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會愛自己,還說你能愛好孩子?

——愛自己不是自私、利己嗎?愛都給了自己,哪還有愛給孩子?

——答案全是否定的,因為我們還不懂什麼是真正的愛。

一項根據空管員的研究發現,當萬里晴空,沒有太多飛機需要調度的時候,空管員回到家陪孩子就像貴族一樣,耐心,細緻;而一旦天氣惡劣,需要集中精力調度大量飛機時,空管員回到家陪孩子的水平就跌到了貧困線以下,冷漠、不耐煩。

其中的原因就在於帶寬的多少。當帶寬充裕時,我們有精力陪伴孩子,當帶寬稀缺時,我們都無暇自顧,更別說關心孩子了。

但同樣是需要工作,有些人很快就能從稀缺狀態中恢復過來,掌控生活的節奏,而有些人卻疲於奔波,彷彿只能追著生活踉蹌前行。

都不會愛自己,還說你能愛好孩子?

製造帶寬的秘笈

每天24小時不能增加,但我們卻可以讓生活中普通的每分鐘像崩開的爆米花一樣閃亮、多彩。

秘密就在於關愛自己。

不過一說到愛自己,我們的意識裡馬上會蹦出“自私”“利己”這樣的字眼。我們把愛別人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也普遍認為愛別人是一種美德,而愛自己卻是一樁罪惡。

我們來看看“自私”的定義:只為自己打算;只圖個人的利益。當面臨自己利益與對方衝突時,會不計對方損失,以滿足自己利益為主;而自私者在進行自私行為的同時,通常能察覺自己的行為可能損及別人的利益,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擇手段。而一個因為幹了一天活,只想坐下來喘口氣,拒絕給孩子講故事的家長,絕對不能算作“自私”。

而利己者只對自己感興趣、一切為我所用、不想“給”只想“得”。周圍的一切,凡事能從中取利的,他們才感興趣。利己者眼裡只有自己,總是按照對自己是否有利的標準來判斷一切人和一切事物。

和利己看似相反的一種表現是“忘我”。比如一些為了孩子高考和課外學習,而放棄工作全職陪讀的家長就是典型代表。他們把一切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照理說這樣的孩子應該感到他們是被人愛的,非常幸福。但事實上這樣的孩子膽小緊張,擔心受父母的責備並想方設法滿足父母的願望,而且他們還不能反抗父母,因為這樣他們會產生深深的愧疚感。

都不會愛自己,還說你能愛好孩子?

“愛自己”還有個阻礙,我們會不會光顧著愛自己,就顧不上愛伴侶、愛孩子了呢?

如果把他人當成人來愛是種美德,那麼愛自己應該也是一種美德,因為“我”也是一個人,有關人的一切概念都與我有關。就像一個動物研究者,他除了研究動物也得研究人,因為人也是動物的一種,在人的身上也能找到其他動物的習性。同理,一個人除了關心別人的喜怒哀樂,自然也應該把自己能不能睡個安穩覺,有沒有時間放鬆,可不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因為自己,也是個人。

什麼是愛?

從愛的本質上講,愛是一種創造力和活力,它並不是“我愛你,但和你沒關係”這樣一種消極的情緒,而是要積極追求被愛人的發展和幸福。是“我愛你,我的內在有充分的活力,所以我有能力尊重你的界限,寬容你的不成熟。”只有有能力愛自己的人,才能讓自己充滿活力,從而去愛別人。

而且愛不是索取,是一種心甘情願的付出。在付出的過程中一個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在育兒中女人往往比男人付出的更多,結果也是女人比男人成長更快,因為在付出中她獲得了愛的能力。

都不會愛自己,還說你能愛好孩子?

從這兩個方面來理解:

1、從自然進化的角度來講,養育後代就是女性的角色,這不是分配而來的,而是因為女性從各個方面都比男人更適合做這件事。生理角度決定了只有女人可以懷孕和哺乳;而對孩子的,女性能100%確信孩子屬於自己,但男性卻不能這麼確信。

從父母對孩子愛的角度來講,父母之愛生來不同。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母親熱愛新生兒,並不是因為孩子滿足了她的什麼特殊的願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為這是她生的孩子。而父愛則完全不同。在最初幾年內孩子和父親的聯繫並不緊密,這個階段父親的作用無法同母親相比。但是父親雖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卻代表人類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隨著私有制和財產繼承製度的發展,父親會從子女中挑出最適合的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像,最得他歡心的那個孩子。所以父親的愛是有條件的:我愛你,是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同我相像。

這就決定了在育兒中女性必然要比男性付出更多。

都不會愛自己,還說你能愛好孩子?

