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个大学教授鉴赏诗词时满腹才学,却作不出一首好的诗词作品来?

国学守望者

这两年有一个特别火的电视节目,叫做《中国诗词大会》,马上就推出第三季了。

记得节目中间,点评嘉宾康震和郦波二位教授为观众奉献了自己的作品,一位是自己的创作,一位是用了名家的联句。但是,结果差强人意,也就是说很多观众不买账。

甚至还有很多人提出了批评,说这么大的教授名家,来这里当评委点评的头头是道,为何当着这么多观众的面,却拿出了这样一个并不称好的作品?


现在看来,这件事与本题这个提问如出一辙。究其原因,实际上也很好理解。

首先,大学教授只是老师,他们的满腹才学只是体现在对诗词的鉴赏与研学上。他们的能力在于学术研究,比如论文、著作,诗词绝不是他们水平的象征。他们虽然明白名家名篇的精湛笔力和深刻内涵,但这都是在前人的理解和自己的研究上。

而这些鉴赏方面的研究,并不能构成诗词写作的能力。就如同红学会的研究者们,恐怕举全会之人的毕生精力也难以复制出一个《红楼梦》了。


其次,就在于我们的评判标准上。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自然是把大学教授看的高高在上。顺便,也把他们的诗词创作能力也看的高高在上了。

实际上大学教授如果能拿出一首合乎韵律、有意境的诗词来,已经很不错了。而我们所熟知的诗词,那可都是传承了千百年的诗仙、诗圣等名家的经典之作。

如果将他们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进行比较,那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说,何为好、何为不好,这种比较多少有失公允。想想看,一个地地道道的美食家未必就是一个好厨子吧!


化雨春风的计光影

这不难理解。看看近代以来的各种各类大师有几个能写出一流好诗歌词赋的?什么原因?不同角色,不同能力使然。

品酒师会品酒,但让其酿好酒,恐怕不行。食客能品美食,但让其如法炮制,或许不易。评论者会欣赏电影,但让其拍好电影,恐怕很难。文学理论家评诗词文学侃侃而谈,但让其写好诗词美文章,可能捉襟见肘。工程师会设计,但让其亲手建造,就会手足无措。谋士擅长谋划,但让其冲锋陷阵,可能逢敌即败。……

让诗人自我鉴赏可能不复杂,很单纯,而让以鉴赏为能的教授赏析,就会丰富异常,甚至会让作者本身都糊涂,难道我不了解自己的作品和意图?还真难说,善于鉴赏的教授既能从各角度挖掘出作品的多重内涵,又能分析出作者不易察觉的潜意识等。而且,优秀的鉴赏者可能还可能会促进作者的进步,至少对不懂欣赏的人来说,会有不小的教益。

所以,我们不能要求会鉴赏的就要会创作,会吃的就要会做,会设计的就要能造,会指挥的就要能打。各有各的角色,各有各的本事,即便有全才,也毕竟是凤毛麟角。


龙之心41

我认为这是合理的现象,术业有专攻啊。

1、鉴赏是以旁观者的态度欣赏,创作却是另外一回事。

诗歌鉴赏,需要的是细心感触和广泛联想,以及相对应的文学功底和抽象概括能力。而诗歌创作则全然不同,需要强烈甚至偏执的情感,痛彻心扉的疼痛和深入骨髓的悔恨。清代诗人赵翼的一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就是对诗歌创作的深刻解读。

纵观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大多都遭遇过人生的逆境和生活的不易(并非全部,也有例外),比如被贬流放的屈原,比如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比如不断遭受打击的苏轼,比如经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没有这些大起大落的人生境遇,诗人们心里的感情很难有强烈波动,也就难以写出直击人心的绝妙诗篇。陈子昂的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流传千古,乾隆皇帝一个人写出的诗歌数量,甚至超过了整部《全唐诗》,可大家现在又知道几首呢?就是这个道理。

