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鷹到底是如何訓練幼鷹的?

凌雲露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因為我們從小有意無意中學到了很多關於老鷹的雞湯文,例如金雕是唯一敢於直視太陽的鳥;例如老鷹七十歲拔毛斷嘴拔趾甲獲得新生;還有就是老鷹的離巢:殘忍的母親會把孩子從懸崖下推下去,迫使小鷹學會飛翔或者是摔斷翅膀,變得更堅強……


蛇雕

說這麼多,想表達一個意思,我國的青少年科普教育遠不達標,以至於讓沈石溪這樣的“動物小說大王”賺的盆滿缽滿,什麼斑羚飛渡竟然還入選初中語文課本。


林雕

迴歸主題,母鷹怎麼訓練幼鷹。首先,題主配圖中,第一張是白頭海雕,美國國鳥;第二張是金雕,北半球空中王者,知名度極高。鷹是一個很廣義的說法,包括雕、鵟、鷲、鳶、鷹、鵟鷹、鵑隼等等。它們大小、形態、棲息地、獵物各不相同,但有個共同點就是,需要飛行、用爪捕獵、吃肉。題主說的訓練,目標是讓雛鳥能夠獨立生存,包括飛行,捕食,躲避天敵。


金雕亞成體

事實上,在雛鳥的獨立上,本能和後天學習同樣重要。在其他動物身上也一樣。我們看到貓科動物的幼崽嬉戲打鬧,事實上就是在練習捕獵本領,這些都是刻在基因裡的東西。猛禽也一樣,隨著羽毛漸豐,雛鳥不再是趴在巢裡等食物,它們開始觀察周圍的動靜,開始護食,尖叫著搶過父母帶回來的食物,敞開翅膀保護食物。本能指引他們撲騰翅膀,鍛鍊肌肉。這其中,父母親沒有訓練它們。當時機成熟,雛鷹依次離巢,但父母還會為它們提供食物,雛鷹在此期間會飛行、相互追逐、抓住食物或樹枝做遊戲,本質上就是在練習捕獵。父母並沒有教它們,而且在減少餵食頻率,在飢餓和本能指引下,它們嘗試捕獵動物。捕獵技巧是一個需要長期練習的技能,因此,第一年的猛禽由於缺乏經驗,常常被觀察到攻擊不該捕獵的動物,如金雕捕獵巖羚羊;有的猛禽第一年冬天基本靠食腐度日,如白尾海雕、金雕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一次次的嘗試和經驗積累中,幸運存活的猛禽捕獵技巧更加成熟,成為王者。

綜上,母鷹其實並沒有用智慧去訓練雛鷹,本能指引它們在這個殘酷又美好的世界闖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