2、這是一個資源為王的時代。誰佔有的資源多,誰的地位就高。女性因為養育孩子,看似失去了很多獲取資源的機會,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世間再難的工作也比不上養育一個孩子的艱辛。在這個過程中女性密集成長,除了養育了一個生命,更重要的是擁有了更強的耐受力、更迅速的知識蒐集能力、更強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更清晰的複雜局面處理能力……

所有的這些不是靠索取,而是靠不斷付出得來的。女性通過一遍又一遍的付出去愛他人,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的蛻變,獲得愛的能力。

如何愛自己?

愉悅感

吃喝玩樂睡大覺,打牌追劇小龍蝦,這是我們最容易想到的辦法。但在一個假期結束之後,我們會發現這比上班還累!這就說明以上這些我們最常用的,往往不是愛自己的好方法。

什麼是好方法?這得借用經濟學中“資本”的概念來說明。“資本”的定義是你消費後剩餘的資源,你用它進行投資,期待更好的回報。

看看我們最常用的方法,都是感官和情緒上的愉悅,不需要思考。這些都是暫時性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們便會很快跟著褪去。而且我們會對這些感覺產生“習慣化”效應,要獲得相同程度的愉悅,後期需要更強、更多的刺激。所以為了讓這些方法發揮效用,一定要找到合適的頻率,將讓人愉悅的事情分開放在生活中。比如不是一次把小龍蝦吃到吐,也不要追劇追到臉抽筋,調整節奏,這樣才能保證生活的愉悅感。

但是前面提到“資本”的概念,我們在做愉悅的事情時,我們在消費。抖音的逗樂、草莓的香味、按摩的舒服都帶給我們暫時的幸福感,但是它們對未來沒有任何幫助。

只有做讓人產生“滿足”感的事情,我們才能在心理上成長。

都不會愛自己,還說你能愛好孩子?

滿足感

為什麼讓你照著PPT練習三次你就會痛苦,而喬布斯為了蘋果發佈會對著PPT練習100次依然樂此不疲?

為什麼你視廚房為禁地,而有人卻不厭其煩每天給孩子做花式三餐?

覺察一下你自己,是不是有一件事你可以不厭其煩地一直做下去?這就是你天生的底層代碼,它不像外貌身材那樣一眼能看見,需要你不斷挖掘。你不厭其煩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而一個人做有天分的事情,最容易產生滿足感,這就是在幫助心裡成長。

我們都知道1萬小時理論。可為什麼一個人可以在一件事上花一萬小時呢?

有些人是不得已,但更多人是在深入體驗中找到了滿足,持續的滿足,才能支撐一個人持續投入一萬小時。

時間久了,一個人就會與眾不同。

這樣,你就可以把自己愛得很好。

都不會愛自己,還說你能愛好孩子?

鏡像神經元的秘密

朋友曾地對我說:“你看公園裡遛的狗,那蹦蹦跳跳的,一般是年輕人養的,那走路慢騰騰的,一看後面跟著的是個老太太。”

雖是開玩笑的話,但卻說出了一個真相:心理狀態是會互相聯繫的。

有個很明顯的例子,大家一起開會,如果主講人說著說著停下來喝口水,這時候我們會發現聽眾裡也有很多人都跟著端起水杯。這就是鏡像神經元在起作用。鏡像神經元存在於大腦中各個區域,它能讓一個人和旁觀者的心理狀態聯繫起來。當一個人去感受對方情緒的時候,就會無意識產生同樣的情緒狀態。

在育兒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什麼樣的父母養育什麼樣的孩子。同樣,看一個孩子狀態,也能推斷出父母的狀態。

所以父母要想養育出健康陽光有活力,生活的每分鐘都像爆米花那樣閃亮、多彩的孩子,他們自己也必須是這樣的人。

而只有愛好自己,獲得愛人的能力,才能給予孩子充滿創造力和活力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