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說春秋96:“夏日可畏”,對手眼中的趙盾

“夏日可畏”是出自《左傳》的一段典故,內容是關於晉國大夫趙盾的性格描述,從趙盾對手的角度評價趙盾是怎樣一個人。

上回說到,趙盾對秦國出爾反爾,立了年幼的夷皋為國君,但緊跟著卻惹了一堆麻煩。

在文公時期,晉國確立了霸主之位,到了晉襄公在任雖然沒有太大的作為,但也三敗秦軍,聲望有增無減,所以如今晉靈公執政,諸侯們還是習慣遇到事情找晉國解決。

公元前620年,魯文公派襄仲來晉國求援,向趙盾訴說魯國邊境遭到潞國騷擾一事。

典故說春秋96:“夏日可畏”,對手眼中的趙盾

潞國是狄國的一個分支,也是赤狄之中最為強大的一支,因其國君和大多數國人都以潞為氏,因此稱之為潞國。

潞國可以說是所有狄國中最不安分的一個,早在晉獻公時期,潞國就為了能搶佔中原多次與晉國發生衝突,而眼下潞國又剛換了一個新的相國,名叫酆舒,此人不但野心大,手腕也十分強硬,一上任就大搞武力擴張。他經過分析之認為,過去的幾十年裡潞國之所以未能佔據中原,完全是戰略上的失誤,以潞國的實力根本無法和強大的晉國為敵,因此酆舒就把目標鎖定在了實力相對弱小的魯國。

趙盾聽明白了事情的經過,卻並不打算出兵支援,在他看來,晉國此時不適合與潞國開戰,一來晉靈公剛剛即位,威望不足,西面又有秦國虎視眈眈;二來晉襄公時期曾為了削減開支,將原本對付狄國的五路軍裁撤,造成眼下兵力不足,因此經過慎重考慮,趙盾覺得促成魯國與潞國和解才是上策。

這時候趙盾想起一人,就是已經逃往潞國的狐射姑,他覺得只要把這件事交給狐射姑來辦,一定能夠解決。

趙盾這樣想也是有他的道理,因為狐射姑和趙盾雖說不對付,但終究是個人恩怨,狐射姑自小受其父親影響,對父母之邦卻有著一份忠義,所以如果以晉國的名義向狐射姑提出要求,狐射姑自然會照辦,而且在狐射姑出奔之時,趙盾曾專門派臾駢將他的家小都安全護送到了潞國,出於這一點,狐射姑也會答應幫這個忙。

事實情況也是如此,狐射姑收到趙盾的信後立刻就去找酆舒談,狐射姑如今的身份是潞國的工正,主要職責是管理百官,等他見了酆舒,直截了當的問酆舒是否準備對魯國用兵,酆舒也不隱瞞,當即承認了,狐射姑便說:“元帥可知道那魯國可不是隨便能攻打的,魯國乃周公之後,禮樂之邦,長久以來秉持周禮,表率諸侯。自平王遷都後,中原各地禮崩樂壞,典教廢止,然而魯國不但不受其害,反而成為周禮的最大踐行者,人常言,今之周禮盡在魯,周之至親莫如魯,足見魯國在諸侯中的影響力,況且魯國還有很多著名的賢士,如臧孫辰、展喜等人。元帥欲立足中原,更應尊賢重典、禮善天下,而您如今卻把矛頭指向禮治的魯國,豈不如同逆水行舟、背道而馳,還望將軍三思。”

酆舒雖說自傲,但也聽得進人言,他見狐射姑這一番大道理說的是有理有據,也頗為受教,經過再三斟酌,決定採納狐射姑建議,將圍攻魯國的軍隊撤了回來。

魯文公得知潞國撤兵,對晉國和趙盾都是感恩戴德,趕忙派襄仲帶著聘禮去晉國拜謝趙盾,又讚賞趙盾是趙衰、狐偃再世,唯一能將晉國霸業延續下去的人。

趙盾聽了這話十分受用,他靈機一動:“如今主公年幼,不能主事,我何不代他召集諸侯會盟,一則彰顯晉國之威,再續先君遺業,二則我也可以行諸侯之事,讓天下人盡知我趙盾之名。”

典故說春秋96:“夏日可畏”,對手眼中的趙盾

到了約定的日子,齊昭公、宋成公、衛成公、陳共公、鄭穆公、許昭公和曹共公等先後到齊,晉靈公因年齡太小,便由趙盾擔任會盟的主持。但是在會盟的過程中,有一件事卻讓趙盾十分不滿,那就是魯文公不知什麼原因竟然遲到了。

郤缺卻覺得會盟本是為了結好諸侯,向天下昭示仁義,就為了區區一點小事便動起干戈,似乎顯得晉國不能容人,於是就勸趙盾說:“魯國的事情可先緩緩,眼下有件更重要的事需要馬上辦理,自古聖人治國,除了要以武力征服四方,更注重德行修養,懷柔天下,以示恩德。往日衛國不服從晉國,所以先君文公佔了它的戚地,如今衛國已經順服,就應該把戚地還給衛國,以彰顯晉國對盟友的慷慨大義,這樣才能另四方諸侯誠心歸順,鞏固晉國的盟主之位。”

趙盾聽了這話大受啟發,於是決定按郤缺所說,暫時不理魯國的事情,而是儘快把衛國的事情辦好,等到第二天會盟進行的差不多的時候,趙盾就當眾宣佈:“當年衛國親楚、背離王室、助紂為虐,我先君不得已出兵佔了衛國的戚地,如今衛國已然歸順中原,為了體現大義,本帥決定,將晉國所佔衛國土地盡數歸還,還望衛國日後引以為戒,再勿行有違道義之事。”

