚才那场短兵相接的厮杀,也仿佛是在思考着什么?特别是在远处升腾凝聚硝烟衬托下,显得很有些悲壮和伟大


从硝烟中走来,每个英雄的面孔都如此疲惫和沉重,从这面孔中,我看不到电影中那种战斗胜利后灿烂的喜悦,让我感到的是战场上短兵相接厮杀的残酷。

工兵排长李智强,在战斗中右腿中弹,这是他回撤途中疲惫沉默地身影。

通信员王孝彬战场归来途中小憩。

战友连铁凡这从战场归来的神情,仿佛在述说着死里逃生的故事。

从战场上归来途中,排长刘家波、班长白金涛望着渐渐散去的硝烟和战友们,心境难平。

接应组的战友们抬着担架快速转运伤员途中。

侦察大队卫生队医生在战地紧急抢救头部中弹负伤的副连长张凤生后,直升飞机将他送往后方医院,一个月后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了 (他牺牲时年仅25岁,他的女儿张丹不满1岁) 。他的名字和影像将永远刻在我的心里。

战场归来,情报部副部长李国新、大队长李庆利、政委任家民、副大队长蔡肖华、连长杜富五位指挥员营区重逢。

接应组为凯旋归来途中的战友们准备了防暑饮品,他们蹲在地上痛饮甘泉。

战友们押解敌军俘虏回撤途中。

在战场上,由于路途崎岖艰险,战友们利用马匹押解俘虏回撤。

在战场上,我拍下敌人尸体左肩纹着的一行文字,翻译告诉我纹的是“想念你啊妈妈”,那一刻,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战争的残酷给每个家庭带来痛苦是同样的,我真的渴望这个世界永远和平……

第十五侦察大队一连连长邵军青是沈阳军区侦察兵比武五项全能的冠军。1988年4月27日,他带领侦察兵深入敌穴,取得毙敌数十人,抓俘3人的战果,我无一伤亡。荣立二等战功。战争结束后任大连军分区司令员,在2010年大连716重大火灾救援中荣立一等功。

侦察一连机枪手王辉战场归来,满身泥水像雕塑一样站在这里,他的上衣兜里放着两枚为自己预留的“光荣手榴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