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柏林:治一治“干货”饥饿症


方柏林:治一治“干货”饥饿症

你是不是经常在自媒体上看到上面的这些话?每个人找“干货”,藏“干货”,囤积居奇,也创造了不少的“干货”供给。但是这些“干货”对你来说真的靠谱吗?那些别人提炼出来的东西,都有过各自积淀的过程,你不能把人家的盐当饭吃。学习者在走街串巷收干货,从结果上看,跟什么都捡、什么都不舍得扔的收藏癖并无两样。

【方柏林专栏】

治一治干货饥饿症

前几天联系了一个美国教授,想让他跟中国家长说说他所研究的亲子关系。谈话后,我帮他做了个方案。发去后,他发来长信抱怨我操之过急,应“从长计议”,不能条件不足就往前冲。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有时感觉里外不是人。跟美国老师谈事,他们觉得我太冒进,怎么冲得这么快,就跟生意人似的。跟国内的朋友谈事,他们嫌我太学究,步调太慢太谨慎。这简直是小马过河故事的翻版。

这种步调不一的情形我还在很多地方看到。这些年美国在教育改进的速度和广度上,不及“突围”心切的国内。论成效,则与龟兔赛跑的结果相仿。美国文化强势,在教育观念的传播中,重视本国观念,无暇他顾。中国教育界则处在文化不自信的大环境下,对于大陆以外国家和地区——如英美、芬兰、新加坡、港台——的教育方法和理论大尺度地门户开放,兼容并蓄。诸多新思维在激荡,新企业在兴起,新英雄在逐鹿中原,整体风气浮躁,人们担心自己不能及时推陈出新,会在注意力经济浪潮中沉没。

这样的冒进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教育界的人都满嘴术语,貌似见多识广。眼界开阔本是好事,最终却落到目空一切的下场。你话没讲半句,他都能接上两三句,你说的他全知道。可是看其做事,却仍稚嫩,不经推敲。

人们如饥似渴地追求新观念,新方法,比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新观念一波接着一波来,落实好的却少见。每个人找“干货”,藏“干货”,囤积居奇。收了藏了“干货”,也不去消化,就狗熊掰玉米一样,一路走一路丢,一个干货没派上用场,又匆忙收别的“干货”去了。那些别人提炼出来的东西,都有过各自积淀的过程,你不能把人家的盐当饭吃。

美国学校里新观念的传播、接受过程缓慢得多。翻转课堂我们花了两三年时间在琢磨、实践,让老师反复参加培训,互相观摩听课,然后回头再反思,再修改,结果老师慢慢上了路子。网络课程的推广,更是耗费精力,大家一点点在商量流程、政策,创建示范课程,然后一门课一门课慢慢推广。老师一旦上手,就真的尝到甜头,再也不走回头路。

在我们接受新生事物的时候,反刍、消化、反馈、纠正等过程不可缺失。光顾着飙名词、理念、模式是没有用的,这是识记范畴的事,可以吹吹牛,让他人大跌眼镜,但这也是一时的,对自己思维的进步无益,最终也让人看扁。如果我们对新的方法和观念感到有所共鸣,应扎扎实实去试验,其中包括通过错误而纠偏的过程。

我们对于慢速的改变要有耐心。教育不是商业和军事,争的不是速度,没有先下手为强一说。得到长进,笑到最后,那才是能耐。教育的改革,和任何创新的推广一样,须从试点到扩张,从少数人到多数人,逐步接受,步步为营。慢点是正常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师能定下心来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实,对学生也是教育。

后来,她所在学校开展诗歌比赛。她老师说经过五轮评比,她和班上另外一个同学入选,次日去一家咖啡厅举办朗诵。如果不能去,名额和荣誉就让给下一位同学。不巧,那一天晚上她又有演出,这事于是又给耽误了,眼睁睁把机会错过。我劝她不要惋惜,如果音乐对她最重要,就学深学精,不要一路走一路丢,什么都沾点皮毛。