典故說春秋96:“夏日可畏”,對手眼中的趙盾

衛成公沒想到來參加個會盟還能有意外收穫,他趕緊起身來向趙盾致謝,趙盾也很守信用,一回國就派解陽將戚地連同鄭國當年佔領的匡地一同還給了衛國,又與衛國重新劃定了疆界。

到了第二年春天,趙盾親領大軍討伐魯國,準備就魯文公遲到一事興師問罪,魯文公得知消息趕緊派襄仲到邊境去酬軍,向趙盾道歉,趙盾也不想把問題搞得太複雜,見魯文公已經認錯,就與魯國重新會盟,然後帶著人馬返回了。

這件事不久傳到了潞國,酆舒聽說後便與狐射姑談論起了趙盾,他問狐射姑說:“將軍與趙衰父子二人都相識多年,不知道你對他們有何評價。”

狐射姑不假思索的回答道:“趙衰就好比冬天的太陽,而趙盾則更像夏天的太陽。”狐射姑說到這裡就此打住,讓酆舒自己去品味其中的深意。後來西晉著名的軍事家、史學家杜預在讀到這段典故後,專門對狐射姑的評價做了註解:“趙衰如冬日,冬日讓人覺得可愛,趙盾如夏日,夏日讓人生畏。”大致意思就是形容趙盾這個人做起事來就如同夏天的烈日一般,往往因其手段激烈而令人生畏。

這就是“冬日可愛、夏日可畏”的典故。

狐射姑的這一番評價,不知道酆舒當時是否充分體會,但接下來又發生了一件事,很快就印證了狐射姑的話。

典故說春秋96:“夏日可畏”,對手眼中的趙盾

這件事情的大致起因還得追述到當年晉襄公的閱兵,在那一次趙衰和先且居等人先後病故,晉襄公就考慮讓士縠和梁益耳統領中軍,後來因為先克的建議,他才改變主意選擇了狐射姑和趙盾,士縠、梁益耳的心腹手下箕鄭父和先都也因此未能得到提拔,這四人便與先克結了怨。

還有一個叫蒯得的人,因被先克奪了自家田產,也對先克恨之入骨,他便與士縠和梁益耳等人勾結在一起,準備發動叛亂,趁機將先克連同趙盾一併除掉。

這幾人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趙盾是相國,又是中軍統帥,國中半數都是他的親信,如果要對付趙盾,就必須尋找外援。梁益耳於是提議:“當年秦伯因公子雍一事與趙盾結怨,士會和先蔑也被逼得背井離鄉,不如我們就和士會聯絡,一面讓他向秦國借兵殺回絳邑,我們再在城中伺機先將先克除掉,斷了趙盾臂膀,兩面同時進行,這樣可保萬無一失。”

眾人都覺得這個主意很妙,於是就由士縠挑頭,將他們的想法都寫在信裡,派心腹人士準備去往秦國交給士會,又讓蒯得暗中籌措人手,趁下月先克外出祭祖時將他刺殺。

這一天,先克帶著幾個隨從出了城,準備到祖廟去拜祭,蒯得按計劃和他的手下化妝成強盜,遠遠跟在先克的後面,眼看著時機差不多,蒯得一聲令下,幾十個刀斧手一擁而上,將先克團團圍住,不等先克開口說話,早有人上來一刀就把他腦袋削了下來,先克的幾個侍從嚇得雙膝發軟,跪在蒯得面前苦苦求饒,蒯得擔心走漏風聲,下令將這些人一個不留,全部殺死。

趙盾事後得知先克被盜匪所殺,不由得心裡起疑:“絳邑城周皆有哨尉巡城,怎麼會突然冒出這麼多匪盜,還敢公然謀害朝中大臣,其中必有隱情。”

於是趙盾派出重兵在進出絳邑的幾個要道把守,嚴查可疑人員,結果沒抓住暗殺先克的兇手,反倒意外的截獲了士縠寫給士會的密信。趙盾看罷信中內容,明白了這次事件的整個過程,氣的一拍桌子大罵道:“匹夫安敢害我。”隨即派人到城內分別將士縠、梁益耳等一一抓獲。

第二天朝議時,趙盾將密信拿出來給眾人看,語調之中明顯帶著怒氣說:“士縠等人受君之恩,不思回報,竟然裡通外國,準備借他國之兵回來造反,這種人豈能姑息。”

典故說春秋96:“夏日可畏”,對手眼中的趙盾

說完趙盾就讓武士將士、梁四人推出殿外斬首,又下令將他們的家小妻兒全部捉拿,處死了四五十人,剩下的也都被關進了大獄,這場風波也就這樣平息了。

雖說這次謀反未能掀起大浪,但趙盾仍然心有餘悸,他想到:“士會過去在晉國頗有威望,能力也很強,如果任由他繼續留在秦國,終究是個隱患,還得想個辦法解決。”

就在這個時候,邊境又傳來急報,秦康公調集兵車一百乘,在士會、先蔑等人的輔佐下向晉國發起進攻,意在報令狐之恨。趙盾得知情況後也積極組織應戰。

那麼秦晉兩國接下來的矛盾將如何進展,趙盾最後又會怎樣解決士會的問題?

下一期的春秋典故:“秦人策”將會為您揭曉答案,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