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如何找准文章切入点?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有文章笔生花】

申论|如何找准文章切入点?

欢迎来到考德上申论天天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如何解读国家政策,既需要把握精神,又需要找准切入点。切入点不仅是好写文章,更重要的是现实的针对性。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来自人民日报的一篇关于该政策的评价文章文章标题为政务公开,提速更需“保质。

一、标题分析

政务公开,提速更需“保质”

标题:一是提出主题“政务公开”,二是“提速”与“保质”通过“更需”连接,突出重点。

二、文章分析

第一段: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就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作出部署,特别是,对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等要求逐步细化到“项”级科目,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要求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调查处理结果等。这些要求表明,政务公开向纵深推进,不仅是公众期待和时代大势,也正成为一种政府自觉和行政诉求。

分析:开头:政策引入,阐述政务公开的政策背景,为下文做好铺垫。是可参照的开头方式。

第二段:

这些年,我们国家的信息公开不断向前迈进。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大量客观、真实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让人民真切感知国殇,举国上下凝聚起团结一心的强大力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的信息公开,让国人在世界的广角、多维视域和信息的充实、深度这两个坐标来客观把握中国,从而培植了大国国民的从容与自信心态。而从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到中央部门晒出“三公经费”,再到公众对红十字会慈善信息的关切,日益深刻地表明,公众期待深度的知情、参与、监督。唯有高质量的公开,才能回应公众的殷切期待。

分析:前半部通过列举事例阐述政务公开的积极影响,后半部顺势提出政务公开的积极意义——回应公众知情权。

第三段:

正如《意见》所指出的,“政务公开方面,有的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现象,有的公开内容不全面、程序不规范,有的不能妥善处理信息公开与保守秘密的关系,政府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健全”。显然,要深化政务公开,必须首先搬开这些“路障”。要搬开这些“路障”,必须首先有直面问题的决心和勇气。这也就是为什么《意见》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来深化政务公开,其目的也是要提升政务公开的质量。

分析:二次引用政策原文,提出问题,并随之提出政务公开要以提升质量为目的。由问题引申至目标,大家可细致体会。

第四段:

政务公开的对象是公众,没有高质量的信息公开不可能吸引公众,更不可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回应社会关切,就必须把握公众的关注点、兴奋点。一般来说,公众想知道某项事务的深度信息,想了解某项决策的出台背景,想获知某个公共事件的真实情况,想关心某个关系公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来龙去脉。除非国家机密,相关部门都应依据“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理念,及时、充分、全面、准确地予以公开。不隐瞒、不保留,原原本本、真真实实,有了这样的信息公开态度和行动,公众就会和政府部门站在一起客观看待成绩、直面问题,愿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起推动进步。

分析:上文提出了提升质量的目标,后文顺势进一步论证提升质量的必要性,使这一目的更具有说服力。本段主要从公众角度论证必要性。

第五段:

政务公开关系政府公信,公开质量连着信任程度。在信息社会里,公众对政府有信息关切,没有公开就会缺乏信任。要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一般层次和层面的政务公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只有不断提升公开质量,才有公众的深度知情、参与、监督,也才有良性互动基础上的高度信任。在这个意义上,提升政务公开的质量,乃是为政府公信力打造“培养基”和“蓄水池”。

分析: 从政府公信力方面论证质量的必要性,与上文构成并列关系。并以“培养基”“蓄水池”比喻,形象而生动。

第六段:

在信息时代,高质量的政务公开已经成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源泉,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成为重要的行政资源。善待这一源泉,善用这一资源,政府实践“为民”这一主旨方如虎添翼。

分析:末段总结前文,在此强调要打造高质量政务公开,既收拢全文,又呼应标题。

三、写作积累

语句:

1.要深化政务公开,必须首先搬开这些“路障”。要搬开这些“路障”,必须首先有直面问题的决心和勇气。

2.不隐瞒、不保留,原原本本、真真实实,有了这样的信息公开态度和行动,公众就会和政府部门站在一起客观看待成绩、直面问题,愿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起推动进步。

3.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4.善待这一源泉,善用这一资源,政府实践“为民”这一主旨方如虎添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