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嫡传弟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人被称为新华字典之父

鲁迅嫡传弟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人被称为新华字典之父

鲁迅的这一生,曾经在国内多所学校任教,又是全国知名的作家、学者,自然是有着不少青年学生视其为榜样,他也很是乐意教导年轻人,培养他们的才能,因而也收了不少的学生弟子。

在这些学生弟子中,有些人继承了鲁迅的精神,有些人传承了鲁迅的文风,有些人成就不小,有些人结局嘘唏,他们后来虽然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对于鲁迅曾经的教诲却是难以忘怀,并终生引以为傲。

高长虹(1898-1954)

鲁迅嫡传弟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人被称为新华字典之父

高长虹,本名高仰愈,出生于山西盂县,1914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在校期间,国文与英语成绩极为出色,因为政治主张与学校发生冲突而退学,最终选择自学成才。

1918年,高长虹回到老家,埋头自学五年,1924年高长虹创办《狂飙》月刊,发起并组织了“狂飙运动”,引起鲁迅关注。当年高长虹与鲁迅相识,第二年,《狂飙》停刊,高长虹成为鲁迅倡导组织的“莽原社”的重要成员,协助鲁迅编撰《莽原》月刊。

1930年,高长虹感情不顺,放弃文学,转而投向经济领域,为此他远赴日、德、法、瑞士等国,直到1938年回到国内参加抗战。1941年,高长虹前往延安工作,1946年,高长虹被安排往哈尔滨,加入东北文协,于1954年去世。

柔石(1902-1931)

鲁迅嫡传弟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人被称为新华字典之父

柔石,姓赵,名平福,,浙江宁海人,左联五烈士之一。1918年,柔石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他参加“晨光文学社”,开始从事新文学运动。

1924年,柔石被聘请到慈溪的一所小学任教,教学的同时坚持文学创作。1925年,柔石成为北京大学的旁听生,选修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从而与鲁迅有了师生关系,但两人当时未能碰面。1927年,柔石前往镇海中学任教,1928年,他任职了宁海县政府教育局长,后宁海中学被国民党当局解散,他只得前往上海谋生。

在上海,柔石初次与鲁迅相识,两人相见后相谈甚欢,之后柔石成为鲁迅家的常客。当年,在鲁迅的协助下,柔石与友人创立了“朝花社”,鲁迅还把《语丝》交由柔石负责,两人的关系进一步加深。

胡风(1902-1985)

鲁迅嫡传弟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人被称为新华字典之父

胡风,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湖北蕲春人,192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预科,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英文系,1929南远赴日本留学,因组织抗日文化团体被驱逐出境。

1933年,胡风回到国内,为鲁迅所赏识,出任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行政书记。他与鲁迅交往极为密切,文风上秉承鲁迅作风,为鲁迅所关注。抗日战争时期,胡风主编了《七月》杂志,他辗转于各地,从事抗战文艺活动。

冯雪峰(1903-1976)

鲁迅嫡传弟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人被称为新华字典之父

冯雪峰,原名福春,笔名雪峰,浙江义乌人,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并于当年加入晨光社,从事新文学运动。

1929年,冯雪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成为左翼文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左联成立后,他又出任了“左联”的党团书记。1933年,冯雪峰前往瑞金工作,参加了后来的长征。1936年,他又被委派到上海工作,于1941年被国民政府逮捕,1942年被营救出狱。

新中国成立以后,冯雪峰任职了上海市文联副主席,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务,后来受到冲击改造,1976年逝世,1979年得以平反。

聂绀弩(1903-1986)

鲁迅嫡传弟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人被称为新华字典之父

聂绀弩是写杂文的好手,他的杂文深受鲁迅影响,风格上有些相近,是继鲁迅之后的杂文大家。

萧军(1907-1988)

鲁迅嫡传弟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人被称为新华字典之父

萧军,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辽宁凌海人,因为家里穷,只读过小学,1925年开始在军队中服役。1929年,萧军开始以“三郎”为笔名进行文学创作。

1934年,萧军与萧红流亡到上海,因缘结识鲁迅。在鲁迅的扶持以及照顾下,萧军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一名“主将”。1938年,萧军前往延安,之后,任职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艺日报》主编,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以后,萧军又任职了文教委员会文物组考古员、文化局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员等职务,后受到冲击,被关押8年。1979年,萧军复出,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8年,萧军在北京病逝。

