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權辱國最為嚴重的《辛丑條約》,為何卻沒有割地條款?

鶴遊煙

文/搞哥讀史

說起近代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許多人腦子裡都會蹦出來四個字:“割地賠款”。不過,作為喪權辱國最為嚴重的《辛丑條約》,卻只有賠款、道歉等條款,而不要求割地。其中緣由,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清政府事先留好後路,李鴻章的外交努力,以及列強之間權利糾葛,各國在華的利益訴求不同等等。

一般談到清末庚子年間的那場動亂,我們一般都說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是我們事後根據列強的侵略本質,對這起事件進行的一個定性。不過,在當時,清政府絕大部分人是不承認這起事件為一場“戰爭”的。

首先,八國聯軍來犯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多年以來許多洋人在中國胡作非為,導致民間積聚了強大的排外情緒。這些排外勢力集合起來,就成為了晚清時“扶清滅洋”的義和團。當時,慈禧正在籌劃廢黜光緒,有心人便利用義和團,縱容他們在北京殘殺外國駐華大使和傳教士,試圖把義和團作為扳倒光緒的工具。

德國公使克林德和日本書記官杉山彬無故被殺,把一直以來互相勾心鬥角的列強擰成了一股繩,以保護公使和僑民為藉口,組成聯軍進犯北京。

然而,清廷自始至終,都沒有向八國聯軍正式“宣戰”。唯一一道要求各地督撫與洋人開戰的諭旨,被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視為“亂詔”,後來也不被清政府所承認。因為李鴻章等人深知,避免洋人提出割地條款,防止中國被瓜分的唯一辦法,就是不承認這是一場戰爭。既然不是戰爭,便不存在戰勝國和戰敗國,割地也就無從談起。

所以我們看到,慈禧光緒西狩西安之後,是這樣對義和團進行定性的:

“不知者或疑國家縱庇匪徒,激成大變。殊不知五六月間,屢詔剿匪保教,而亂民悍族,迫人於無可如何。”

就在幾個月之前,清政府還把義和團稱為“義民”,把他們送上前線去給八國聯軍當炮灰。沒想到一下就翻臉不認人,把義和團說成“匪徒”,把殺害外國大使和傳教士說成是義和團自發行為,把慈禧的宣戰諭旨說成是被義和團所脅迫。

這樣話風一變,大清和八國聯軍之間自然就不是戰爭了,而是太后和皇帝被亂民脅迫,請八國聯軍進京“剿匪”。事後給聯軍的賠款,可以說是請兵助拳的感謝費,好處是不用割地了。雖然最後賠款數額有點多,按當時中國人口一人一兩,賠了4.5億兩白銀,但這些錢又不是慈禧出,只要不割地,多少錢都給了。

此外,在聯軍內部,日俄兩國對領土的需求最為迫切,但英國則更看重對華貿易市場,如果中國被瓜分,對英國而言不過多了一塊殖民地,但巨大的商業利益將被各國分割,對他們而言弊大於利。李鴻章作為議和大臣,利用了列強集團內部的利益矛盾,在做出巨大利益讓步的條件下,保全了大清的領土完整。


搞哥讀史

因為清政府已經成為工具,而列強已經完成了轉型。

我們先看下《辛丑條約》的條款:

1)中國賠款價息合計9.8億兩白銀(詳情為賠償4.5億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約9.8億兩);

2)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

3)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

4)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教科書的解釋是:清政府已經完全淪為列強在華的工具。且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對列強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威懾,最終迫使列強最終放棄了瓜分中國的想法。

但是這個理由比較牽強,特別是對於沙俄這樣嗜土成性的國家,能夠佔領一塊中國領土比掌控清政府更加有利!

但是最終包括沙俄在內的列強還是放棄了瓜分中國的企圖,這是怎麼回事呢?

“靜Yes”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列強之間矛盾重重

鎮壓了義和團起義之後,在華列強的矛盾開始凸顯,主要表現為俄日矛盾、英俄矛盾、英法矛盾、美國和其他列強之間的矛盾等,其中英、俄、美、日為矛盾的主要方面。

和以往劇情一樣,沙俄在入侵中國後,迅速佔領中國東北,控制外蒙,這和日本的利益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因為發生過三國還遼的往事,日本對沙俄懷恨在心,但是自感實力不足,因此日本聯合英國對抗沙俄。

而另一個大國美國,在美西戰爭擊敗西班牙之後,才發現列強已經完成了勢力範圍的劃分,這樣的條件下,如果美國接受列強的既定事實,那麼美國將在中國毫無影響力可言,這對於美國而言是無法接受的,因此美國提出“門戶開放”的原則,並向英、德、法、俄、日、意政府提出照會,要維持中國領土完整,反對列強分割中國,各國隨即接受。

因為沙俄的瘋狂蠶食導致自己成為眾矢之的,所以在美國提出這一原則後,沙俄有條件地接受了這一原則,最終列強在瓜分中國的意願上達成一致,中國避免了被徹底瓜分的命運。

2、列強紛紛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對市場要求更多

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席捲西方,美國、德國等紛紛開始了工業革命,英國和法國雖然有所遲緩,但也基本完成了轉型。

轉型後的列強紛紛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帝國主義時期各國紛紛出現了壟斷資本主義,他們以在全球佔據原料市場和資源產地為主要目標,並驅使著各國政府紛紛對外展開擴張。

在這樣的條件下,如果列強紛紛劃分勢力範圍,勢必會造成市場狹小,而且消滅清政府,列強就不得不親自來統治中國的勢力範圍,對於列強在全球的爭奪勢必會產生不利影響。

而對於美國而言就更是如此,如果承認各國的勢力範圍,勢必會讓美國在中國無路可走,美國是不甘心失去這一巨大市場的,所以美國提出了門戶開放,名義上是方便了各列強的相互滲透,實際上是讓自己不戰而得到整個中國市場。

至於沙俄,由於農奴改革不徹底,在列強中始終處於一個落後的狀態,因此,他們仍然停留在侵佔領土的初級階段。

不過沙俄畢竟不想被圍毆,所以中國最終得以被保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時代背景瞭解下,辛丑條約簽訂時,歐洲列強早已盯上了中國這塊肥肉,相互之間牽扯很多利益,他們的目標,是在華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像俄國,追求領土的擴張,辛丑條約是列強相互劃分勢力範圍 在各自勢力範圍內在“殖民”,掠奪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