2、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很重要,发现美的眼睛也很重要。

从最初的《诗经》,到现在的现代诗歌,凡是优秀的作品,读来都会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可是人的社会经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积累而慢慢增加的,速度很慢,经验不足就很难体会到诗歌中的美。就好比没谈过恋爱的人,就很可能读不懂《关雎》,没经历绝望的人,就欣赏不了《相信未来》。怎么办,这就需要向导,诗歌鉴赏就是一个很好的向导。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这个角度来说,自己能创作好诗固然重要,擅长鉴赏经典诗篇,也很重要。

3、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知识技能都处在大爆发时期,“一肩挑”“万事通”式的人物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能精通某一项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分工已经越来越细,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很有限的,能聚焦突破某一个方面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同时精通多个领域的难比登天。正如著名教练未必是著名运动员,著名评论家未必是著名作家一样,擅长诗歌鉴赏的教授也未必是个优秀诗人。不过话又说回来,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诗歌鉴赏干久了,多多少少会沾染些仙气,做几首寻常的诗也正常,但是要求诗歌鉴赏者做出与经典名篇水准相当的诗歌,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陈向东

这个问题,像是在说中国诗词大会,去年刚好出了这个丑闻。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十场结束前,康震教授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这首诗一发表,即刻显露了康震教授的水平,还引来了诗词论坛不少的热议。单看这首诗,平仄不合格律姑且不谈,从文笔上看,浅白无味,与老干体无异。

再看郦波教授的这首集句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什么是集句诗?顾名思义,就是摘取古人不同的诗句重新集合成一首诗。这首诗的平仄没有什么问题,但重要的一点,“欢”字出韵,“香”与“乡”同音,犯了连韵。格律四声八病尚且不论,自古“无韵不成诗”,押韵是基本的要求,写诗之人不可能不知道,这显然与诗词教授的身份不符合。

中国诗词大会一直被人诟病为背诗大会,为什么不是诗词创作?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今天一些学者对古诗的研究有前人的注释见解作参考,一旦要来评今人的作品,便不知从何入手。

有人说,“会鉴赏诗词的人不一定会写诗词”,这个观点纯粹是片面之谈。

真正鉴赏一首诗词作品,一定在会发掘意境的同时,感受到作者在写这首诗时的立意以及构思,久受熏陶之下,岂能不会写出一二,鉴赏者和作者本应该是相通的。也许没办法像古人一样写出优秀的作品,但至少可以保证不会出现纰漏。

这是一件诗词爱好者都可以做到的事,何况是诗词专业的学者。


古典诗词披上流行的外衣,原本是一件好事。虽说观众喜闻乐见,但也不能因此糊弄。不知只是自我陶醉,还是以为众人皆醉


诗词补习班

国产的文学历史教授,好像多是毕业后留校任教的。他们的专长是学术教研,文艺鉴赏,在理论思辨上鹤立鸡群,不同凡响。然而,作家诗人却是学校,无法培养出来的

。只能简而言之,此话题涉及到创造力天赋的开掘与挥洒。

诗人创作,主要用形象思维(当然也不乏逻辑思维)天马行空,驰骋幻想;学者研究,主要用逻辑思维,旁征博引来推理论证。诗人是感情动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见景生情,感慨万端,即可出口成诗。诗人里常见,有同时也为文艺评论家和美学家的;而学者却鲜见,能同时成为优秀的作家诗人。文学界公认的,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文学批评《人间词话》,被誉为美学界的《红楼梦》,开启了多少创作者的天赋性灵,但此书大名鼎鼎的作者,理论大师王国维,自己创作的诗词却沦为平常,难见被著名的诗词选本收录。

没有形象思维,创作灵性,只会品谈理论,可以成为当代学儒,美学专家,思辨达人,却难以写出读者欣赏认可的佳作。此类范例,在古今中外并非鲜见。人总是各有偏才奇才,各具天赋特长的。以《中华诗词大会》夺冠者为例,其所具有的记忆天赋,也非众多创作型诗人能具备。当然,这问题比较复杂,牵涉到众多理论学科。我在《悟空问答》平台,也不过只言片语,各抒己见而已。所谓,你有你的月亮,我有我的太阳,大家一起灿烂,共同发挥特长。正是:

