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所说的“侘寂”是什么?

Ann小谢

“侘寂”,是根植于禅宗的一种日式美学。“侘”一词意指孤寂与颓丧,最早见于镰仓与室町时代的山林隐士,他们将物质的欠缺转化为无形的精神的完满具足,在粗陋中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寂”最初是指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旧化,在事物老化的过程中,存在时间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朴拙、沉淀之美。



“侘”字会意于“人在宅中”,陋室与俗世相区隔,带来了孤寂而又自在的美感。室町时代,“侘”被千利休(1522-1592年)正式引入茶道。一改村田珠光时期的铺张的茶风,千利休汲取了禅宗里的空寂、无我之意,强化了茶道中一物不持的孤独清减之感。


据《山上宗二记》一书的记载,千利休将村田珠光、武野绍鸥时代的三个半榻榻米的草庵茶室,进一步简化、并加以缩小,先是设计了三个榻榻米的细长的茶室,进而更缩小为两个半榻榻米,甚至还在京都建造了一个半榻榻米的极小的茶室。于茶室中,主宾对座饮茶是为“和”,举止平淡安闲是为“敬”,于人群中保持自我的觉知是为“清”,在静中产生的时间流逝感是为“寂”。


“寂”是“侘”的归结,由“侘”而达“寂”,是茶会这一美学、心灵仪式的结束。《山上宗二记》一书由千休利的弟子山上宗二所作,书中还进一步提出了茶汤之会要有“一期一会”的心情,即通过一系列的茶道活动,水、饭、谈、茶,使主与客静心清志,由内到外自然涌现出一种“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之感,苍凉而略带寂寥。



“侘寂”之美凝聚在行云流水般的茶道之中,也流动在指缝间滑落的时间里。“行住坐卧皆是禅”,把心缘在每一个动作上,就是“禅”的本意。随着茶道的结束,主宾内心亦归于寂静,“无一物而无尽藏”,在无一物自性中找到生命的无尽圆满。《南方录》谓之:“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草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安想心的一片白露地。”



佛教中“无常”的体验在日本显得尤为深刻。频发的自然灾害、波云诡谲的战国时代,都造成了生命易逝的不安全感。而在这一方茶室的“侘寂”之中,外界的纷扰似已静止,身心得到休养。茶道与禅宗的融合,成为人们回归自然、寄托命运无力之伤感的精神家园。


千休利因擅长茶汤而先后成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的茶头,亦因茶道所奉行的理念而与武士阶层的秀吉分道扬镳。“侘寂”曾带给他们远离尘世的清静自在,但欲望之盛的武士最终还是走向了自己的归途。



参考文献:

张楠,《侘寂的美学源流》

王向远,《日本的“侘”“侘茶”与“侘寂”的美学》


历史研习社

真知堂鉴古

侘寂是近年来在设计圈里颇为流行的一个词。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尤其是无常。

侘寂可以用以下词汇来表示“侘”的概念:贫困、困乏、朴直、谨慎、节制、冷瘦、枯萎、老朽、寂寞、幼拙、简素、幽暗、静溢、野趣、自然、无圣。

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侘傺出自屈原。意思是失意的样子。

《楚辞·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王逸 注:"侘傺,失志貌。"

《楚辞·九章·哀郢》:"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王逸 注:"中心忧满虑闭塞也。"

三国 魏 曹丕 《弟苍舒诔》:"侘傺失气,永思长怀。"

而千利休继承了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衣钵,在茶道中继续寻求“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宗最高境界。

他将茶室缩减到4.5平米,设计上力求简化室内装饰,仅设一龛一瓶一画一花,最早实现了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他令茶道回到了自然清寂的最初起点、


瓷器鉴定真知堂

日本人的“侘寂”美学不管今天怎么解读,怎么说得天花乱坠,什么禅意,什么简约,但是它的诞生原因就一个,那就是:

穷!

因为日本古代的生产条件落后,又一直处于大名割据的状态,除了少数几种实用型技术以外,用于生活和消遣的发明创造乏善可陈。

真正顶尖的简约美、禅意美是像宋瓷这样用极其高超的技术,烧制出极简又极美的艺术品。而不是像日本,由于没有掌握合格的制瓷技术,就拿几个陶罐说这有多美。

园林也同样,日本那几块石头一片沙,十有八九是因为缺乏建精美园林的技术,也没有维护的预算,最后逼出来的审美范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