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如今孔孟的儒學人盡皆知,王陽明的心學卻不那麼知名?

Neamonlerls

題主的這個問題的本身就有問題,孔孟是儒學,王陽明的心學也是儒學的分支。也就是說不管是孔孟還是王陽明,他們所研究和專注的領域都是仁義孝悌,他們都是儒家的聖人。

比如王陽明提倡的“致良知”,其本源就是儒家亞聖孟軻的“良能良知”。比如孟子說: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陽明的心學本質上是心性之學,其源頭就如王陽明自己說的:

陽明先生說,“某於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實千古聖聖相傳一點滴骨血也”。所謂骨血,就是儒家文化的基因。

因此,王陽明本來就是儒家聖人,時至今日,他依然在孔廟裡受世人供奉。

那麼,為什麼孔孟的名氣要比王陽明大呢?

這個問題值得商榷,因為不同時代,情況也不同。確切的說,王陽明的心學在明中後期也是如雷貫耳。但是孔孟是儒家的根本,也就是說沒有孔孟就沒有王陽明的心學。

二者本來就是傳承關係。同時,現代唯物主義論,把陽明心學劃分為唯心主義,使得陽明心學飽受批判。

再加上心學看似簡單,但是頓悟極難,即便是王陽明的嫡傳弟子,也很少人能完全理解心學的智慧。

因此現代人對陽明心學知之甚少。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孔孟儒學畢竟是儒家正統,傳承兩千多年,而且在封建王朝時期,至西漢武帝開始,“罷拙百家,獨尊儒術”,被奉為治國圭臬,其地位至高無上。

天下讀書人,無論是功名考取,還是致仕就學,無不以孔孟之道為工具、為主流,其文化底蘊之厚重,對中國影響之深遠,堪比西方的宗教。所以,西方人就是把儒學作為中國宗教來看待的,稱之為“儒教”。


王陽明本身就是儒學傳人,他的心學只不過是儒學這個肥沃土壤上的一顆大樹而已。由於罷拙百家之後,儒學吸收消化了百家之長,比如法家治國手段、道家唯心理論、兵家用兵之道、鬼門縱橫機辯之術甚至陰陽家的方術等等。


雖然儒學者各種專攻都有,但是對外展示的還是儒家文化的道德仁義禮教那一套。王陽明只是把儒家學說裡面唯心的那一部分學說進行消化吸收後,按自己的領悟重新組織、煥發新的生命力、發揚光大了而已。

所以,即便要研究他的心學,沒有深入專研傳統儒學也是不得其門而入的。

最重要的是,新中國成立後,奉行唯物主義理論、重視科研實用精神,拋棄了一切唯心主義學說,王陽明的心學是唯心主義正統學說的代表,自然是被專治的對象。特別是文革時期,更是被打擊、被專政甚至被消滅的對象。



好在這些年重新重視傳統文化,允許百花齊放,大家才逐步對心學有了認識和了解,陽明心學才重新回到我們的視野。

這便是陽明心學不出名的深層次原因。


謝金澎

其實不論是孔孟之儒道還是王陽明之“心學”以及老子、墨子等學說,都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為什麼孔孟之儒學會人盡皆知,而王陽明的心學卻不那麼知名,其原因在如下幾方面:

1、任何一種學說的價值或生命力不僅在於被認可,而且更在於具有實用性。

孔孟之道其思想由於對封建統治者尤其馴服百姓、愚昧百姓的實用價值,自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其統治思想地位後,因為,孔孟主張的“仁”者“愛人”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的道德倫理,對加強封建統治具有巨大的“實用性”。

2、任何一種學說的價值或生命力不僅在於它的存在,更在於能夠被推崇和繼承

孔孟學說被人盡皆知的巨大推力,不僅在於它的“獨尊”,而且還在於它受封建統治者所推崇,被歷代封建統治者根據自己的需要,不斷加以改造與繼承,進而成為了中華文化之主流學說。綿綿幾千年佔據著“正統”位置,自然會被民眾自覺不自覺地接受,從而有了人盡皆知的廣泛民意基礎。而其他一些學說,儘管有這樣或那樣的影響與價值,但由於不佔其“主流”,不能被持續推崇,從而也就難以得到所謂發揚與相對意義上的持續繼承。

3、一種學說或思想一旦佔據道德制高點,成為支配人們行為規範的“俗成法”,其影響力必將是巨大而不可動搖的。這也是孔孟在中國人盡皆知之根本原因。



臨淵羨魚看光景

現在的哲學教材,王陽明的心學基本上還是作為主觀唯心主義的典型出現的,特別是說‘花樹’那段,常常被用作略帶嘲笑地引用,這實際上是對心學的誤解。

而孔子的思想,雖承認鬼神,但卻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遠之’等等,重人事情鬼神,在哲學教材中最多批為不痛不癢的‘復古主義’,並未上升世界觀的對立上。


劉向雄

都記得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有幾個記得第二個吃螃蟹的人。王陽明亦是儒學中人,他的心學是儒學的延續發展。他的著作傳習錄就是對儒學的精講義解。知名度不高,不代表他的學說不如先聖們高明,而是人們對儒學探究只止步在當年那個階段。


和歌忘憂6677010

心學就是一儒生,發現了前輩經典儒生對“儒”的解釋漸漸的偏進牛角尖了,於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其它“家”能站住腳,忽悠住人的理論在外來的“家”的影響下對“儒”的新解釋。既得利益集團的“儒”們,怎麼會任其改變自己熟悉掌握的“儒”。


還算正常人

首先,知道的很少,不像其他的學科在學校裡都有,不對歷史感興趣的人連聽說都很難聽到。接著,就是其理論性被大眾接受的少,知名度低,比較其他的學說誕生的時間晚,且誕生的時代是明朝,這個時代比較奇葩,國人對這個時代認可度低。最後,這個學說是個實踐性很強的學說,其後沒有有力的繼承者,理論和實踐方法都沒有出現系統的教學模式,如曇花一現,沒有人或學者繼承發揚,以至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