———— @ 《题红莲花》 @ ————


千朵火焰出水燃,万支朱笔点青天。

不与红日争高下,只留诗画醉人间。



默金cc

这个需要辩证地来看待。

首先是考试模式的原因,众所周知,我国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考试是以背诵默写、阅读理解的方式来考察古诗文鉴赏能力的,从小老师就从修辞手法、意境、感情地方面解读古诗文,并没有以作诗词的水平来考察语言水平。而在古代,科举考试是用八股文、古诗词来写作的。因此,现代人的诗词鉴赏能力要远远强于作词能力。

其次,文学发展需要有根植的沃土。诗词本身就是用古汉语作文章,许多隐喻、指代等语言习惯也是当时的“流行词”,就像你每天在中国说普通话,是很难像native English speaker发音一样,现在用这些说话方式作词肯定不如以前。

再者,古时会有元宵猜灯谜、以诗会友、对对子比赛等等,那时候的诗词气氛浓厚,王勃一首《滕王阁序》就名满天下,换到现在恐怕就湮没在互联网的滚滚浪潮中了。现代人不太重视这个,谁又会注重自己的作词能力呢?

再者,现代大学行政化管理,能出论文、做课题才有成绩。一个大学教授能够把诗词鉴赏讲解得精彩绝伦已经是回归课堂了,又有几个教授能够在论文的压力下专心地钻研如何写出一篇好诗好词呢?

最后,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诗词大会》的走红也从一定方面反映了现代人“诗心不改”。即使大学教授不会,民间自有高手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必纠结于古诗词作得好与不好,现代诗一样有美,一样是灿烂的文化。不管教授会不会作诗,我们要葆有诗心,学会鉴赏诗词,创造更多美的诗句,让后人也能欣赏到精妙的诗文。


爪小哇哇

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古人早就说过,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老师,一样意思。

因为:一,大学教授他们攻读的是鉴赏诗词,他负责的是教人怎么去欣赏和作诗。而不是写,因为,看与写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写与写好,再写出好诗词之间,更是有一大段距离。

二、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学作品。诗的好与坏,诗的意境等,都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当一首诗面世后,在读者眼光里,是不是好诗,是没有固定的答案的。就拿问题中举的大学教授写的两首诗,我以为,从老干体那些读者看来,能不是好诗?

三、大学教授写不出好诗,并不奇怪,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教书,如果让他们再去写诗,写好诗,是不是有点叫他们舍本求未了呢?

我的看法是:对这位大学教授鉴赏诗词时满腹才学,是非常崇拜,对他写不出人人看好诗,也同样崇拜,因为他毕竟是教授负责教书育人的,没有不务正业,去做那什么诗人。

我说的不知道对否,请大家指正,谢谢!


鲍宜龙

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意思。的的确确,我们经常看到大师们在讲解诗文时,常常讲解得头头是道,什么历史背景、中心意思、修辞手法、作者的生活履历等等的,说上去口若悬河,看上去情绪激昂。从他的讲解和鉴赏来看,诸般事情,仿佛他亲身所历一般;但若是查找这位大师的大作,却令人失望,除了对其他人的诗文进行讲解外,并无一首称得上是好的诗文。

如果一定要对这种现象给个解释的话,只能说这样的教授是有知识而无才华。有人说鉴赏和创作是两码事,就像是美食家未必能做出美食来,品酒师未必能酿出好酒来一样,我个人认为这个比喻是不对的,是偷换了概念。美食家或品酒师并不等于教授,而且功能也是有区别的。美食家或品酒师,凭借的是感官去品味各种味道,以此来判定食品或酒品的高低好坏来;但教授鉴赏诗词凭的是知识。事实上,教授既然具备了鉴赏诗词的能力,从理论上来讲,就应该能够创作出好的诗词来的,因为他具有创作诗词的知识,也懂得创作诗词的方法。

这就进入到一个死结中去了,就像是自己患有不育不孕症,却打着“祖传秘方专治不育不孕症”的招牌到处给人治不育不孕症一样滑稽可笑。对这样的教授,我个人认为,要么是叶公好龙,要么就是书呆子。叶公好龙是把好龙当招牌,显摆给别人看;书呆子是只知道掌握死知识,而不知道活学活用。

