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五大名窑-官窑

“官窑”从广义上讲,是指唐以后各代专为朝廷烧造的窑厂,因区别于一般的民窑而称其为官窑,因制作技艺高超又有专为皇室服务的特殊地位,受到世人瞩目,宋代“官窑”则是一种专门的指称,是北宋宋微宗亲自在汴京,即现在的河南开封设置的烧造瓷器的瓷窑。又称“汴京京窑”。

关于北宋官窑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人顾文荐的《负暄杂录》,其中说:“宣政间京师自制窑烧造,名曰官窑。”说明它始烧于宋微宗政和到宣和年间(1111-1125年)。此外,在同书中以及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一书中,提到南宋官窑时,都特别强调其是“袭故官遗制”。这些出自当朝人之手的文献都证明北宋官窑是确实存在的。

官窑出产的瓷器,其胎与釉都像纸那么薄,有月白,粉红,粉青,大绿,油灰等颜色,在当时,人们以月白色瓷器为上品,粉青色瓷器次之,而后来,人们则以粉青色瓷器为上品,月白色瓷器次之,油灰色瓷器是最差的,

官窑瓷器的表面多开片,其中以冰裂纹为最好,梅花片稍次,细碎纹最差,上面的釉斑以鳝鱼血为最好,墨纹稍差,可惜官窑存在时间不长,出产的瓷器不多,宋室南迁后金人毁坏官窑。

后来,南宋又在修内司,即今天的杭州凤凰山下建窑烧瓷,完全承袭官窑传下来的瓷器烧制方法,所以也被称作“官窑”,又称修内司窑,或简称“内窑”,为了和汴京的官窑加以区分,称汴京窑为“旧官窑”,杭州窑为新窑。新窑烧制的瓷器因借鉴了旧窑的经验,所以出产的瓷器质量最好,足色如铁,器口上仰,釉汁下流,所以器口上的釉质极为稀薄,而且带着淡淡的紫色,当时称这种瓷器为“紫口铁足”,并认为很珍贵。

宋五大名窑-官窑

官窑三足出戟炉

新,旧二窑均有窑变,光彩耀眼,特别奇异,后来南宋官府又在凤凰山的郊坛下开了一个新窑,但烧制出来的瓷器质量很差,不能与前二者相提并论。

宋亡后,以后各代都曾仿烧官窑器,景德镇就曾设有专门仿烧官窑器的官窑户,但大多不及宋代的古朴素雅,有的釉色呈淡白或油灰色。

胎体。

北宋官窑瓷器胎质细腻坚硬,胎色一般为紫灰色,紫褐色,也有灰白,粉白,深灰的,一般都有正烧法,以平直圈足露胎者为多,也有少量是满釉里足用支钉支烧的,其支钉呈圆形的小米粒状,数量3-6枚。

南宋官窑瓷器的胎质因加入了紫金土,比较细腻,但杂质较多,不如北宋的胎质坚密,胎色多呈黑色,另有紫灰,黑灰,黑褐等,垫饼烧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铁足,支钉烧的,底足可见棕褐色支烧痕,其数量比汝窑多,晚期用垫饼托烧的也见有一些灰白色胎的,这种胎常刷酱色护胎釉,也有紫口铁足现象。

官窑鳝血纹八方弦纹瓶

釉质

北宋官窑瓷器施釉较厚,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绿色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种,釉质精细,晶莹醇厚如堆脂,釉面的玉质感很强,遍身开纵横交错的大块纹片,开片呈浅黄色,露出深褐色的胎色,更显出青釉的冰清玉洁,最大的特点是,铁口紫足,成为收藏家们鉴定北宋官窑瓷器的重要依据。

南宋早期的官窑青瓷为薄胎薄釉青瓷,釉色以粉青为主,兼有青灰,青黄和炒米黄等色调。釉层薄而润泽,工精质高,后期追求玉石质感,采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二次烧成的厚釉工艺,薄胎厚釉,釉的厚度甚至超过胎骨。釉质温润如玉石,釉面上显露横竖交织的蟹爪纹片或层叠的冰裂纹,鱼子纹,开片中以暗红色的所谓鳝血纹为上品,黑色的梅花片次之,墨纹再次之,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青灰,青黄,灰绿,黄绿和炒米黄等色。

宋五大名窑-官窑

宋官窑梅瓶

器形

北宋官窑器物型多数仿古代青铜器制作,造型古典雅古朴,极其严谨规范,主要器物有盘,碗,瓶,壶,炉,尊等。

南宋官窑瓷器的形制,胎,釉和支烧工艺都与北宋官窑类似,一般均是仿古代青铜器形式而制作,形制尺寸都有严格规定,大件器物较少见,所见打都是小型器物,如盘,碗,瓶,炉,洗和文房用品等,和北宋官窑的古朴浑厚相比,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要显得俊秀。

纹饰

官窑瓷器追求庄重典雅,大多数素面无纹,个别器物上有弦纹装饰。

宋五大名窑-官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