机会多,抓不住也是常态。如果贪多,则好比把手伸进罐子里抓糖吃的猴子,会把自己的手给困住。算上各种非正式教育机会的话,这年头机会也是过剩的。但很多人身子在过剩时代,脑子在稀缺时代。就好比从生存经济里过来的人那样,穷怕了,短缺怕了,有人在巷子里喊一声副食品要涨价了就倾巢而出。这种思维的人习惯性地贪多求大,在囤积中寻找安全感。

在机遇上“穷怕了”的人,会怎么和世界互动呢?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朋友圈,凡是仍处在稀缺思维控制下的人会分享什么样的信息?我发现有这么几种人,欢迎对号入座:

瞬间过时论:“再不看就删了……”删掉算什么,走红的东西很快网上别人会转得到处都是,不耽误你时间就谢天谢地了。

信息特供论:“这资料难得,好不容易找来,与大家分享。”有些信息其实俯拾皆是,少见多怪的人,将其当成奇货可居的“特供”产品。教育资源和信息已经不是少数人占有。任何人通过合适的方法都能获得。

收藏综合症:“全是干货,赶紧收藏。”收藏了没有消化就是废品。这种囤积习惯,会把人变成废品站。

这些吸引眼球的标题,都还是依赖于人们的稀缺思维,可见稀缺思维当今如何普遍。

在美国上大学也一样。华人家长争相进名校,以为名校机会多。可是我们每个人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其实以自己时间、空间上的诸种局限,再多机会,孩子们往往也只能领取一个。多未必是好,能用上才是王道。而今国内中产家庭孩子们面临的教育,选择多而复杂。把北上广房子卖掉,很多人就有能力送孩子出国留学。再算上慕课等诸多新型教育模式,新生代面临的教育资源空前丰盛。再过十年,我相信教育更是面目全非。

那么处在丰盛的资源中,本该有什么样的消费习惯呢?

培养批判性思维。信息众多,鱼龙混杂,我们必须学会如何甄别与选择,否则吃了半天,发现全是垃圾食品。这需要我们培养精致消费的习惯,别像吃自助餐那样,把自己撑死,吃得极不舒服。资源丰盛的时代,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在消费信息时,不妨对信息进行图书馆系统常说的CRAP测试,也就是该信息是新还是旧(currency),来源是否可靠(reliability),作者是否权威(authority),目的(purpose)是否合理。

优化资源。教育资源难有绝对好坏之分,要看相对于自身兴趣和能力,能否合理支配,能否和现有资源优化组合,达成最佳结果。求学当中,但凡造就自己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如果能去一个名校,而不被关注,放着大量资源也是枉然。诚然,去所谓“好”学校,会有更多和名家接触的机会。若只为了求知,同样资源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名家讲座有现场感,末了大不了与名家合个影、握个手,发发朋友圈,回来洗下半盆手汗。

放眼长远。人生的成效是做除法。分子是你的机会,分母是你的投资。如果你用10倍的投资,只能得到1.5倍的机会,你的成效是减小而非扩大了。从长远规划上看,如果为了追求“一流资源”而透支,需要用力的时候已是强弩之末,这会拖累日后发展,什么都比人慢一拍。

求精求深。人生早年,不知兴趣所系,能力所在,故而四处开花,这可以理解。最终我们都会发现,成功者往往都是盯准一件事,做深做精,找到稳妥的立足点就受用一生。长期处在“宽以里计,深以寸计”的状态,会导致已有资源更趋稀薄,且会形成倦怠。早年四处开花,若不能及时收敛,终会一无所成。

对于机遇的领取,就好比人体补钙,不是你一次吞下四五瓶钙片就能解决什么问题。更应考虑的,是在特定时间内,到底能够吸收多少。教育也是这样,吸收才是关键。

方柏林:治一治“干货”饥饿症

方柏林 著《过剩时代的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