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中國行圓滿收官 中德關係穩健發展

劉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

5月24日,德國總理默克爾開啟對中國為期兩天的訪問,這既是默克爾第四任期內首訪,也是其執政13年來第11次訪華。在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的背景下,默克爾轉向中國,再度上演“老友記”,既凸顯中德特殊友誼及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也說明中國已經成為德國在世界舞臺信賴及依靠的重要上升力量,中德關係已超越簡單的買賣關係,朝著更深更廣的方向穩健發展。

默克爾訪華前,曾先行訪問美、俄,就關稅及伊核等關切議題進行溝通,但特朗普始終是那個歐洲人眼中“比敵人還差勁的朋友”,枉顧盟友利益,堅持退出伊核協議,並在關稅問題上屢次向德、歐施壓,極大損害德外向型經濟。德俄雖在伊核問題上持共同立場,但烏克蘭問題始終是雙方難以打開的心結,多年來的信任缺失使得德俄務實合作終究只是一句空談。放眼全球,只有中國是德國最可倚重的合作伙伴,雙方在自貿、氣變管控、伊核、朝核等共同關心的問題上立場相近,且中德政治互信、經濟互補,雙邊關係成熟穩健。默克爾在對美、俄失望後轉向中國,轉向了紛繁世界中可攜手同行的東方夥伴。

經貿往來向來是中德關係的基石,此訪默克爾隨行團隊中雖有一支由20名德企高管組成的經濟代表團,但德國此訪最重要目標卻並非簽訂“天價協議”,而是在擴大經貿往來之餘,尋求新的合作途徑,即在共同關心的國際議題上協調立場,攜手全球治理。

訪華期間,中德在多議題上均達成共識。伊核問題上,中德雙方均認為撕毀協議不僅有損五方參與國利益,對全球都將帶來巨大負面衝擊,中德有責任、有義務捍衛伊核協議,力爭將伊朗留在協議內,並及早防範潛在的衝突與危機,捍衛中、德企業在伊利益。朝核問題上,德視中國為重點參與方與調停者,寄希望於中國發揮更大作用,中國亦積極回應,稱將力促通過和平對話緩解半島危機。關稅問題上,在特朗普頻頻對歐施壓、多次點名德國“佔了美國大便宜”,23日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汽車進口,對德出口增加沉重負擔背景下,中國計劃起將汽車關稅由25%降至15%,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降低汽車等產業中外資持股門檻,令德頗感欣慰。

此外,默克爾亦在訪問中堅定為中國站臺、為中國創新動能打call。

一方面,默克爾在西方“中國威脅論”與“中國機遇論”中堅定選擇後者,駁斥中國通過“16+1”合作“分裂歐洲”的言論,稱“16+1”合作有助於中東歐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是歐盟內部建設的有益補充,德國歡迎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在歐盟框架內實現互利共贏。談及德國國內對中企收購存疑時,默克爾更表示,德方理解中國仍處於發展階段,需學習先進技術,且德企在華投資不應是條“單行線”,德國歡迎中國投資,期待中歐早日在投資保護協定談判中取得突破,為中歐簽訂全方位自貿協定奠定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默克爾25日專門啟程前往有“中國硅谷”之稱的深圳,力推中德創新合作,稱中國在數字化、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興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德仍需補課,希望中德在創新領域加強互利合作,不斷釋放潛力,拓展合作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