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五大名窯-官窯

“官窯”從廣義上講,是指唐以後各代專為朝廷燒造的窯廠,因區別於一般的民窯而稱其為官窯,因製作技藝高超又有專為皇室服務的特殊地位,受到世人矚目,宋代“官窯”則是一種專門的指稱,是北宋宋微宗親自在汴京,即現在的河南開封設置的燒造瓷器的瓷窯。又稱“汴京京窯”。

關於北宋官窯的記載,最早見於南宋人顧文薦的《負暄雜錄》,其中說:“宣政間京師自制窯燒造,名曰官窯。”說明它始燒於宋微宗政和到宣和年間(1111-1125年)。此外,在同書中以及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一書中,提到南宋官窯時,都特別強調其是“襲故官遺制”。這些出自當朝人之手的文獻都證明北宋官窯是確實存在的。

官窯出產的瓷器,其胎與釉都像紙那麼薄,有月白,粉紅,粉青,大綠,油灰等顏色,在當時,人們以月白色瓷器為上品,粉青色瓷器次之,而後來,人們則以粉青色瓷器為上品,月白色瓷器次之,油灰色瓷器是最差的,

官窯瓷器的表面多開片,其中以冰裂紋為最好,梅花片稍次,細碎紋最差,上面的釉斑以鱔魚血為最好,墨紋稍差,可惜官窯存在時間不長,出產的瓷器不多,宋室南遷後金人毀壞官窯。

後來,南宋又在修內司,即今天的杭州鳳凰山下建窯燒瓷,完全承襲官窯傳下來的瓷器燒製方法,所以也被稱作“官窯”,又稱修內司窯,或簡稱“內窯”,為了和汴京的官窯加以區分,稱汴京窯為“舊官窯”,杭州窯為新窯。新窯燒製的瓷器因借鑑了舊窯的經驗,所以出產的瓷器質量最好,足色如鐵,器口上仰,釉汁下流,所以器口上的釉質極為稀薄,而且帶著淡淡的紫色,當時稱這種瓷器為“紫口鐵足”,並認為很珍貴。

宋五大名窯-官窯

官窯三足出戟爐

新,舊二窯均有窯變,光彩耀眼,特別奇異,後來南宋官府又在鳳凰山的郊壇下開了一個新窯,但燒製出來的瓷器質量很差,不能與前二者相提並論。

宋亡後,以後各代都曾仿燒官窯器,景德鎮就曾設有專門仿燒官窯器的官窯戶,但大多不及宋代的古樸素雅,有的釉色呈淡白或油灰色。

胎體。

北宋官窯瓷器胎質細膩堅硬,胎色一般為紫灰色,紫褐色,也有灰白,粉白,深灰的,一般都有正燒法,以平直圈足露胎者為多,也有少量是滿釉裡足用支釘支燒的,其支釘呈圓形的小米粒狀,數量3-6枚。

南宋官窯瓷器的胎質因加入了紫金土,比較細膩,但雜質較多,不如北宋的胎質堅密,胎色多呈黑色,另有紫灰,黑灰,黑褐等,墊餅燒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鐵足,支釘燒的,底足可見棕褐色支燒痕,其數量比汝窯多,晚期用墊餅託燒的也見有一些灰白色胎的,這種胎常刷醬色護胎釉,也有紫口鐵足現象。

官窯鱔血紋八方弦紋瓶

釉質

北宋官窯瓷器施釉較厚,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綠色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種,釉質精細,晶瑩醇厚如堆脂,釉面的玉質感很強,遍身開縱橫交錯的大塊紋片,開片呈淺黃色,露出深褐色的胎色,更顯出青釉的冰清玉潔,最大的特點是,鐵口紫足,成為收藏家們鑑定北宋官窯瓷器的重要依據。

南宋早期的官窯青瓷為薄胎薄釉青瓷,釉色以粉青為主,兼有青灰,青黃和炒米黃等色調。釉層薄而潤澤,工精質高,後期追求玉石質感,採用素燒胎多次上釉,二次燒成的厚釉工藝,薄胎厚釉,釉的厚度甚至超過胎骨。釉質溫潤如玉石,釉面上顯露橫豎交織的蟹爪紋片或層疊的冰裂紋,魚子紋,開片中以暗紅色的所謂鱔血紋為上品,黑色的梅花片次之,墨紋再次之,釉色以粉青為主,也有青灰,青黃,灰綠,黃綠和炒米黃等色。

宋五大名窯-官窯

宋官窯梅瓶

器形

北宋官窯器物型多數仿古代青銅器製作,造型古典雅古樸,極其嚴謹規範,主要器物有盤,碗,瓶,壺,爐,尊等。

南宋官窯瓷器的形制,胎,釉和支燒工藝都與北宋官窯類似,一般均是仿古代青銅器形式而製作,形制尺寸都有嚴格規定,大件器物較少見,所見打都是小型器物,如盤,碗,瓶,爐,洗和文房用品等,和北宋官窯的古樸渾厚相比,南宋官窯瓷器的造型要顯得俊秀。

紋飾

官窯瓷器追求莊重典雅,大多數素面無紋,個別器物上有弦紋裝飾。

宋五大名窯-官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