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废除科举制是明智的选择吗?

袁思怡

我来回答一下。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制度。自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在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的前进。但是到了近代社会,受到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下,以及国外的船坚炮利洞开了封建王朝的思想的大门,为了适应时势的要求,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科举最终被废除了。在我看来,晚清政府的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原因如下。

第一,清政府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科举选官是服务于它的,贸然的废除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新思想的传播,也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第二,文化断层。上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读八股文和程朱理学的学子,所学的东西没有用了。另外,选官的制度更加混乱,政局更加动荡。过去下层百姓想要向上的道路被堵死了,社会的下层阶级开始寻求新的出路,革命或是经商等。而后到新中国的成立来看,这四十年社会基本上处于战乱和动荡中,只要有枪,你就说了算。

第三,固有阶级开始混乱,科举的取消,使得一些举人和秀才这种中间阶级没有了,百姓和官员之间的联系没了,社会矛盾可是出现。

总之,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对于自己而言是不好的。但是对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的发展是有益的。废除科举制度相当于晚清政府自掘坟墓了。一家之言,供参考。


龚小胖子

晚清废除科举制是明智的选择,只是废除的方式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科举制在当时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了,就是从明朝初年算起,也有600年历史了。几百前年的形式和晚清的形势完全不一样,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也完全不一样,所以以前的政策和方法必须得改,否则只能等死。八国联军侵华后,即便最保守的保守派也知道祖宗之法不变是不行的了,不变只有死路一条,而且是迫在眉睫的死路。

所以1905-1906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不过在当时废的可能太彻底了,如果有些缓冲时间,或许对读书人的冲击会更小一些。

比如,逐渐降低科举的录取比例,增加新式学堂录取比率;科举出的举人、进士必须在新式学堂进行再培训合格才能参加选官;对于年纪大的考生、无法接受新式教育的考生授予荣誉职衔,甚至允许他们享受一定的特权等等,或许清政府受到的冲击会更小一些。


现在各种改革,总是强调干部要把工作做细,要区别对待各种人群,给予绝大多数人以出路,而非一刀切、一棒子打死,这种情况下改革的后遗症才会最小。


象眼观天下

这不明智,但是完全附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科举制度并非始于清朝,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它是古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科举制度在为国家输送大量人才的同时,那种以背诵儒家经典的考试方式也为后人所不齿。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闭国锁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行打开,中国人第一次睁眼看世界,发现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许多仁人志士为此忧心仲仲。特别到了清末,面对数干年末有之变局,中国的传统制度与西方先进文化之间的予盾越来越突出。教育领域,集中体现在科举制度的存废上。

科举制度改革本应循序渐进,缓慢推进,但清政府急于求成, 于1901年9月发布上谕,将科举制度彻底废除。这种快刀斩乱麻的行为使清政府受到广泛批评,也使其失去了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支持,加速灭亡进程。但对近代中国而言,科举制度废除意味着新式教育的兴起,中国教育从此迈进了新时代。


晨风中起舞

清末众多改革中,对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可以说是影响最大的一项。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个现代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这个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也主张废除八股策论,但是受到一大批通过科举制进入统治阶层的大臣反对,而未能实行。

1904年,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他也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还未废除忠君等封建思想。


1905年,慈禧太后在时局压力以光绪帝名义下令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多的科举取士制度。

科举制度是没有错的,是目前发现比较能杜绝阶层固化的制度,从隋唐的策论和明经科,到明清的八股取士,是时代的倒退,从本质上来说,是无关于科举制的,落后的是科举的内容和形式而已。


阅微草堂主人

晚清废除科举考试不是明不明智的问题,而是完全处于被迫无奈。

看待晚清废除科举考试制度需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考量。晚清的时候,国运渐衰,西方却高速发展,中国屡遭欺凌。清朝统治者也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也有改革的意愿。但是在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各方力量的博弈出现了不均衡,没有能够达成一致,形成统一的意见。这其中包括张之洞,袁世凯等人,没有坚定的主张,又操之过急。最终出现了改革科举到废除科举的格局。


趣史杂谈

还用问,科举制死路一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