萧红(1911-1942)

鲁迅嫡传弟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人被称为新华字典之父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黑龙江哈尔滨呼兰人,出身于富裕家庭,1931年离家前往北平读书,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小说《弃儿》,开始文学创作。

鲁迅嫡传弟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人被称为新华字典之父

1934年,萧红跟随萧军来到上海,因此结识鲁迅,成为中国左翼文学旗下的实力作家。当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她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接受鲁迅的指导。1936年,因为与萧军的感情问题,萧红远赴日本。1937年,萧红回到国内,当年结识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之后,两人辗转于各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台静农(1903-1990)

鲁迅嫡传弟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人被称为新华字典之父

台静农,本姓澹台,字伯简,原名传严,改名静农,安徽霍邱人,曾在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1925年结识鲁迅,之后两人交往密切,当年鲁迅发起成立未名社,吸纳台静农为社员。

徐梵澄(1909-2000)

鲁迅嫡传弟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人被称为新华字典之父

1929年,徐梵澄前往德国留学,攻读艺术史专业。1932年回国,经鲁迅推荐,为《申报》副刊《自由谈》撰写杂文。1934年,他翻译了尼采的作品《苏鲁支语录》、《朝霞》等,是中国最早成系统地翻译尼采著作的学者。

抗日战争时期,徐梵澄辗转于各地,于1945年远赴印度,任职泰戈尔国际大学教授。1951年,他又任职了南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学院国际教育中心华文部主任,直到1978年回到国内,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徐梵澄因病去世。

唐弢(1913-1992)

鲁迅嫡传弟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人被称为新华字典之父

唐弢,原名唐端毅,曾用笔名风子,浙江镇海人,因为家里穷困,他读到初中就辍学,后进入山海邮局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写作。

唐弢写作以散文和杂文为主,风格接近鲁迅,后参加“读书会”,开始与鲁迅通信,并因此而结识鲁迅。抗日战争时期,唐弢坚持在上海进行抗日文化活动,抗战结束后又回到邮局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任职了旦大学、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致力于鲁迅著作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于1992年在北京因病去世。

李霁野(1904-1997)

鲁迅嫡传弟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人被称为新华字典之父

李霁野,安徽霍丘人,知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翻译家。1925年李霁野参加未名社,并于当年与鲁迅结识,受鲁迅资助进入燕京大学学习,他之后曾在孔德学院、北女子师范学院、辅仁大学、重庆女子师范学院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李霁野又任职了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天津市文联主席,天津市以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于1997年去世。

许广平(1898-1968)

鲁迅嫡传弟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人被称为新华字典之父

许广平,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出身士大夫家庭,许家是近代广州第一大家族。1923年许广平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

1925年,许广平开始以学生的身份和鲁迅通信,之后,两人不仅经常以书信往来,还常常见面交流。1926年,鲁迅前往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一起跟随。1927年,鲁迅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许广平作为助教和广州话翻译一同前往,之后,两人开始同居生涯。

鲁迅嫡传弟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人被称为新华字典之父

1936年,鲁迅去世后,许广平致力于鲁迅遗稿及其他遗物的保护,尽心尽力。抗日战争时期,因为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她曾经为日本宪兵所抓捕,后经营救才被释放。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广平出任了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于1968年去世。

魏建功(1901-1980)

鲁迅嫡传弟子们的人生命运,一人被称为新华字典之父

魏建功,字国光,笔名天行,江苏省如皋县人,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以半工半读形式维持学业。在北大时,魏建功曾在《晨报副刊》发表文章,引起鲁迅写文章抨击。之后,魏建功选修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鲁迅起初对魏建功没什么印象,后经人介绍,才有所认识,并称先前的所写文章只是“暂时的误解”。

魏建功之后经常与鲁迅往来,与鲁迅保持着良好关系,鲁迅对魏建功印象极佳,后来在出版集子时,都没有把先前抨击魏建功的文章收录到其中。之后,魏建功创办黎明中学,还聘请了鲁迅前往任教,鲁迅也是毫不推辞。

1929年,魏建功回到北大任教,他潜心于文学音韵训诂方面的研究,是继王国维之后最有成就的人。抗日战争时期,魏建功也是辗转于各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后,魏建功主持编纂《新华字典》,因而被称作为“《新华字典》之父。”他还被聘请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院院士,在北京大学创办古典文献专业,于1980年在北京去世。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费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