诗词创作,靠的是掌握的知识加上形象化的思维,要有想象力,能在脑海中展开一幅画卷。比如电影《少林寺》中的插曲:“日出崇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就是一幅山水画,你能在脑海中想象出这样的画卷,凭着你掌握的文化知识,便可以创作出来,而你创作不出来,很显然就不是缺知识,而是缺乏想象力,缺乏才情。我想,这应该是一位教授鉴赏诗词时满腹经纶,却创作不出一首好诗词的原因所在吧。


陇之语

写诗是需要感觉的,其实好的诗作者写时一定是人生状态很特别的时候,比如失落,低谷,得意时。

悲伤的作品诗人一定比诗悲伤百倍

写诗不是靠知识去堆砌词藻,而是诗人内心的呼喊。

文学专家整天做文学研究,思想处在比较理性的状态,一个理性正常的人是没有诗感的。

我以前那几年失落时也写过一些诗,现在读起来自我感觉还挺好的。可现在却再也写不出来了,也就是我自从学编程,整天写代码,思考各种逻辑问题,生活状况也好起来了,慢慢的诗感就没了。我试过很多次,强行让自己进入那种状态是没办法了,所以也就写不出了。

下面分享我以前写的几首感觉还过的去的诗

《画城·今生故》

若前生

我不走曼城

你不赶东风

我还在离山看飞雪

你还在曼城待春开

就不会有

这今生的相遇

和此刻的离别

那样

你不会有忧愁

我不会这凄凉

或许

多年后

你会眺望北方

我会眺望南方

我们目光

在北方与南方交汇的地方相遇

那时

你嘴角轻撇

我嘴角轻撇

我们都会开心的笑

《油纸伞》

你来的时候下着小雨

我撑着油纸伞去接你

三月的细雨打湿了你的眉梢

你笑着在雨里向我招手

在你的嘴角我看到了我的全世界

我们撑着这把油纸伞

走过车站 走过街角 走过整个雨季

你走的时候我来不及去送你

我在奈何桥上等你

黄泉的路太长

希望你永远不要来

我在奈何桥头刻下了那把

我们一起撑过的油纸伞

如果我不得已去了来生

请你看到它时记得我曾等过你

如果来生我还记得你

我一定会去找你

不管你有多老

我只想再看一看你是否还保留着

那把我们曾一起撑过的油纸伞

撑着它伴我们再走完整个雨季

如果来生你已走

我一定会找到那把油纸伞

然后慢慢的等你

如果你来的时候我已老

如果你已忘了它

我会将这油纸伞深藏起来

作为我这一世最永恒的记忆

2014-9月20-27

《有这么一天》

2014-5-6

想有这么一天

牵你的手

在那开满鲜花的季节里走

从春天到秋天

又从秋天到春天

走到把时间也忘记

走累的时候

就买两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单程票

要靠窗的位置

我就坐在你的对面看着你笑

阳光透过车窗照在你的脸上

甜甜地洒满了灿烂

这时候我会拿一支笔

用最美的诗把你的笑容写下

谱上曲子慢慢的唱

音乐伴着火车的轰鸣

就是我们爱的宣章

这是我这辈子最爱听的歌谣

这样的旅途我是第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

哪怕他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就这样静静地坐着

好像永远也不累

直到困得我们眼睛再也睁不开

但嘴角依然是带着笑


高飞54821146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正常😄

作为一个业余的业余爱好者,归纳原因如下:

诗词创作和诗词鉴赏是俩个不同的创作方向!

1.诗词创作是无中生有!必须发乎情,有感而发。流传千古的诗词无不出于此。

一个诗人一生中名垂千古的优秀的诗词并不多。

2.诗词鉴赏是有中拓展+资讯调查挖掘。

所谓有:诗词理论根基; 文学审美理论根基以及审美能力; 拥有资讯以及资讯再组织加工的能力!以及对以上合乎情理的阐释能力!

资讯调查挖掘:诗词作者背景资讯,社会背景资讯,诗词发布后社会影响以及不同阶段文人的评价等等。

能够具有这些能力也是人中翘楚!做讲师,教授,博导也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